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元素与欧美文学的接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托尔斯泰的名著被反复翻译,说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推崇。另外,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夏衍等都撰文介绍托尔斯泰。这些伟大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正是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人物。再者,中国现代作家中受托尔斯泰影响的人很多。我们对托尔斯泰情有独钟主要是中国文化元素的作用。第一,托尔斯泰的人民性合乎中国知识分子的治世理想;第二,托尔斯泰符合我们对圣哲的期待;第三,托尔斯泰具有追求真理的"天问精神",即质疑精神,生命不息,追问不止;第四,托尔斯泰主义与儒家思想有本质上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1 早在五四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这对我国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催生助长的重要作用,许多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哺育滋养,茅盾就是其中的一位。茅盾曾明确表示:“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还是长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点,常常有这样两种类型的作家:一种是善于高瞻远瞩、取精用宏,在广阔的时空中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广袤的社会生活画面,描绘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由于他的宗教意识与宗教观念,形成了他不同于任何作家的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空灵玄奥,透过佛光审视社会,解剖人生.正是这独具个性的散文奠定了他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兴办了一系列的以省级区域为名的刊物,在炽热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氛围之中,以时代的急迫民族国家追求,塑造了现代的地方观念。在其中,《四川》杂志亦是一种,具体可见地方与民族国家建立了某种同一性。在“现代四川作家”的概念之中,应该关注于地方的流通,关注于现代社会发展与“现代四川作家”如何融合生长于地方,而这一切又是如何真正内化与塑造了“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6.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7.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在晚期闪现了耀眼的光辉。作家在《哈吉·穆拉特》中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使这部作品同代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复活》一样,成为托尔斯泰前期思想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作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特征,是“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作了非常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这一特征,在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写出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在对俄国贵族官僚社会的代表卡列宁的描写上,便已体现得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批评范式,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作家论其实是在晚清与"五四"两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确立的,王国维与梁启超就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先驱者。首先,从历史语境来看,他们的文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其次,他们都融合了中西思想观念,确立专门角度,讲究科学方法,已经具备了现代批评的质素;最后,他们的作家论既是对中国古代作家论的继承与超越,也对"五四"时代的作家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在晚期闪现了耀眼的光辉.作家在<哈吉·穆拉特>中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全面批判和否定,使这部作品同代表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最高成就的<复活>一样,成为托尔斯泰前期思想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普列汉诺夫做为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发表意见的。即使在一九O三年以后,他逐渐地在政治和策略上滑到了孟什维主义的泥潭,而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基本上还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这也表现在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评论上,其中包括写于纪念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期间的《托尔斯泰和大自然》,以及写于托尔斯泰逝世以后(1910——1911)的“政治家的短评·从这里到这里》、《胡涂观念(托尔斯泰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列甫·托尔斯泰》和《再论托尔斯泰》等。这一组论文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宗教世界观,批判了反动派和自由派鼓吹托尔斯泰主义的叵测用心,捍卫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真理,充分显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锋芒。今天研读这一组论文,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对于我们坚持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性生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梁启超撰写的富有鲜明现代价值取向的作家论,在批评观念、思维方式、概念术语和批评方法等方面皆显现出不同于传统的诸多新质素.这种奔突出中国作家批评之固有体系、富含现代特质的作家论写作,无疑使梁启超成为催生中国作家批评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4.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小说家们坐下来写一篇作品,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个迷,在当今文艺心理学日趋繁荣的走向中,也似乎仍是一个盲区.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认识,“动力”问题所涉及的也就是心理动机.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为其各自的动机驱动,小说创作目然也不例外.阿·托尔斯泰曾指出:“艺术作品就是从愿意去创作,去写作什么东西而产生出来的,而不仅仅是由于他觉得应该去写作什么东西而才产生的.艺术和科学的动机的区别就在这里.”他认为,“科学——这是认识、经验、经验的总和、观念、发现.艺木——则是表现在形象和感觉里的个人生活的经验.”诚然,从这位苏联作家说出这番见解至今,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伴随着现代活动心理学与情感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不仅对动机在创作  相似文献   

15.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16.
现代女性作家以昂扬的主体观念和探索精神,关注女性的自我命运:批判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审视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歌颂童心、母爱。并关心广阔的外部世界:观照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政治。现代女性作家以其小说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与以往的任何悲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及其最终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提出和思考现代悲剧观念问题的,把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历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目标暂时不可实现,现代悲剧观念就是对这一冲突的艺术表现。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具有深刻的悲剧人文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确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目标(西方学者称之为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这一情感结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辩证张力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深重的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支撑情感和心灵,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失败中顽强前行的文化力量和情感支柱。这也是文艺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在引进新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同时也促使历史小说开始向现代嬗变。在这一过程中,吴趼人是第一个对传统历史演义进行历史小说转化的作家,曾朴则是第一个从事全景式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他们为现代历史小说开创了最为基本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传统中绝望与拯救的观念及其在英美文学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和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和拯救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绝望可以摧毁人对自己过分的信心,让人充分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罪,从而在精神上向上帝开启,接受神的拯救。这一观念在中世纪到20世纪英美文学中都有所体现,在近代基督教衰落之后,又经历了种种演变:存在主义作家拒绝接受基督教的拯救观念,但是却继承了基督教传统的绝望意识;另外一些现代作家则从爱或者自我尊严感中寻求拯救或慰籍。尽管基督教传统中的绝望与拯救观念的宗教色彩在现代逐渐淡漠,然而在作家们表现的绝望和痛苦的后面,分明还传来对于超验的拯救的期盼和呼唤。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由我国托尔斯泰研究专家戈宝权先生作序、王智量教授倡议并任第一主编的大型综合性辞书《托尔斯泰辞典》即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将戈宝权先生为辞典撰写的序文在本刊先期发表,以饷读者。多年来,在研究中俄文学关系史的过程中,发现不少伟大的俄国作家,从普希金、冈察洛夫、托尔斯泰、契诃夫,一直到高尔基,都曾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和思想发生过很大的兴趣,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而其中尤以托尔斯泰的表现最为突出。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成绩最大的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革命导师列宁曾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