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其叙事的风格追求历经了从玄秘到朴素、从倾向于超  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追寻“内心真实”、沉湎文体实验 ,消解形式、渗出温情 ,以及反叛自我和文本重建、在传统故事中阐释存在命题三个阶段。余华小说的深刻无疑是源自其对一系列重大的生存与存在的哲学母题以及人性深处诸多弱点的深刻触及。“虚伪”的形式以及内容上的寓言和超验性是余华小说极富个性的艺术特征。无疑 ,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 ,余华是最具有实验色彩和艺术个性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余华曾以冷漠叙事闻名文坛,90年代以来他一反原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消极看法,温情观照人世间的一切,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音乐给予他爱,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余华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其作品叙事风格由冷漠向温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刘郁琪 《江淮论坛》2014,(2):173-177
与余华以往小说的生存叙事一样,《第七天》也仍然以现实生存的艰难为主题,仍然弥散着死亡、荒诞和温情的元素。但小说通过亡灵视角的设置、温情乌托邦景象的营造和现实新闻的拼贴,对死亡图景进行了再置和重新叙述,对荒诞和温情进行了重新思考,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处理。这些叙事上的新变,折射出中年过后的余华生命态度上的更为冷静平和,以及美学观念上向后现代主义的贴近和靠拢。  相似文献   

4.
王艳芳 《兰州学刊》2012,(10):220-221
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纵观余华的小说内容或主调,最初是表现暴力的,小说中充满血腥、死亡;而后来的作品表现重心转向人道、温情。但不论是写暴力,还是高扬人道,他始终是以自己的独特的视觉关注现实,关怀人生的。  相似文献   

5.
陈姗 《兰州学刊》2008,(Z1):184-188
卡夫卡与余华同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家,并且余华的创作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其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与《乡村医生》在对叙事张力的追逐上呈现出丰富而鲜明的互文性。不合常理的叙事结构、复合多变的叙事视角以及混乱错位的叙事功能背后潜藏着作者对于存在之真的深切关注。透过游戏叙事与话语变形探究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对于揭示我们自身的复杂境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7.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主体的泯灭与重生──余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余华小说中的主体问题。全文将余华的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处女作阶段和《一九八六年》中,主体是一个饱含忧伤与惊惧但仍具个人意识的主体;在第二个阶段,即他风格的成熟期——“无情世界”阶段的写作中,余华的探索一方面破坏了中国文坛现实主义叙事话语所习于勾勒的进化论武世界图式,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滑向了能指的死亡嬉戏与狂欢,主体沦为阴惨盲动的物;在第三个阶段《在细雨中呼喊》中,写作者的感情在文本中开始复苏,余华重新回到早期对主体生命痛感的关注上来;接下来《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叙事风格的大幅度转变,则意味着作家开始尝试用民间的视野来阐释主体。  相似文献   

9.
“类后现代叙事”是中国当代小说中一种极为独特的叙事文本,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叙事”在发生、演进过程以及在叙事艺术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对中国后现代小说的一种特殊称谓,其目的主要是要说明中国后现代小说中西合璧的特色。同时,类后现代小说叙事也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以独特的外部表征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并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与世界小说艺术潮流趋于同步。本文主要运用了叙事学的理论,从文学史视野的角度从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发生、演进过程以及艺术特征,并进而在评估其意义价值的过程中预言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12.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黎杨全 《学术探索》2010,(6):126-130
就余华“转型”后的生存哲学而言,与其说余华是向“父辈”的认同,不如说是向“祖辈”的回归。《祖先》以其独特的“子辈一父辈一祖辈”的三重结构表达了余华“否定欲望”的“祖先”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其“转型”后的小说中。余华对现代欲望社会的忧虑与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思考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前人所称的叙事笔法,还是今人所说的叙述的技巧,在中学纪实文学中都构成了审美表现中的因素,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概叙与细叙、分叙与合叙、直叙与借叙、衬笔、叙述角度、视点等。作为"呈象"的艺术,描写能够把作家头脑中的意象描绘、浮雕为可感的语言意象,起到再现社会的、自然的环境与风貌,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或背景,形象地给人物图形写貌并表露其内心世界的作用。根据这一表现功能和目的,描写按不同的标准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细描和白描,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16.
张瑞英 《文史哲》2006,(3):95-101
余华对暴力的关注是对历史的一种重新解读,其小说中的暴力描写不再注重于简单的历史结论,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背后和人性的潜意识,对人的本能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暴力性行为进行真实的还原,从而揭示那些导致暴力性事件的人性的必然性因素。如果说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揭示了人类审美行为的另一面,那么它对死亡的关注则显示着人的生命的另一极。在余华的小说中,生与死作为人生的两极构成了一个宿命式的循环圈,死亡作为生命的归宿不仅是生命的结束,也是生命的寄托,死亡的过程与瞬间是人生宿命的一个聚焦点。其小说从不同的人称和视角展开死亡叙述,对死亡作了不同侧面、不同意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思索--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叙事的成就、局限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历代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作为一种机遇,它能否更好地发展关系到中国新时期小说是否能够与世界趋于同步.然而,类后现代小说无论就其时间和发展现状都决定它无法定型、依旧在路上行走的地位.所以,在总结其功过得失的前提下,探讨其未来应当如何发展就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1979年发表《鬼作家》到2007年出版《退场的鬼魂》,菲利普·罗斯的叙事技巧既有承袭也有嬗变:虽然在叙事视角上都采用回溯的第一人称"内聚焦",但视角与声音的相异或一致凸显叙事的稚嫩或成熟;虽然在叙事结构上都采用框架式,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却有简单和复杂之别;虽然在叙事策略上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后现代小说艺术手法,但就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本身、叙述文本中主人公的真实性与虚构性界线而言,《退场的鬼魂》比《鬼作家》的叙述更复杂、更娴熟.从视角、结构、策略三个维度看,《退场的鬼魂》承袭前作叙事主体、文本语境与叙事风格,含而不露地生成兼具文本间性的独异性,其充满叙事性想象的小说文本为"祖克曼系列小说"画上完美的句点,可视为菲利普·罗斯"祖克曼系列"叙事艺术技巧上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9.
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蒲松龄有意无意选择历史性话语进行叙事,流露出用虚构叙事接入历史叙事的企图。从现代叙事学理论来看,《聊斋志异》在叙事话语的选择,“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刻意模仿,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空同和叙事的寓意等四个方面体现出“以文入史”的叙事策略。搜罗散落在《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虚构叙事世界里的生命痕迹,可以窥见蒲松龄吁唏感慨、聊以托寄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