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越南语中“du■c”和现代汉语中“得”在读音和用法上都极为相似,通过对比汉语“得”字句和越南语“du■c”字句,揭示出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在学习“得”字句时出现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舍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一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著(着)”语法化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平面探讨了“在”字句在语境中突现出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并指出动作“在”字句和状态“在”字句在语用特点上的不同,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动作“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状态“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新信息——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历来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汉语研究的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把”字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特别高。笔者统计了四千多个动补宾句式,其中“把”字句就有五百多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所谓难点,就是关于“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对“把”字结构的认识是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这样的理论认识并不能说明“把”字句的全部。一方面“把”后的成分并不一定都是动词的宾语提前,例:“犹大则惊慌地把手按住钱袋。”“这件事真把我急死了。”“我们把房间摆满了书。”这几个句子里“把”后的“手、我、房间…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常见句式。文章基于大量“把”字句语料,从论元角色理论视角考察了“把”字句宾语论元角色的诸多特点以及论元角色的指派等。“把”字句宾语具有论元角色多样性和强受事性特征。另外,轻动词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把”字宾语论元指派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把”字句的生成与“把”字句各构成要素的语义类型及各构成要素之间语义的相互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把”字句的各构成要素的语义进行科学地分析,有助于把难点相对分散,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科学性,为教学、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感叹句中“多(么)”和“太”的差别,认为“多(么)”着眼于描述现实的性状、含有夸张的语气;“大”含有比较和确认的语气。“多A啊!”和“太A了!”的结构不同。会话中两者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12,(3):204-206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关注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者还不多,从类别、体例、结构形式入手,考述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来源,可以有效说明其语体性质,特别是其在东亚汉语教育史上的价值.以东亚汉语课本编撰史研究价值、东亚汉语教学史研究价值,以及东亚汉语言文字史研究价值发掘为基本目标,对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的学术价值进行探讨,就汉语言文字史研究来说,意义重大,比如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文字史、汉语词汇史等学术领域的意义.而与朝鲜朝、日本江户明治汉语官话课本进行比较,则凸显了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在东亚地域汉语史视野内所具有的较高学术地位,并说明研究近代越南汉喃“小学”“蒙学”课本文献语言非常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胡伟 《殷都学刊》2012,(3):88-91
与其他比类动词相比,"如"的用频较高,用法多元化。"如"字句的句式主要有:X不如/毋如YW;W(X)不如Y;(X)不如/未如/弗如/莫如(Y);X如Y。西汉时期的比拟式跟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西汉时期出现的比拟式更多的是全式(一)或变式(二)。  相似文献   

14.
“把”字句是现代汉语的重要句型。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献中,未见过“把”字句,“把”字句是唐代才产生的,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起来,特别在明、清的作品中,用的很多,用法也很活。“把”字句的用法,从明、清至今,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严格”了,这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要求上。  相似文献   

15.
“是”字句和“把”字句足汉语中的特殊句型。汉译英时需细致分类,运用得体的词汇才有可能贴切地翻译出原文传达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弓海涛 《兰州学刊》2012,(8):189-192
在穷尽考察楚简文献相关辞例的基础上,揭示了楚简"有"字句的几个特点:1."有…有…"结构展现出较为丰富的语义关系;2."有"字句语法形式及出现频率与篇章性质有一定联系;3.发现了上古时期较为罕见的"V有"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常说的“比”字句,是指由介词“比”构成的一类表示比较意义的句子。“比”字句有一般的和特殊的两种,前者如: (1)今天气温比昨天高。 (2)母亲比父亲更了解女儿的心事。后者如; (3)他的发音一次比一次正确。 (4)生产计划一年比一年完成得好。特殊的“比”字句其结构特点是,句内含有一个表示程度递增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是由数词为“一”的数量词组重复出现在“比”的前后而形成。如例(3)、(4)中的“一次比一次”、“一年比一年”。本文讨论的“比”字句仅指一般的这种。  相似文献   

18.
领主属宾"被"字句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领主属宾"被"字句在主语和宾语、谓语、语义上的特点,并重点探讨其使用的动因。本文认为,领主属宾"被"字句的使用是为了满足焦点分布、语篇连贯、主观性表达的需求。此外,韵律协调的要求也是使用该句式的促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全”字句歧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副词“全”根据变换的不同以及在句中出现的不同条件,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副词“全”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以及语气副词三类。据此,我们对“全”字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全”字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我们发现“,全”字句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因为副词“全”内部的几种用法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新疆社科信息》2006,(6):32-36
哈萨克语的重叠手段;林则徐《回疆竹枝词》中的维吾尔语考释;新疆汉语方言中的“把”字句及其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关系;伊犁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研究;试论杨增新“无为而治”的治新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