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积极培养“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有效运用“以人为本”的方法。笔者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涵义、培养“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施“以人为本”的方法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意义与涵义分别代表政治哲学的两个维度。 2 0世纪中国政治自由主义用政治哲学中的涵义代替了意义 ,其结果表现为社会终极价值原理的缺失 ;反过来 ,2 0世纪中国政治浪漫主义以政治哲学中的意义代替了涵义 ,其结果导致它的社会政治理论只成为乌托邦想象。一种完美的政治哲学应当将意义确定为它的范导性原理 ,将涵义确定为它的构成性原理  相似文献   

3.
宋德孝 《北方论丛》2012,(3):135-138
受索绪尔符号学的影响,巴特、列斐伏尔、鲍德里亚等消费社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中消费的涵义发生了转变,它超越了经济学意义对物品使用价值的占有,成为一种对意义关系的占有,即符号性消费。他们进而将对消费社会的符号学批判纳入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范畴之中,试图开创"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提出的"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符号的政治经济学"等范畴,颇具时代性,但试图将"符号的批判"替代马克思的商品逻辑批判,尤其试图消解使用价值的现实性,则是其理论舛误所在。  相似文献   

4.
“涵义决定所指”原则是弗雷格语言哲学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其基本思想是符号只能凭借它的涵义与它的所指建立联系。该原则第一次明确地区分了符号的涵义和所指,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这条原则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专名的涵义是不确定的;弗雷格没有阐明专名涵义的起源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业"指代的对象有具体财物、学术与技能、封爵与家族地位、政权.其中,指代具体财物是"家业"最基本、最原始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他涵义都退出历史舞台.不管"家业"的内容如何变化,都是基于"可继承性"这个因素上,只不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给"家业"披上了时代的外衣而已.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德”并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吸取,实现了困惑着中西方现代管理中“治身”与“治心”两方面的文化整合;充分肯定中国管理“人心”的作用,指出“人心”的人我互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治理功能,并阐述“人心”理念的基本涵义、运作机制、感通法则、感应能力以及道德的作用和特征。传统文化“专利”的“人心”原理作为一种深刻的管理机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主体性的文化意义,既成为中国式管理,也成为现代人文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庄子》“卮言”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家珍 《文史哲》2002,(3):94-97
《庄子》中的“卮言”,是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即合道之言。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寓言”、“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它包含着对言、意、道关系的认识,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生态符号学关注身体在环境与文学中的意义生成,重新阐释了符号学的肉身化问题。在内符号过程中,生态符号学真正意义上在身体的上下居间还原中重新界定了“符号自我”。身体在外部环境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经“非语言建模”使得物质实现符号化。处于“自然文本”系统中的身体连结语言内外的世界,且经语言的调停与过滤呈现非在场的符号张力。生态符号学所阐释的身体物质性极具结构主义,是生物符号学与文化符号学杂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尹焕三 《齐鲁学刊》2007,(1):125-128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阶层涵义的界定主要有“等同论”或“并列论”;“细化论”或“延续论”;“职业论”;“特定论”;“收入论”;“时代论”;“二重论”。其观点都有各自的立论依据,但又都存在片面性。对社会阶层科学内涵的认识应在社会演进这个变动视野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来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小说《祝福》和《药》的英译本为例,用巴尔胡达罗夫的符号学翻译理论从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价杨宪益、载乃迭两位翻译家的翻译实践——通过对原文一些细微之处的深层涵义的分析,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如何争取翻译的最大程度的等值,从而达到译文的“功能相似,意义相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12.
<正> “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清楚“礼”,对全面评价孔子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一、“礼”的基本涵义礼的概念有个发展演变过程,直到春秋时代,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它有多种涵义。  相似文献   

13.
"格物"是儒家传统中流露出的对经验事实的亲近态度,从中可以梳理出关于感知、符号与意义的讨论。以"格物"一说为起点,可以寻找到阳明心学与符号学交流的起点。符号学本身旨在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研究意义的基本方法,作为一切人文学科之公分母,其核心关注点之一就是意义问题,赵毅衡在《符号学即意义学》一文中指出人生存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断地追寻意义卡西尔将人定义为使用符号的动物,从符号中读取意义的能力,已经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基因之中[1],但是,符号化过程本身的起源却是一个牵扯哲学与符号学的复杂问题,符号学在意义问题上的执着使之与同样关注意义的中国哲学传统不无对话之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共历史文献与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 ,是邓拓并非王稼祥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中共“七大”正式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叶剑英的《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新论断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增添了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的新含义 ,从而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出了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整、严谨的概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史学界关于戊戌时期,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以“反对民权”的姿态成为了维新派的对立面这一“定论”,将张之洞反对“民权”的言论置于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了剖析,详细考察了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不同涵义以及时人对这两词的理解和使用。认为张之洞反对倡言“民权”,实是反对将“民权”释为涵义等同于“民主”的“人人有自主之权”、“民揽其权”,而非反对民权的本义即法律规定的“权利”。戊戌时期在对待“民主”的态度上,以及“民权”实施的条件和程序上,张之洞与维新派并无太大分歧。用是否赞同“民权”来作为区别所谓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尺度是存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教育理念的涵义,提出大学必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并认为好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追求卓越。本文兼议“尊重的教育”“尊重的德育”的教育理念。指出在我国实施“尊重的教育”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尊重的德育”的意蕴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创立于西方的符号学理论,在本世纪不到一百年的发展史中呈现出了兴旺的景象。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理论视角,其研究触角已伸及到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符号现象,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的符号学系列丛书就多达120本,几乎囊括了世界各国的符号学研究成果。与之相比,中国对于符号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丁尔苏博士经六年潜心研究并于最近出版的《超越本体》是一本从哲学的高度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广度对符号意义进行探究的学术力作,对填补我国符号意义理论研究的空白和同国际符号学研究先进水平接轨,做了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 《兰州学刊》2014,(12):26-30
语境原则是弗雷格早期提出的一条著名原则,它断言要在句子的语境下而不能孤立地去探求语词的意义。后期弗雷格是否还坚持这条原则,是一个分析哲学中聚讼纷纭的问题。文章主要考察的是在其著名的《论涵义与所指》中是否存在语境原则。通常看法认为,该文对涵义与所指的区分,组合性原则的提出都是其放弃语境原则的理由。但文章通过文本分析,特别是指出弗雷格对句子所指作用的强调,是语境原则仍存在于《论涵义与所指》中的依据。但为了相容于弗雷格日益增长的对组合性原则的兴趣,和日趋复杂的语言现象的分析,该原则只能以较《算术基础》中更弱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张旭曙 《天府新论》2005,57(2):128-131
形式在西方美学范畴体系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形式之重要,在于其特有的歧义丛生,夹缠难理.四大主导观念"基型"和七种主流形式涵义是为歧义丛生、蕴涵复杂的观念史区划疆域的标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种涵义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在不同的思想想家、思想流派那里履行着各式各样的功能.众多涵义间的承续、兴衰、更替、转变、复活,并非单向的线形的,而是多元组合的、异质混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