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一直令人注目。程秀波的《道德与幸福》一文提出了一些颇有特色的观点,令人思索(见《新华文摘》,1992年第3期,原刊(《中州学刊》1992年第1期,以下称该文为《程文》)。《程文》认为个人道德生活不应当包含对幸福的追求,道德对于社会是手段,对于个人是目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存在着强化个人算计的可能,等等。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作文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5.
追求幸福,这是人类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意识和情感。至于什么是幸福,则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个人境遇以及精神文化素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理解。尽管如此,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人们所理解的幸福仍有其特定的共同含义,即由于感受和理解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7.
西方伦理学者关于德福一致的观点可以划分为内在一致论和外在相关论两种,个人美德与物质幸福统一之类观点属于内在一致论,而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之类观点则应当属于外在一致论。把德性列为幸福的重要内容,将德性直接等同于幸福本身,这类观点可以简称为内在同一论或直接统一论;外在相关论一般都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可以简称为关于美德与幸福统一观念中的工具论、条件论。无论是直接统一论或者说是条件论及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经典性命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说相当的合理性成分,并且对后来直至现代幸福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主要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们在总体上都还存在着一定和明显的偏颇、缺陷或者说是硬伤,有必要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幸福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西方伦理学德福一致观念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9.
10.
11.
自20世纪70年代末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姆斯分别提出道德运气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论。道德运气似乎构成了对传统道德责任观念的挑战,因为传统的直到康德才得以完全确立的道德责任概念是以控制能力为依据进行责任归属的,而控制能力源于免于运气影响的无条件的自由意志。在传统道德责任概念中,运气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人们将道德实践中道德责任概念与康德式道德责任概念相等同,以至于造成了道德运气与道德责任不相容的假象。实际上,人类道德生活实践中所遵循的道德判断观念是以康德式"应当蕴含着能够"为核心,同时兼顾可以辨别的运气来进行道德责任归属和评价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活中各种关系的精神表现。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它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开展各种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包括我们提倡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佛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发挥着道德劝化和行为控制的社会功能。这主要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中体现出来,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基本要求是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五爱(…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徐丽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32-35
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电影《搜索》揭示和反映了幸福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幸福是道德的必然结果。杨佳琪、杨守诚因有德而得福,陈若兮、莫小渝因失德而失福。认可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有着现实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幸福与道德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将会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通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革命,资本、商品、信息以及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空前流动,政治、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冲突、融合,既为西方发达国家从拉动东方国家中获得巨大利益提供了条件,也为东方国家追赶西方先进工业国创造了机遇。拥有经济和技术,拥有知识和人才,能够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来说,就必须吸收、借鉴最先进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科学技术、有价值的文化观念等等,来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其中,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道德即是建立和维持社… 相似文献
19.
一、道德客体提出的根据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人们活动半径和范围的增长和扩大,人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日益增多。以道德活动领域、道德活动对象、道德原则规范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客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此,科学界定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对纷繁复杂的主客体道德 相似文献
20.
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相对主义很容易和许多非相对主义的观点相混淆,如文化相对主义和参量普遍主义等。道德相对主义有两种:个人相对主义和主体间相对主义。后者认为,道德上的对错依赖于判定其对错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以决定不同的道德框架或道德共识之间的优劣。支持这种道德相对主义的论证包括鉴赏判断类比论证和道德多样性论证。但是,这些论证有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因为道德判断和鉴赏判断有着本质的区别;而道德客观主义则能够更好地解释道德的多样性。此外,道德相对主义将道德仅仅建立在人们共识的基础上,将道德的要求也仅仅限制在达成共识的人们之间,这不仅导致主观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也会导致许多难以接受的后果。如此说来,寻求客观的道德标准,是解决道德争论、避免道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