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依靠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人力优势、产业基础等各种优势资源,优化县域范围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准确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方向,更新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构成国家和省级经济的最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首要任务。各个县域经济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因地制宜最重要。如法库县统筹分析其地区优势,立足县域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选择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积极探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新途径,实现了法库县经济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茂名的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潜在优势,然而也正是这些潜在优势依然是制约茂名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性问题。如何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进而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是茂名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当前,茂名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在战略上做重大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手段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充分认识、挖掘和发挥比较优势 ,合理进行辽宁县域经济的产业布局 ,加快辽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特色经济 ,不仅是增强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也是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为此 ,要合理进行产业布局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促进县域经济走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是山西省县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与其他类型相比,城郊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区域依托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还具有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信息科技优势与人才优势。聚类分析后归纳出三种具体的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即农副产品基地型、工业产品配套型和多层次城郊服务型,以期为今后山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既符合客观实际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县域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莱西市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托区域优势,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县域经济产业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搭建发展平台,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化软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与人文支撑。  相似文献   

7.
李强  胡仪元 《学术论坛》2012,35(9):123-125,147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发挥特色经济优势,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匮乏、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等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县域财政机制增强县域财力,制定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提升县域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则是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陆荣 《江淮论坛》2005,(3):49-54
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强县之路在于强筋,强县就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强筋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中确立工业化的核心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充满活力和蕴涵潜力的经济。构建好安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再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安徽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大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集群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指出县域经济发展集群模式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可取选择,并找出影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集群模式的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通常遵循从培育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由此集聚农村资源及形成区域经济优势,并在协调、配合核心区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县域经济的更快发展以及带动周边边缘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发展县域经济要走“特色”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是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区域。当前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各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这是实现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曲阜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发挥名城优势,把文化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现代农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从粗放式发展转到精细化、可持续发展上来,通过投资拉动、项目驱动、城建带动,推动产业高端化、城市生态宜居化,明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着眼于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破解发展瓶颈制约、战略转型和长远发展,强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县城经济科学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涛 《东岳论丛》2007,28(1):85-90
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中,既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备的经济单元,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层次,对于市域、省域乃至全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县域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县域经济存在着资源优势、市场吸纳优势及微观机制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严重不合理、发展缺乏明显特色及“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劣势。  相似文献   

14.
论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亚核心"发展规律,即在核心区外围的局部边缘区内以县域中心镇为依托,建立次级核心,通过极化作用聚集周边地区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可以实现县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通常,县域经济的"亚核心"发展,遵循从资源优势培育、资源优势向区位优势转化再到区位优势极化这样一个有序的过程。其具体途径有三:一是通过特定农产品的产业化实现;二是通过特定工业产品生产体系的构建;三是通过特定服务产品供给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王凤波  王青  王海军  胡汪洋 《理论界》2009,(11):217-218
县域经济是构成国家和省级经济的重要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到一、二、三产业的各个方面,本质上是区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过程。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域外资金、人才和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法库县的矿产资源开发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县域经济的区域优势。  相似文献   

16.
梁山 《河北学刊》2003,23(6):112-115
县域经济在省域乃至全国经济中占有着主要部分。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可以壮大县域经济,还可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小康建设积累更加深厚的物质基础。全国各县域都有很多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可资利用,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采取不同措施,在特色农业不显著和较发达的县域分类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是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发展县域经济而言,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并已为省内外成功的实践所印证。通过这一重要的生产力组织形式,促进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产业的分工与合作,降低建设和利用基础设施的成本,将有助于打造黑龙江省县域具有规模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业,进而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黎明 《学术探索》2013,(6):39-42
云南资源的特点主要有地理的重要战略地位,多样的气候环境,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等,虽有这么多的资源优势,但县域经济仍处于全国后列。立足县域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和培育比较特色经济是基础。民间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云南县域经济绕不开但必须跨越的主要障碍。大力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是一条符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剖析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现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福建省财政税收政策仍然存在省直管县、简政放权落实不够;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不合理;财政政策目标不够明确;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持缺乏等不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应在全面推进财政、经济和行政“省直管县”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目标;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力度等方面实施创新的财税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相似文献   

20.
张坤奇 《理论界》2011,(2):49-50
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辽宁通过加大对县域产业园区投入,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区域特点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大力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辽宁县域产业园区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体制束缚严重、园区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升级缓慢、园区配套不完善和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引领,创新管理体制,拓宽县域发展空间,完整产业链条,促进辽宁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