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段玉裁诗“合韵”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玉裁“合韵”是对韵脚字异部现象的概括,后人把合韵当成异部“音近押韵”是误解.“音近”并非合韵的必然条件.合韵的本质是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表现在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不是其在系统中的读音.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其在古音系统中之本音不一致是韵文作者所为,相对于古音系统中之本音而言是一种“通变”.  相似文献   

2.
赋韵作为自觉的批评,肇端于魏晋齐梁,完成于唐代科举“诗赋取士”,其间包括“韵书”的编纂和运用。考查“赋韵”由宽松到严紧,与赋史变迁相关,即赋从“口诵”到“文本”,标志赋体由听觉鉴赏向视觉鉴赏的转移;赋的声律从“方音”到“官韵”,标志了赋韵由区域渐趋统一;从“赋创作”到“赋批评”,显示出“韵”学进入“赋”学的历程,其中最突出的是由重“节奏”向重“韵脚”的转移。这一过程所标明的赋韵批评的完成,又取决于科举考赋中首重“押韵”与最忌“声病”的制度与风尚。而赋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押韵、设辞、声势、俪语等创作特征,必然进入赋学批评视域,其论“韵”,则首在声病与赋禁,这是“韵”介入赋体的重要表现;次在赋韵与制度,这缘自赋的宫廷文学性质,落实于赋韵批评,则是由汉至唐从雅、郑乐教争锋到韵脚协律的转变;三在赋韵与气势,从而体现其音节美,这又具有辞赋章句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韵新探     
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有声、韵、调;并由此构成音节,以汉字的书写形式加以表示。为了加强表达效果,古往今来的作者在写作文章,特别是写诗歌时,充分调动汉语语音手段,如双声、叠韵、押韵、平仄等等。押韵古已有之,现代诗歌也讲究押韵。故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  相似文献   

4.
"以四声为韵"是唐代试赋用韵中的一类.作者可以自主选择四声中的任何一个韵部押用,在没有特殊规定的情况下,押韵次序为顺次.其中"周而复始"和"终而复始"与"两遍用四声"不同,只是在一遍用四声的基础上从平声始顺次加用一两个韵而已.与其他限韵类试赋相比,"以四声为韵"至少押四韵,而且各韵分属于四声中的相关韵部,但其他限韵类试赋会出现某一声的任何一个韵部都不被作为韵脚的情况.与"任用韵"一样,"以四声为韵"不具有"注题目之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学军 《殷都学刊》2023,(2):113-119
豫北内黄方言中存在一种规约化程度较高的表示婉拒的答句“俺VD嘞”。该类句子属于持续类变韵句式“S施事+VD+O受事/结果+嘞”的一个下位类型,动词变韵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结果状态的持续”,句式义为“施事通过某行为而领有某物”,主要用于日常会话中发话人表示要赠予听话人物品的场合。能够进入答句的动词主要包括获取及获取方式义、制作义动词等,并受到引发句中名词性焦点成分以及现场时空条件等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诗歌语言观与他诗论的整体思想是协调合拍的。他重视诗歌的音节,强调"一唱三叹之音",推崇诗歌音韵的抑扬顿挫的特点,反对押韵必有出处,反对和韵和俗韵,反对因韵害意,同时也批判了江西诗派"以文为诗"的倾向。在用字方面,他强调字眼,要求除俗句,用字不必拘来历,体现了他复古创新的诗艺追求。在句法方面,严羽继承前人的思想,要求参活句,重视诗的起结,要力避俗句和语病、语忌。在言意关系上,严羽要求言能达意,言意为一,在此基础上透彻脱洒,从而使诗歌获得空灵剔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合韵的突出特征是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分属不同的韵部,本质是一个字的本音与又读异部.段玉裁用合韵解释了韵脚字异部的现象,提示合韵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所协字同部.段玉裁还把《说文解字》正篆多音,读若字表示其又读,且与正篆之本音异部的现象当做合韵.正篆之本音与又读合韵有音近与音远两类.音近不是合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字异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异读的情况,古今一直存在。朱熹等人读古诗为求押韵,力倡“叶音”说,但受到陈第等有识之士的批评。今人多已接受陈第的观点,王力先生一贯主张用普通话朗读古代诗歌。然而,汉字读音规范化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在日常生活、语文教学和新闻媒体中,对诗歌的韵脚和某...  相似文献   

10.
一、《诗品》的理论系统关于司空图《诗品》的理论系统,迄今,学术界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苏东坡在《书黄子思诗集后》里说:《诗品》是司空图“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依此看来,他认为《诗品》并非是一部有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但是,  相似文献   

11.
“叶”字考     
“叶”字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本文首先概括地论述了它的几个基本读音与意义,然后着重地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反复论证指出:自南北朝时出现的一直流传于今的“叶韵”一词中的“叶”,并不读xié,而应读yā。为“押韵”之“押”的本字。“押韵”,以口念来呷,与手无关,故“押韵”一词应写作‘呷韵”。“叶”(yā)。即古“呷”(yā)字。“十”(甲)是甲骨文中的“甲”字。“十”(甲)与“甲”、“十”与“呷”,是两对相应的异体简繁字,又是两对相应的古今字。“十”(甲)是“甲”的古字简字,“叶”是“呷”的古字简字。从而从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史上有力地纠正了将“叶(yā)韵”误读为“叶(xié)韵”、将“呷韵”错写为“押韵”的错误,一扫千百年来误读错写之谬误,对语言学界、文字学界、文学界,均无不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先秦汉魏古书中散文韵语为对象,全面剖析因韵字句位间隔不同的各种散句韵式。文中对词组入韵、小句并列成分入韵、不同句子成分入韵的分析,证明了本句自韵的存在。而对多句位的隔句押韵、隔句递增入韵、隔句递减入韵以及间韵等韵式的论述,展现出散文隔句入韵的规律。文章还分析了散文交韵、抱韵与《诗经》韵式的不同。基于上述韵式的论述,作者进一步提散句韵式转换之说,阐明韵式转换在散句韵式区分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格律实际上包含了“格”(体式)与“律”(音、韵)两个方面。历代诗人讨论格律,大多着眼于“声音模式”的建构,从2 0世纪2 0年代的“格律诗派”到5 0年代的“现代格律诗”,其主要关注点也在音、韵方面。但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声音、形象、意义等多方面的要素,既有建构声音秩序  相似文献   

14.
叶韵是汉语诗歌最原始、最根本的音乐化手段。以音乐理论审视诗韵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大特色。韵语顺口易记,因为押韵既和音乐中的再现相像,符合“相似组合律”原理,又是节奏的重要标志,具有区分句、段的功能。诗歌的韵式,一方面要如同调式,追求篇章结构的有机整体性与多样统一性;一方面要追求旋律的表现功能,通过语音的自然属性来象征或暗示某种与题旨情境相适应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5.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殷商时代以前,“女”作名词,表示妇人之义;“汝”作名词,表示汝水河之义,两字与代词(rǔ)之关系不可考。从殷商时代开始至西汉,“女”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而“汝”除了作名词外,也可以假借作代词(rǔ)。从东汉以后,在记录代词(rǔ)时,一般不再借用“女”(偶有使用)字,“汝”除了作名词外,成了一个专门记录第二人称代词(rǔ)的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押韵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诗与散文同时诞生,但韵文的出现却远远后于散文。虽然商代已出现同字(音)相协的“前押韵”形式,但同韵相协这种真正的押韵形式乃萌芽于商周之际,而成熟于西周中晚期,与叠音构词、双声叠韵构词等其他声韵复叠形式大致同时发生。至此,汉语诗歌完成了从原始艺术向早期古典艺术的转变,中国第一种古典诗体——四言体也就成熟于此时。这是文学本体意识觉醒的开始,也是真正文学创作萌芽的标志,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韵文“成熟度”的认识,反过来为鉴别上古诗文真伪以及铜器铭文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另一种标准  相似文献   

18.
徐山 《晋阳学刊》2013,(2):141-142
《周易》爻辞中二字句颇多,其语法构成呈多样性,在诸爻之间构成排比,具有节奏简洁明快的特点。作为邻爻韵的"坤"卦,其六爻爻辞均入韵,且前五爻为二字句入韵,堪称二字句的押韵典范。  相似文献   

19.
聂珍钊教授的《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是一部对英语诗歌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系统研究,它填补了我国英语诗歌形式基础理论研究和英语诗歌教学领域的空白。纵观《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有机结合:1、博采众长和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从重音与重读、诗行和诗节、韵步和韵律、押韵和十四行诗等五个方面全面地探讨了英语诗歌形式,可谓英语诗歌形式的集大成之作。聂珍钊教授在考察和汲取前人相关论著精华时,善于运用“和而不同”的原则,充…  相似文献   

20.
赵丙立 《阴山学刊》2021,(1):1-5,49
古典文论范畴气象根植于传统气论,但不由气论直接衍生,也不由文气论创造。受制于古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历史演进,气与象各自的哲学意义均出现分化,具象性特征渐趋明显,气象由“气像”到气之象开启了向“特征之特征”这一语义的衍化过程,进而被古典诗文创作和批评所引进。气像论于唐渐入诗歌理论,于宋臻于兴盛,最终由哲学理论演变为表示诗歌审美空间或审美形象的审美品格的代称,并在情景交融之作与纯粹论理之作中产生了用法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