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2年,父亲边方木转业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家银行任副主任.同时我也来到了人间。求子心切的父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个女孩子而埋怨和冷落母亲,相反他比以前更加殷勤地照顾瘦弱的母亲。父亲很爱母亲江燕华,母亲嫁给父亲时是冲破重重家庭阻力才与父亲结合在一起的。当时父亲的部队驻地很偏远,外公外婆不愿意让自己的独女远赴外地随军,但一直梦想绿色军营的母亲还是坚决地嫁给了父亲。一年后,父亲复员返回到家乡张  相似文献   

2.
正"励建安"这个名字,在中国康复医学界可谓大名鼎鼎,他被誉为"中国康复医学第一人",他还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父亲告诫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到大,父亲一直严厉要求励建安。为了让励建安在挫折和困难中成长,父亲经常领他到军营里训练,去郊区农田里干活,让他赤脚在冬天的雪地里跑步。在父亲的教导下,励建安的抗挫能力远远超过了  相似文献   

3.
孩提时代军营的小犬迷邹芳芳5岁的时候,来到在沈阳当军官的父亲身边。他父亲有—个叫扎西的西藏战友,回乡探亲带来一只小藏獒,因为没有人喂养,就把它交给了小芳芳。小芳芳似乎天生与藏獒有缘,一下子就和它成了好朋友,整天形影不离。军营里,总是见着这个  相似文献   

4.
梁伟 《老年人》2015,(2):27
父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上床睡觉前他还洗了个热水澡。父亲平时就是个爱干净的人,难道冥冥之中竟晓得自己的生命大限到了……这让我们子女感到内心歉疚。父亲也真是,连个净身的机会也不给我们。父亲退休前是位邮政投递员,一位在底层讨生活的普通劳动者。每天天一亮他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信     
父亲的信,是鼓舞我奋然行进的风帆;父亲的叮咛,是激励我战胜狂涛恶浪的船桨。   父亲的信,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同炒菜中的油盐,缺了就没滋没味。   父亲是部队的在编职工,对部队了解很多。特别是部队严谨的作风、严格的纪律和正规化管理,令父亲感叹不已。我小的时候,父亲常说,他没当过兵是一生的遗憾。为找回心中的失落,他努力说服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让我这个一家人眼中的“宝贝疙瘩”参军,到部队这个大熔炉去经受锻炼。   回想刚入伍时,火热的军营生活既新鲜,又好奇。我很快就投入到严格的军事训练中…  相似文献   

6.
当我和弟弟的学费还没有着落的时候,当妈妈病重买不起好药的时候,爸爸竟“打牌”去了……我对父亲失望了。直到我在网上看了一张戴着矿工帽,满脸灰黑的男人面孔,我的心颤抖了,那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啊!您还要瞒我们到几时呢?  相似文献   

7.
追风的父亲     
那一年,我六岁。跟父亲从遥远的东北姥姥家往山东老家赶。那时候,家里的日子还很穷。路上的火车也很慢。坐慢车硬座,我们在火车上一待就是几十个钟头。一路上,父亲坐着,我躺着,在他暖而厚实的怀里。想睡的时候就睡,睡醒了就趴着车窗看外面闪烁不停的风景。那时还小,不知道,几天几夜的旅途对一个带着六岁孩子的父亲意味着什么。可那一年,发生在父亲身上的那一幕却永远地刻在我的心里。车到泰安站,我们下车,走出出站口。被父亲的大手牵着,我只能看到地上有无数双各种各样的脚在动。努力抬头,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袋子和  相似文献   

8.
张骥良  吴晔 《老年人》2004,(9):23-24
萧纪龙,北京市石刻艺术博物馆党委书记,开国大将萧劲光最小的儿子。一个晴朗的日子,他在办公室向笔者讲起了父亲萧劲光的故事——我从出生到1968年,也就是在离开北京当兵之前,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与我的4个哥哥相比,父亲对我特别疼爱。父亲到外地休养,只要赶上我放寒暑假,总  相似文献   

9.
给父亲修脚     
王小溪 《老年人》2005,(9):29-29
儿时,父亲在我们眼里是伟岸的,有着蒙古族人的魁梧粗犷。当我们也做了父母时,眼中的父亲仿佛矮小了许多。我曾经疑惑地问父亲:您怎么越来越矮了呢?父亲说,腰弯了,背驼了,走了大半个世纪的路,脚底也不知磨去了多少层皮,所以矮了。他常常就是这么幽默。父亲也有长高了的时候,那就  相似文献   

10.
通宵茶座     
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权力架构,而权力的概念存在于生活的所有角落中,国家机构有,公司有,黑社会有,家庭也一样。这样一个情节模式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一个人童年时生活在父亲的暴躁统治中,后来他长大了,并且结了婚(或者取得了一定社会地位),当他再次面对父亲,他发现父亲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一个沉默,乐于倾听,甚至有点儿可怜的老头儿。至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过程,是中国父亲在家庭权力结构中从强力到衰微的变迁。在家庭政治中,我们大多数人的童年生活在独裁时代,父亲就是独裁的君主,我们的大多数行为,甚至包括游戏的愿望,都需要经过父亲的批准。儒家思想的熏陶,使得中国父亲对维护长幼尊卑的秩序有着先天的执着。统治者  相似文献   

11.
寒冬的夜里,父亲的胳膊又晾到了被子外面,第二天早上,那只胳膊又开始了习惯性痉挛。疼痛使父亲的额头冷汗涔涔,我们的心也跟着揪到一起,却手足无措,只能尽力地揉搓父亲的胳膊,为了治好父亲的这个怪毛病,我们煞费苦心,带父亲去大大小小的医院检查,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医生们说是痛风,开了些治疗痛风的药,再无良策。但那顽固的毛病就像不受欢迎的访客,每年冬天不请自来,吃了各种药,用了各种偏方,却无济于事。疑云笼罩在我们心头,父亲得的到底是怎样的怪病呢?一次在饭桌上,父亲终于揭开了谜底:  相似文献   

12.
赤脚医生     
宋丽 《老年世界》2013,(8):23-23
对于赤脚医生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父亲解放战争时期入伍,参加了渡江战役,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八年的军营生活结束,复员回到了老家,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结婚生子,子女成群。我的大哥、大姐出生以后,听母亲说,接下来是一个白白胖胖,特讨入爱的女孩。然而,一场大病下来,因为缺医少药,二姐不幸夭折。  相似文献   

13.
《伴侣(A版)》2007,(10):32-33
<正>继母变卖转移遗产我们该怎么办编辑同志:我们三兄弟成年后,均到外地打工。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婚后继母和父亲共同经营着父亲再婚前一直经营的  相似文献   

14.
正卡尔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从小父亲就经常对他说:"孩子,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在别人那里,一加一等于二,但是那不够,我们要多动脑子让一加一大于二。"1946年,卡尔跟随父亲来到美国休斯敦,父子俩开始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卡尔:"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心尺     
郭领军 《老年世界》2014,(20):18-18
我的父亲1946年参加工作,走南闯北,居无定所。直到离休前的1985年,我们一家仍住在父亲单位的办公房里。离了休,我们家已不好意思再住公家的房子。为此,父亲在离休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都在为房子的事而四处奔波。房子看得不少,可没一个相中的,不是房子太破,就是价格太贵。想想那个时代,仅靠父亲的那点工资,养我们姐弟四个吃饭,穿衣,上学,哪还有剩余呢?眼看父亲每天为房子发愁的面容,我们全家人都揪着心。  相似文献   

16.
十月的一天清晨,我们驱车去苏伊士城游览苏伊士运河。一路上,无垠的荒漠、高耸的清真寺、绿色的军营和炸毁的军车坦克,一闪而过。在行约两个小时后,只见前方一座积木似的城廓,隐现在茫茫平沙之外。这就是苏伊士运河河南  相似文献   

17.
一粒沙     
把父母接进城的时候,父亲说他还要种田。这可难坏了我们,城里哪还有田种呢?但想想,觉得父亲的要求也并不高,父母种了一辈子地,能做的事情就是种地了。如果进城养老,什么事都没得做,反而会寂寞,老得更快。若是有块地种着,时间过得快,人也活得快活。于是,我们去城郊打听,终于给父母租到了一亩半地。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学员能否妥善处理好大学生和士官生双重身份的角色扮演,关系到学员能否迅速从我是一名大学生到"我更是一个兵"的身份重构。加强对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强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士兵学员的成长成才。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的军人身份意识,就是要打牢学员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明确军人职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向直招士官军人身份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入军营,制度入军营,文化入军营。  相似文献   

19.
我10岁那年的一个夏日,我带两个伙伴来到父亲工作的消防队。我问父亲,在回家吃午饭前,能否让我们喝杯汽水。从父亲的声音中,我觉察到了些许踌躇。但他随即说:“没问题。”给了我们每人一枚一毛的硬币。我们乐颠颠地跑到汽水机跟  相似文献   

20.
王志文深情地说:"我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直守寡到现在。在我的心目中,母亲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她用瘦弱的肩膀承担着生活的风雨,艰难地把我们三个儿子抚养成人。我走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母亲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