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北史续世说>是南宋李垕所撰的一部"世说体"小说,其内容均取材于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李垕病逝后,此书可能被刊印,同时又以抄本的形式存在,但流传均不广.这种局面直至俞本出现后才得以改观.此书现存有茶梦斋抄本、明万历三十七年俞安期翏翏阁重修本、日本天保三年刻本、竹书堂抄本共四个版本.其中,俞本与荼本分属不同的版本系统,竹本则可能是根据源于荼本的抄本抄写的,日本天保三年刻本则是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俞安期翏翏阁重印本翻刻而来.  相似文献   

2.
史学名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流誉千古,时人评其书曰"并迁双固".依<三国志>而通俗化的各种话本,戏剧乃至成为演义式的小说,其最著者是<三国志通俗演叉>,人称<第一才子书>,士林及民众莫不喜读其书,可谓雅俗共赏,家弦户诵.从文化视野考察,文、史各行其道,两苑各擅其芳.随时代之演进,民众需要文化,文化之持续发展亦有赖自身的通俗化.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众对文化的渴求.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是雅文化与俗文化互补成功的典范,彼此交相辉映,体现了雅、俗文化自身的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元代和清代两种<三国演义>版本中关羽形象描写、故事构成加以比较,发现其与作者的审美需求和社会背景有关.自罗贯中后,多种刻本并行,清初毛宗岗父子对李卓吾评本进行全面整理,成为一种流行于世的全新本.其中关羽已成为大众认可的忠义、武勇的最高典范,受到人们的崇拜.经沈伯俊先生校理后的毛本,错误更少、日臻完善,是当今人们喜爱的流行本.元代版本虽然粗糙,但它是民间艺人说话的底本,并且在元杂剧和民间文学相互影响下,刻划出关羽最早的形象,为罗贯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素材.  相似文献   

5.
对王闿运主纂的光绪刊<湘潭县志>进行版本考辨,确认光绪十五年刻本与民国挖改本两个版本,并首次刊发两个版本的勘对实录.  相似文献   

6.
"通俗"二字最初的应用和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联系在一起,最先把"通俗"和小说联系起来,提出"通俗小说"一词的是明末的冯梦龙,最先运用"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作为书名的著作是<京本通俗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确有"通俗小说"的名称,主要指其形式的通俗.中国现代文学中"通俗小说"一词直接应用的较少并且所指不尽相同,新文学家所指的"通俗文学"即新文学的大众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范伯群等人大量使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这一名称,但是从界定到作品的归类都有诸多欠规范、欠科学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明代所刻的<韩非子>节录选评本,现在已较难见到,所以前人对此大多不甚了了.陈启天的<增订韩非子校释>与陈奇猷的<韩非子新校注>虽然也辑录了<韩非子>各版本的序跋题识,但疏漏错误不少,他们对<韩非子>版本的论述也多有不当,如陈启天说孙鑛本"大抵以赵本为主,而以陈本参订之";陈奇猷将"孙鑛本"与"孙月峰本"当作两种版本,说孙鑛本与孙月峰一"兴赵本同,其出于赵本无疑".至于张榜本,虽然过去的学都都有称述,但均不明了其初刻本与翻刻本的异同,对其诸多的翻刻本也大多不明了其间的关系,有人甚至将翻刻本视为珍本.为了澄清学术界的诸多迷误,本文详细考述了孙鑛本、张榜本等<韩非子>选本的来龙去脉,同时兼及庄天合本以及诸子百家选本,附录了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序文,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回顾以往学者在出土文献、传世<三国志>版本、六朝文字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开展对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三国志>六种古写本的用字研究,具有弥补出土文献研究不足、完善<三国志>版本研究、推动六朝用字研究进程等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察<三国演义>小字注的来源及其功能,认定小字注虽非一人一时所加,但小字注极有可能在罗贯中原本中便已存在.通过一条带有时代标记的小字注,初步分析<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0.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存最接近罗贯中原著面貌的一个刻本(说见拙作《<三国演义>成书年代考》)。这个本子所塑造的曹操,同毛宗岗的修改本是不尽一样的。由于毛本对明代《三国演义》的传本有很多的改进,成为清代以来最通行的本子(解放后刊印的《三国演义》也是这个本子),所以学者们研究《三国演义》,大多根据这个本子。但我认为,许多研究者根据这个本子的描写,再加上受到活在戏台上的形象的影响(戏台上的曹操是个白脸奸臣,比起毛本中的曹操,又简单化了),把曹操说成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物,以为在他身上集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是有点偏颇的。事实上,在嘉靖本中,作者对曹操并没有全盘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