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合意应答语指当商家无法满足顾客请求时作出的否定回应。为了弥补网络商务交际中不合意回应的语用研究的空白,本文从关系管理理论出发,以淘宝商家与顾客在阿里旺旺上的对话为语料,对网络商务交际中的不合意应答语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了网络商务交际中不合意应答语的三种类型,即直接否定回应加补充解释、直接否定回应无任何补充解释、间接回应。  相似文献   

2.
当你满怀希望地问他人提出要求时,却当场遭到对方的拒绝,那场面是很令人难堪的。这种被拒绝而产生的尴尬,往往使你感到心冷、失落、心理失衡,甚至出现不正常心理,比如记恨,或报复的心理,因而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尴尬的原因很多,有些是无法预见的,难以避免的,但有些知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避免的。从交际的角度来看.避免尴尬也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懂得并力争避免不把、要的尴尬场面的出现,是每一个交际者都应该掌握的。首先,在参与交际活动之前,要对交际对象和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及可能被满足的程度有…  相似文献   

3.
朋友,不知你是否意识到.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且,随着交际的对象、目的、时间、场合的变化,我们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变换。不是吗?在单位里,你是别人的同事;在妻子面前,你是丈夫;在儿女面前,你是父亲或母亲;在长辈面前,你是晚辈;在列车或轮船上,你是乘客;在街道上,你是普通行人;在商店里,N提顾客;在谈判桌上,你是对方的对手……我们应该建立起交际中的“角色意识”。有没有这个意识,会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效果。只有具备了“角色意识”,你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像舞台或银屏里的演员…  相似文献   

4.
阿俊 《公关世界》2008,(11):34-35
正在热播的一档节目《和谁一起午餐》,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发现你,成就你。 现在每天在写字楼里上演的都是猜猜和谁吃午镤的戏。人际关系学中,和谁吃午饭确实很重要。人际达人凯斯·弗拉基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决不单独进餐》,来谈和谁吃的交际。再宽泛一些,其实就是在谈和谁交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女人无友,这是封建时代的一种说法。社会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旧习惯的禁锢解除了。女人和男人一样,交际广了,朋友多了,特别是年轻的职业女性,有的朋友还很多。当妻子的女友上门来时,作为丈夫的你,该如何表现呢?衣着———讲究点在自己家...  相似文献   

6.
串门了做客是现代交际中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男士,这方面的机会就更多。当体育事想到同性的朋友、同事、同学、领导等的家去,或受同性朋友的邀请去做客时,而你对主人家主妇并不熟识或交往不深.你有没有想过:如何赢得她的热情和好感呢?要知道,主人家主妇并不是你交际的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予者。赢得她的热情,这时于完成交际任务有着很大的作用。假如主人家主妇冷冷冰冰,爱理不理,或者避而不见,那就说明她很不欢迎你。交际效果也可想而知。男士为客,如何赢得主人家主妇的热情和好感呢?一、在小孩身上动点脑筋小孩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6,(Z1)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恰恰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英语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纯粹的语言教学,还要涉及到目标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重视文化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学会运用得体的英语,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从而达到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常有人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向你提出难题,这些问题或不好回答、或不便回答、或你不想回答,但迫于情势你又不得不答。能否巧妙地回答这类难题,是对你智慧和口才的考验,也关系到你在交际中的尊严、威信和形象。  相似文献   

9.
钱少照样装扮美□张远桃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服装成了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重要语言。于是,许多人不加思索地把他们在服饰方面的烦恼归结为两个字———没钱。其实如何去解决它,办法有的是,决不能在“钱”字上困死,这里给您提几条建议。要有自信心,树立正确的穿着观念要...  相似文献   

10.
缪新华 《老年世界》2010,(14):25-25
听过一段相声: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一盆面——你得揉啊。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一张饼——既要好看,又要好吃。婚姻是什么?婚姻就是一锅粥———你得慢慢熬。  相似文献   

11.
交际语丝     
只有互益,才谈得上平等。交际的艺术,即是把好话说得是时候,好事做得是地方的艺术。一百个好,有时也抵不上一个烟。。虽为援手,实乃心灵的交汇。O当你笑不出的时候就不要去笑,否则你的实比哭也强不了多少。①你能真诚地对人笑脸相迎.你的交际往往已成功了一半。o把坏的说成好的,这个好的往往比坏的更坏。Q信任,是走通心与心的通行证。O心不诚则语不实。O指媚出于自私,同时也只有自私的人才乐于接受馆媚。O要适应别人,就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保持个性,就要是什么人说什么话。O道德使人站立起来,语言使人行之久远。0热情的…  相似文献   

12.
口语交际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本文在分析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困境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探究其优化策略,包括口语教学主体、口语教学媒介、口语教学主渠道、口语教学评价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人类来说,“交际”还真有点象空气,你看它不见,摸它不着,闻它不到,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类有着悠悠漫长的岁月,便至今人类仍被“交际”这座迷宫困惑着;在政治生涯中,多少英雄豪杰由峰巅跌坠崖谷;在商场中,多少巨商富贾一夜间一贫如洗;在爱情婚姻中,多少才子佳人肝肠寸断,……对每一个人来说,要在“交际”的汪洋中乘一叶扁舟而能自在漂遥,那谈问容易!没有“交际”的艺术,那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交际艺术有着十分丰富、深邃、变幻的内蕴,这里,我仅就又际中的“进手退”艺术谈谈我的理解。在人海车海的北京城,我…  相似文献   

14.
赵艳宇 《现代交际》2010,(4):144-144,143
本文以礼貌现象和礼貌原则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思维模式和风俗习惯赋予礼貌的含义及准则,以及映射在礼貌现象中时表现出的异同。礼貌现象广泛出现于人类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熟练掌握礼貌原则、注重礼貌原则的文化习俗性,处理好礼貌原则中各项准则与交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使东西方交流更融洽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持一定的交际距离,以达到所期望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又到一年一度浪漫花开的粉色二月了,你还在等着属于你的爱情降临,然后默默地在心里回应一句"我也爱你"吗?如果是,那真是太遗憾了。在这个月老红线易断、丘皮特脱靶的玩笑世界里,只有将感情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是真理。单身的你,要大声地对他说出"我爱你";腻在爱中的你,更要大声地对他说出"我爱你"。当然,如果你在花海里挑花了眼,也别忘了对爱你的人说声"谢谢"。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交际活动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既然要在一起共事、生活,自然少不了交流往来,如果是伙伴关系,当然就少了许多磨擦,但如果是敌对关系,难免会时常遭到对手的攻击。如何做到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这还要多学习一些交际策略。即使不是用来对付敌人,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也应掌握一些方式方法,以在必要的场合中自己化解尴尬,或者充充门面,给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古语有云:“弱国无外交”,对个人而言则是:“弱者无外交”。相信你一定不愿做个弱者。在交际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难题: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我们不好做正面…  相似文献   

17.
小站     
小站□文竹我将再次背起行囊去远方,去寻那属于我的心路———再一次背起行装来到了车站。从前为游玩曾漫走天涯,现在是为生计而奔赴远方。那么将来呢,将来又会怎样?心旅的小站,你几时才可走完?在未知的日子里,当我不能再去异乡,不能再去远方,蓦然回首时,又会有...  相似文献   

18.
张三 《现代交际》2007,(1):9-10
某人在西服上别了一枚小小胸饰,如果你发现后及时地称赞,说不定会因为这点小事而使他对你产生好感;一贯对你冷漠的某人突然对你笑脸相待,这也许是你们改善关系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你把约会时间8点30分改成8点35分,说不定因此会让他人对你刮目相看……不要小瞧了这些交际细节!它往往是交际大变化的前兆,它往往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取得交际成功的良好机遇,它往往是拨动人际关系“千斤”的“四两”!记住:交际中的细微之处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9.
讲中国的“文艺复兴”,最近是《南方周末》开的话题,后来有其他学者的回应,论者顺着话题还谈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得失问题。在我看来,最有洞见的,还是来自艺术家陈丹青先生的回应:他先将“复兴”与“文艺”两个概念分别对待,然后再讨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特殊关联的思路,使他能很快进入问题的关键点。他认为,秋风先生把今日中国的问题归结于“个性解放”过头,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同感。陈丹青先生谈到的启蒙理念与跟随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出人意料,我已在《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一文中有所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讨论的主要是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要在中国期待何种“文艺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离家出走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以西方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历史视角为基础提出的两个核心观点为"社会现象成为社会问题经历了发展的过程"和"社会各种人群或组织在社会问题的发展过程中给与了回应",从中可提炼出新的社会问题的研究模式,即社会回应模式。并通过应用中国"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的发展过程来探讨这一社会回应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十分必要。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间(1980-2003年),青少年离家出走这一社会现象在中国经历了六大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整个过程中,社会各人群对这一社会现象都有回应,但相应的社会回应和社会回应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对理论的进一步验证需要填充更多实证的数据,未来研究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现象新一轮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