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任何意志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而具体到之学中的创作动机则是指那些能激活作家创作欲望,触动文学活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作家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外界的某种刺激、生活的某些机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续书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6,(2)
续书是明清时期较为普遍的文学现象。“经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但是对小说进行大规模的“续访”则是明清两代。经书产生,就作家创作而言,一为“取其易行”,二为“泄愤”、“圆梦”等审美目的,三为其它的功利目的.续书还不仅是作家个人的创作行为,它还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追求“大团圆”效应的审美心理以及明清两代尖锐复杂的政治、思想斗争.明清小说续书作品总的创作成就不高,但也出现了象《西游补》、《水浒后传》之类的佳作。 相似文献
3.
吴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3,(1)
明清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作品内部较普遍地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二重性。这些作品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与背离,又体现出对它的因袭与依附;既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所突破,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此加以首肯和认同。积极和消极因素杂糅,进步与落后思想并举。形成这种特征的根源在于作家本身创作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陈展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2):87-92
明清小说在设置人物或编织情节时,常常像作对联一样,"一联""一联"地让不同的叙事单元两两相对地组织起来。这种对联思维直观地体现在"回目对联""章回尾联"和"章回插联"等三种不同类型对联的安置和运用上,成为小说构思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但在设置人物、编织情节时,明清小说有时又脱略对联的外在形式,把不同的叙事单元像作对联一样两两相应地组织起来。 相似文献
5.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6.
寻找原因,即发现周围世界中各种因果联系的需要,并非始于人类。它是高等动物“天生”就有的一种本能。但是,动物只能够、也只企图掌握那些与自己的生存直接有关的明显的因果联系。人类则不然,随着人的智力和生产技术的增长,随着人类支配环境能力的提高,人企图发现各种联系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明人类的思维一样,关心事物发生的原因。但它是循着根本不同的方向,去寻找这些原因的。那么,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与文明人类的因果观念,到底有什么差异,或者说,原始人类的因果观念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地考察一下原始先民的种种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7.
袁宪泼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
明清小说评点动辄攀援经史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是对传统推源溯流法的继承,具有时代情景性和复杂性.攀援对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史书、经书、佛道、诗文.在取法攀援对象的基础上,形成了明清小说关于叙事、义旨、笔法以及文采的认识.同样,也形成了真与实、通俗与教诲、补史与稗官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李桂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77-83
中国古老的"天时"观念不断地渗透到古代小说文本中,从而形成独特的叙事机制.<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不断地通过"天时"观念来演绎社会人生的兴亡律.与此同时,因"天时"变化而形成的天气异常意味着宇宙失序,与之发生感应的社会就会发生变故,这也给古代小说叙事带来了很大动力.另外,由"天时"观念引发而来的"时运"、"时机"之说也对古代小说叙事甚有影响,有的作品借此传达某种人生警悟,有的作品借此形成"天人之道"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9.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明清文人群体与科举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的生活、思维、心态,乃至一切与文人有关的事情无不受到科举的影响,其中明清时期的婚姻观念也因此形成了固有模式。查考大量的明清小说作品发现,科举与婚姻关联出现的频率极高,类型固定,而这种婚姻观念也对小说的情节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与江苏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明清两代,江苏不仅是经济大省,又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仅就文学艺术而言,明清两代的江苏就名家辈出,创作和理论,出版和市场,均成就卓著,在全国举足轻重,影响深远。本文从明清小说与江苏这个视角,对江苏的小说作家和小说理论批评家对明清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从明清小说看中国人的诉讼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忠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公认。本文试图从明清小说资料角度,探讨中国人的诉讼观念。本文着重指出:过去法史学界一般断言的中国人“无讼”观念,实质上主要反映了官方与士人阶层代表的文化大传统的法律追求和理想;“厌讼”、“惧讼”观念,则主要体现了大众百姓代表的文化小传统的诉讼意识,并以明清小说资料揭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飞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55-156
因果观念是人们从事翻译活动最基本的逻辑前提,翻译要以事件的因果分析为中心,才能使原文的因果结构在译文语言中得到准确再现。事件参与者之间的语义结构是分析事件因果结构的关键,人和事物都可以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研究事件参与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分析子句主语、宾语和介词强制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朱根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22(4):46-50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代 ,小说自身不断完善 ,小说创作体现了小说从雅到俗、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审美对象由历史到现实的历史转型 ,体现了审美趣味的否定之否定 ,迎来了我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的繁荣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Z1)
明清小说多采用全知叙事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从小说传统来看,仍受说书的影响;从创作主体来看,和大多数作者的创作思想相一致;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看,得到读者对象的认同。这种模式既有其优长,也有缺陷,关键在于作者如何运用。古代小说中少有的其它叙事模式,孕育了向现代小说转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健芬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真实性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我们评价文艺作品首要的审美标准.关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但在真实论问题的研究中,更多的是瞩目于西方和现代,而对我国古典美学中的真实性理论,特别是对我国古典小说美学中的真实论问题则重视不够.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比较探讨,以期弄清它的源流演变及其在小说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和批评仍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俊华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1)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照。商人的价值觉醒,正反映了明清市民阶级的普遍自觉。 相似文献
18.
19.
任家岗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6-317
当代公安影视艺术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确立了新的美学观念,从而使得影视艺术家们在反映公安战线社会生活时更加遵循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原则,在塑造英雄警察典型形象方面朝着更富有人情味美学现念的方向发展,警察形象呈现出平凡的单纯以及转变为多样的真实的特点,在多元的价值观中选择,丰富了警察形象的类型,确立了多样性的审美特点,从而使当代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加符合创建和谐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美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20.
张介凡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6-30
唐代小说创作有明显的诗歌意识,这与唐代的诗歌观念有着重要的关系。中唐诗歌的俗艳观念下歌传相偶,小说创作取材于诗歌,并运用诗歌作为小说表现的重要手段;唐代诗歌兴象、意境、韵味等审美观念影响着小说创作的诗化,使唐代小说印上诗歌鼎盛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