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就有“散”的一脉存在 ,不少作家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散文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萧红虽同是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者 ,但他们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世界的构筑 ,在格调、氛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 ,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2.
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曾说:“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譬犹树同是树,枝同是枝,叶同是叶,花同是花,而其植根安蒂,吐芳结子,五色纷披,各呈异彩.”这里的“犯”,即文学指写的重复手法,“避”即同中见异.简单的重复,那是艺术的贫乏;千姿百态,才是艺术的丰富;寓变化于重复,则是技法的高超.作为  相似文献   

3.
意识流小说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自”“自由联想”手法,让“作家退出小说”,让读者直接面对书中人物,并采用时空错乱的立体结构,作家的意识由客观时间转向主观时间。这些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作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的意义,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正是由于合理地使用了这些技巧,才使得其成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白夜》作为‘挪市”小说,与《废都》有着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比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词汇、句法、语音三个层面分析了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风格。浩如繁星的“大词”、书卷语,不厌其烦的长句、复合句,丰富多彩的语音变化,对作家这些手法运用的剖析,剥开小说晦涩烦琐的表象,揭示出小说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一 斯丹达尔是巴尔札克同时代的法兰西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写于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三○年间。小说是作家根据一八二七年法院公报一则消息写成的,原先定名为“于连”,到一八三○年才定名为“红与黑”。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优秀长篇小说。它之所以能够全面揭示民族的心灵秘史,与作家对小说叙述方式的创新运用密切相关。作家在小说叙述结构、叙述圈套、叙述句式方面的独特创建,使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融合,从而很好地突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最早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之一。塞万提斯的意图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骑士小说属于骑士文学的一种。所谓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其思想核心是“忠君”、“护教”、“行侠”,即为封建君主和天主教会卖命献身。它的特点是:用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内容,曲折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窥视者》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征的探讨,阐明作品揭示了社会罪恶的存在,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但这意义又不甚确定;作家标新立异通过该作品体现出结构作品的特有方式、写物方法、蒙太奇的奇用等等,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但又正是这些阻隔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把“新小说”变成了“象牙之塔”中的奇特研品。文章进而指出,作品所以有一定的意义可探求,就因为它还具有小说艺术的某些因素。因此,作家要完全割断“新小说”与传统的联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窥视者》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征的探讨,阐明作品揭示了社会罪恶的存在,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但这意义又不甚确定;作家标新立异通过该作品体现出结构作品的特有方式、写物方法、蒙太奇的奇用等等,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但又正是这些阻隔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把“新小说”变成了“象牙之塔”中的奇特研品。文章进而指出,作品所以有一定的意义可探求,就因为它还具有小说艺术的某些因素。因此,作家要完全割断“新小说”与传统的联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荀卿在赋体文学史中地位的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卿是最早写赋的人之一。赋体文学史中,荀卿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始终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班固以来,由于“尊经崇儒”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把荀卿奉为赋体之祖。至清代,又有学者提出南、北赋论,认为荀卿开北赋一派。此外,荀卿还被认为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人。但事实上,荀卿应是在入楚后受楚风影响才作赋,其时已晚于宋玉、更晚于屈原,其赋难以独立为北赋一体,其人也不可视为赋体之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和电影的故事层,并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在叙述方式上的区别:小说和电影分别采用不同身份的叙述人——叙述人"我"和叙述人"它—他"提供的叙事视角,对传统叙述人进行了不同角度、深度的反思,各显自身叙事媒介的优长。通过比较,笔者认为成功的电影改编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传统叙述人乃至传统叙事的新的媒介视角。  相似文献   

13.
孝慈精神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富含“孝慈”精神,重视父慈子孝。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经历了痛苦的历史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更是从政治上、制度上、经济上推动了新型家庭伦理的建设。文化大革命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而改革开放后对经济因素的强调也同样在传统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形成碰撞与冲突。在今天的家庭伦理的建构中,传统的“孝慈”精神应当成为有益的思想资源,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史中,“写什么”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或观念的本体论问题,“怎么写”的问题,是词语本身的问题,或形式问题。20世纪欧洲哲学的倾向,是以“怎么写”代替“写什么”,从而使哲学理解方式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色论"是中国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晚唐五代是"本色论"的奠基期,集中表现为"词为艳科"。北宋是"本色论"的争鸣期,表现为以苏轼为代表的"自是一家"之论与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别是一家"之论两条线索的争鸣。南宋是"本色论"的补充发展期,王灼、胡寅的"情性论"是对苏轼"以诗为词"论的发展,张炎的"雅正""清空"是对李清照"别是一家"论的发展。唐宋词论中的"本色论"是两条线索的不断争鸣、融合。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现代化的转向,其重要的标志就是非传统家庭结构的出现和增多,而空巢家庭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家庭结构,尤其令人关注.运用现代化的理论,阐述现代化背景下的家庭结构类型变化,旨在说明现代化--家庭结构--空巢家庭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7.
"留守儿童"权益维护的"三维一体"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政府与社区关注较少、学校教育和管理失控、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留守儿童自身进取心不强,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学习成绩下降、心理障碍较多。为此,应积极应用“三维”(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留守儿童自身)模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申凤梅》是小说与传记的结合,艺术与纪实的统一。就形式而言,它引入了戏曲舞台上"场"的概念,以"场"的组合结构情节。就内容而言,它以"戏"为魂,统领全书。"戏"在全书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生存密码,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以"戏"谈人,以人演"戏",作家在史的叙述中彰显了人的品格,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农民无法从“公司+农户”中受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以“公司+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与农民增收乏力之间的矛盾,文章以江西省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调查资料为基础,从家庭经营规模、利益联结机制和龙头企业实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导致目前农民无法受益的原因:以妇女和老人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空心化”现状使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小;农民和公司的主体地位不对称,农民难以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分配,农户和公司之间是松散型利益联结机制;农业龙头企业普遍是小企业,生存的压力已经令其自顾不暇,即使有心也无力让为数众多的农户参与到有限利润的分配中来.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将"自然"概念作为各自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二者都对"自然"做出各自的规定,尽管他们的规定有些许相似,但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东西方哲学早期的两位代表,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哲学思维格局与思考重心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