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鲍罗廷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代表,又是苏联政府派驻广州国民政府的代表,国民党的最高政治顾问.参加了国民党改组、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整个过程,是一位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鲍罗廷和蒋介石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随着蒋介石地位的升迁与政治态度的变化,鲍罗廷也由扶蒋到疑蒋,又由疑蒋到反蒋。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逝世以后 ,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 ,右派活动猖獗。对此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之间意见不一。具体表现为 :陈独秀先争后让 ,让中有争 ;鲍罗廷先让后争 ,争中有让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则始终主张让步。三者之间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最后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 ,让步策略占据上风 ,从而形成了 1 92 6年初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第一次大让步 ,即政治上的大让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 ,继而分析了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通过深入研究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揭示出了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4.
拙作《关于“共产党是火车头……”一段话的由来》,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后,陆读收到一些读者与友人来函,除赞同笔者关于《鲁迅传》为增田涉所作、“共产党是火车头”等语非鲁迅所讲的论证外,还询及这句名言究竟是谁说的,过去书刊上的这段译文尚存在哪些错误。现且公开作一简复。第一,拙作曾指出,“共产党是火车头,国民党是列车;由于共产党带着国民党,革命才会成功。”“共产党是革命的恩人”等句,是鲁迅引述国民党右派在公开叛变革  相似文献   

5.
何香凝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就对共产党的宗旨、主张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坚定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积极支持廖仲恺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全力推举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担负重要工作;并与共产党人一起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坚决地斗争。在抗战时期,她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成立爱国团体,力主抗战;提出对日作战纲领,推动南京政府再次与共产党合作,抨击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共和对日妥协政策;将民族抗战前途命运置于自家安危之上。在解放战争时期,她赞赏中共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及美国的所谓“援助”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她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热心侨务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包括木门会议在内的川陕苏区历史问题的研究资料缺乏,这与共产党方面的文件形成和存传、资料收集和整理直接相关,亦与研究资料的视野长期停留在共产党方面而忽视国民党方面资料密切相联。国民党方面的资料既可弥补共产党方面的资料不足,又可增强川陕苏区研究的客观性,应该大胆地选择、辨别和使用国民党方面的相关资料,从而将川陕苏区的历史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鲍罗廷对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直接推动成立临时联席会议和召开国民党三中全会,主张用法律手段收回英租界,领导提高党权、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斗争,但在革命危急之时却主张退让。总的来看,他在武汉国民政府时期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战场丧师失地,国民党政府把其原因:一归咎于缺乏武器;二归咎于“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时至今日,台湾国民党的要员和一些历史学者,仍然旧调重弹。七十年代台湾出版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一书,把国民党战场的溃败,说成是“忍辱负重,争取时间”,为国民党蒋介石推卸责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国民党战场溃败呢?其原因,我认为有五个。  相似文献   

9.
1945年秋,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就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和军队等问题进行谈判,签署了"会谈纪要"(亦称"双十协定").由于国民党方面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个协定,致使中国陷入内战.几经较量,国民党处于败局.在此窘境之下,国民党再次玩弄和谈骗局,派出张治中、邵力子等前往北平与中共方面进行谈判.由于共产党方面胜利在望,要求条件自然很高,而国民党方面不愿缴械,致使和谈破裂,由此出现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是谁领导的?迄今,大体有四种看法:第一、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认为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其理由:抗日战争爆发时,国民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的一部分,国民党军队有三百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很少,而且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全国统一政府和统一军队的建立,当然只能有一个指挥系统即国民政府的指挥系统。第三、认为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第四、存在着两个领导,一个是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是国民党的领导。 以上四种看法中,主要是第一、二种。笔者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共两党都可以领导这场战争,但从战争胜利的意义上讲,国民党领导不了,只有共产党能够领导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1.
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俄提出中共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政策 ,是为其推行“东方战略”服务的 ,完全是为了自己利益 ,不符合中国实际 ,是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直接磋商的结果 ,中共和国民党内部都反对这一政策 ,共产国际支持国民党 ,而共产党的活动受到共产国际的强迫和国民党的严格限制 ,这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形式是国共关系领域的重要层面。近十年来 ,学术界主要在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研究、国共党内合作成因、共产国际及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三角关系、国共党内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中共运用“党内合作”改造国民党战略失误原因等五个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并透示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中共在国统区高校的力量发展,根据国共关系的变化,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抗战前期,国共关系相对融洽,中共大多采取"公开"、"合法"的形式发展力量,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以后,尤其是"皖南事变"以后,国共关系急剧恶化,中共不得不采取隐蔽与潜伏的策略。中共在国统区高校播下的革命种子,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壮大,很快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求大同,存小异,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策略性,以<八一宣言>为标志,几经努力直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国共合作才得以最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共同掀起了农民运动的高潮。这场运动表面上是彻头彻尾地为中共所"包办",但中共却不能左右它的全过程。事实上,这场运动的起与落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当时居于执政党地位的国民党的态度,而不是中共。故笔者以为要理清这场运动迅速勃兴与凋零的前前后后,不仅要对中共的农民运动战略的形成和实际运作情形进行客观考察,更要从国民党方面加以研究突破。只有对国共两方面的情况都有了准确把握,才能深刻地理解这场运动。论文拟对国民党农民运动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作一初探,以抛砖引玉,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家重建、经济发展等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围绕上述四个问题,国共两党形成了各自关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思路。关于民族独立问题,国民党始终都不能将反对帝国主义坚持到底,而中国共产党则坚定而又彻底地反帝和追求民族独立;关于社会解放问题,国民党是试图在保存封建制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因而无法真正实现社会解放,而中共则认为必须采取革命的手段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民、实现社会解放;关于国家重建问题,国民党坚持通过一党专制、个人独裁达到建立有权威的政府的目的,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重建方案;关于经济发展问题,国民党坚持的是有利于官僚资本发展的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模式,而中共则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方案。二者的不同主张最终决定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人对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并不重视。之所以愿意和中共合作,与其对社会主义理论、苏俄的认识密切相关。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国民党人也积极进行了研究和宣传。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各异、对联俄容共的政策有怀疑、对中共也有疑惧,但苏俄革命的成功与对华宣言的发表使国民党人普遍对苏俄抱有好感;希望以俄为师及苏俄对国民党的巨大援助坚定了孙中山与苏俄结盟的决心;而与苏俄结盟的意愿及对具有革命积极性的中共党员的欣赏更促进了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战后收复区反甄审运动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后收复区反甄审运动中,国民政府进退失据,政治权威逐渐式微;而中共地下组织顺势介入并成功扩张声势。就在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动中,国共政争初见分晓。同时,学生运动的走向也开始发生变化,从依靠政府争取正当权益开始转向反政府的立场。因此,该运动成为战后国共政争和学生运动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25年底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陈独秀等人鉴于郭松龄倒戈失败,吴佩孚、张作霖联合对付国民军等事件的发生,判定革命正从高潮走向低潮,因而同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以应对北方形势的恶变。实际上,谈判与郭松龄倒戈失败等事件并无关联,真正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国民党走向全面分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假设.有已称得上古典的"农民民族主义说","土地革命说"、批判以上观点说、国民政府腐败说等等,不过,以上诸多论述几乎无一触及到国共两党的党基结构.笔者在文中通过对两党机体构建的形成过程与基本态势的适度对比分析,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二者在基层党制方面的巨大反差,是日后双方结局截然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