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按劳分配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建立起单一全民所有制的社会。因此,这一社会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像资本主义那样按资本和劳动力价值进行,又不像共产主义那样按需分配,而是实行按劳分配。其主要内容是:对作了各项扣除之后的剩余产品,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参加分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原则.要坚持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必须弄清楚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与按资分配、与工资奖金(分红)等形式、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关系.为此,本文试对以上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又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较完整的阐述.马克思的设想是,在未来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是在社会新增财富中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余下的消费品按劳动者的劳动量来分配.其实现形式是给劳动者发劳动券,劳动者持劳动券领取消费品.但这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按劳分配形式由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局限,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从未完全实行过.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曾实行计划经济的模式,那时实行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货币工资形式对劳动者进行统一的计划分配.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断言未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这是对马克思商品理论的一个严重误解。社会主义排斥商品生产实际上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马克思商品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对待未来社会的一贯态度是相悖的,也是同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不相容的。马克思历来拒绝对未来社会的生产形式作具体构想.人们片面援引的马恩的有关论述均不能作为马恩设想社会主义否定商品生产的证据。打破所谓马克思设想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的说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处理好劳动和报酬的关系,使劳动者能够实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劳动是报酬的基础,劳动量差别是报酬量差别的依据。只有承认劳动差别,才能承认报酬差别。林彪、“四人帮”不承认报酬差别,在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就是建立在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劳动差别这一虚假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从理论上彻底铲除林彪、“四人帮”这一虚假基础,使劳动报酬差别反映按劳分配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姜树蔚一、收入价值及其分配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预见、但是,抛开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等方面的问题不说.在按劳分配的范围上。马克思明确指出是限于。个人消费品"的,红商品经济而论.即是限于“...  相似文献   

6.
劳动性质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把理解劳动二重性看作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今天,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特别是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劳动的性质,这对于贯彻执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发现和使用人材,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劳动性质做一点探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个人劳动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的个人劳动。这种个人劳动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个人劳动,也不同于鲁滨逊式的个人劳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理论界争论颇为热烈。包括笔者在内,是主张劳动力商品论的。劳动力既然是商品,就必须要回答一个由此而产生的尖锐的理论问题: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究竟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还是按劳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能否在逻辑上内在地统一起来? 一、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共有范畴 经济学界部分持劳动力商品论的同志,没有直接承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恐怕是因为在头脑里有一块禁区还没有打破,这就是:仍然把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看成是带有某种资本主义色彩的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是以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为立论前提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社会成员都有社会主人和自己劳动力所有者两重身份,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格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实现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除通常的按劳分配外,还有经营收入、资金收入,都不能简单否定。企业工资改革应选择“国家控制市场,市场调节工资”的模式,采取适当的过渡办法,分几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劳动力商品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马克思证明劳动力商品范畴的目的是证明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唤起劳动人民奋起斗争,剥夺剥夺者,具有革命的意义。劳动力商品范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就是不正确的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之间本质上是劳动交换关系,从中可以得出劳动具有商品性质的结论,这样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对于推动经济建设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有些文章常常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对立物,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个原则,无论就分配的对象或就适用的范围来说,都不完全对应,将之作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一对对立的经济范畴,是不确切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适用于社会全体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是分配剩余价值的原则,适用于社会的一部分成员——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  相似文献   

11.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12.
论劳动力商品化金连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有三个前提条件:(1)社会主义公有制;(2)没有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3)劳动者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①在这种纯粹的社会环境里,社会以劳动时间作为计量尺度.首先扣除劳动者为社...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命题: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具有商品性质。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论述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不是交换的对象为前提的,其结论仅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具体规定,不应当作教条不适当地应用于社会主义。对劳动本身的价值决定,作者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作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在报刊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文章,他们在忽略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不恰当地片面强调单纯靠劳动者的思想觉悟时,往往引证马克思的Jeder nach seinen Fahigkeiten(“各按所能”,或译“各据所能”)这半句话的错误译文“各尽所能”,似乎马克思在主张“按劳分配”的同时还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应“各尽所能”。其实,这完全是由错误的中译文产生的一种误解。例如,《光明日报》一九七七年十月二十四日所刊《按劳分配不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以各尽所能为前提,它要求每个劳动者全心全意,尽其所能地为社会主义劳动……。”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价值就成了企业之间基本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而不是斯大林的那个传统的定义。但其表现形式是净产值规律。一种社会经济表现为商品经济,说明人类社会还不可能有计划地直接分配社会总劳动时间。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并不存在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社会总劳动量在各个生产企业之间的分配还只能通过价值规律来调节。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各种具体劳动还不能直接地用社会劳动时间来表示,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的前提有很大差距,因此如果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里还存在着按劳分配原则的话,那它也是通过价值规律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消费力理论。这一理论的历史生成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工人贫困的现象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制度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批判、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科学构想。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主要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消费力低下的社会制度根源以及未来社会劳动者消费力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旨在通过揭示劳动者消费力的发展规律,进而揭示人的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探明推进人的发展的根本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工人阶级政权和劳动者不受剥削地为自身利益劳动;没有阶级对抗和剥削但还有阶级、阶级差别和其他社会差别;人民在马列主义政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工人阶级与集体农民、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社会在政治和道德上是统一的;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和再生着不同的甚至矛盾的利益;在通过按劳分配原则使个人和集体利益以迅速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社会劳动效率、效益为总目标方面,物质利益起着特殊作用;在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发展平等友好关系,在国际合作中建立以和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这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产生的事实。到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它们已经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按劳分配的基本原理一旦同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将推动按劳分配理论本身的向前发展。全民所有制内部的按劳分配,究竟是社会直接对劳动者个人实行单一层次的分配,还是先集体、后个人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是实践提出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从理论上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也等于抓住了实践按劳分配原则的“纲”。作者主张全民所有制内部的按劳分配是两层次的按劳分配,认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充分的依据,并对学术界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进行评论。作者还根据推行经济责任制过程中对奖金分配进行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两层次按劳分配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只能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这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才可能实现。没有这个条件而否定按劳分配的原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社会做贡献的基本形式。我们把这种基本形式称为劳动贡献。近几年来,在职工的调资、晋级、评定职称以及其他许多工作中,都突出地强调了劳动者劳动贡献大小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不少人对劳动贡献的概念在认识上缺乏科学的判定:尤其是对具体事、具体组织、具体个人贡献价值的评价往往纷纭不一,莫衷一是;而从社会的角度怎样才能使劳动者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当前不仅是一个突出的实践问题,而且又是一个突出的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国家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