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既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辨证地统一起来;既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又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了重大创新,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精华。中华民族拥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文化观是围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大文化思路,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方针,反映出其文化观的核心理念——文化精神。它至少包括实践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坚持邓小平文化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业经济发展动力的源泉;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直接动力;科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乡镇企业的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邓小平独特的"三位一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动力观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既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又是伟大长征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和弘扬者。他以史诗般坚强奋斗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高尚的政治道德和过硬的党性修养,这对新时代肩负“强国有我”使命的先锋力量和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着深刻启示:一是要深学细悟伟大长征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坚毅前行,感恩奋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要守正创新伟大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三是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价值标准和信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基于爱国主义情感和信仰而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精神动力的新命题。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动力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发挥精神动力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发展动力论阐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完整的动力体系: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民群众需要与利益的满足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外部推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子动力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合动力,由此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精神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勇于开拓、善于创新,以崭新的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的思想基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思想先导。创造性实践是开拓性、探索性实践,属于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现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学习邓小平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大胆创造,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他既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直接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又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地统一起来 ;既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 ,又阐述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体性因素与渗透性因素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作出了重大创新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阐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目标宏伟又任务艰巨。中国梦的实现必然需要强劲的精神动力,即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东北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可供开发和挖掘的传统文化资源,还可以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文化认同的基础,减缓社会转型带来的风险、震荡和不确定性。最为重要的是,以创新精神和包容精神为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质,为区域社会转型提供了精神支撑。东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区域民众理解他们在当代世界中位置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是区域民众理解宇宙和现在的凭藉与根基。重新认识和寻找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与包容精神,找回失去的区域文化认同,完成民俗文化的创新,以民俗文化的发明与创新带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也许是东北区域社会转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1992年南巡谈话时一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特征层面描述社会主义的做法,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本质的侧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内涵: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贫富差距逐渐缩小的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主义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解读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人类历史永恒的话题。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坚持这一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不断对社会发展动力观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动力观,即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观、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观、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观和胡锦涛的和谐动力观。这些理论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本内容,提出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基点是谋求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取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之一。这一宝贵经验源于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理论武器;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化方位,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稳定发展的保障;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指明了可行性道路,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丰富的历史经验的积累,使中国有了较为成熟的条件,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论等一系列崭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我国区别于苏东国家改革的成功之道。苏东剧变,国际共运陷入低潮,国际局势严峻复杂,邓小平审时度势,力挽狂澜,在人口最多的世界大国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使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成功,预示着国际共运复兴和发展的曙光。  相似文献   

18.
"不争论"是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策略性提法,对于排除羁绊、推进改革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诸如削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地位、不利于发扬民主与决策科学化、不利于学术进步等.在现实中对这一提法误用已经造成了许多严重问题.因此,必须辩证地看待邓小平的这一提法,明确"不争论"的观点并不属于邓小平理论的范围,反对曲解该提法.在新形势下不宜继续坚持"不争论"提法,而应看到"争论"的益处,提倡"争论",培育良好的争论环境.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体系建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论、指导思想论、根本目标论、建构维度论、关键在党论;其基本特征为时代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建设性特征、辩证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提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强化和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创业奉献精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江泽民关于“精神教育”的理念 ,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