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珂 《阴山学刊》2006,19(3):33-40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的外国诗歌译者,大都也是早期新诗的实验者,他们将译诗活动视为新诗探索的重要环节,翻译与创作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合而为一。那些白话译诗无论是内在意蕴还是外在形式均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歌,它们大都表现了强烈的现代国家意识与人的观念,文法上具有明显的欧化特征,且对话体作品相当普遍。这些译诗参与了早期新诗实验,为诗人们提供了别样的参照摹本,在情感空间、主题倾向、文体结构诸方面赋予白话诗歌某些相应的品格,加速了早期新诗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诗革命分为“诗界革命”和“白话诗运动”两个阶段。“诗界革命”是新诗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先锋”作用。晚清诗坛进步与保守势力既对抗又和解的局势,决定了“诗界革命”的“改良”性质。这种文体改良方式,正是“白话诗运动”采取激进的文体革命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诗界革命”是重内容、轻形式的诗的风格的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语言改革和诗体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诗的体裁革命。但是它改变了汉诗的功能,特别是“我手写我心”的提出,赋予了汉诗在内容上的创作自由,这必然引发诗体形式的选择和文体创造的自由,并标志着汉诗现代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新诗的诞生     
刘溶 《殷都学刊》2003,(3):77-81
晚清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黄遵宪等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倡导的“诗界革命”直接诱发了新诗的诞生 ,但新诗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诗界革命” ,要从胡适提倡的创作白话诗算起。胡适的白话诗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 ,对新诗的诞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胡适和梅光迪、任鸿隽的两次争论入手,对胡适弃文言用白话的立论依据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梳理.胡适从思考中国文学"有文无质"的弊病出发,为"白话"文学凝聚了"说法",这是一种把文学变革落实到语言形式的革新方案,但胡适把白话的"达意"直接移用到"新诗"时,混淆了"诗法"和"文法"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7.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0,(5):96-102
现代主义作为中国新诗的一种艺术方式 ,由于文学对于社会使命的过多承载 ,一直处于边缘和支流的地位。但艺术发展的审美要求 ,又使具有独特审美方式的现代主义诗歌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它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因素 ,渗透在作为主流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之中 ;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某些“间隙” ,形成三次跳跃性的发展。第一次从二十年代李金发肇始 ,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戴望舒、西南联大校园诗群到“九叶派” ,为现代诗走向成熟塑形 ;第二次是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现代诗 ,这是一次由诗和美术发端而广及文学艺术各门类的完整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由朦胧诗发难而呈现出多样形态艺术发展 ,在进入后现代中与台湾、香港、澳门年青一代诗人汇合。曲折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诗在中国的特殊运动形态 ,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民族化改造。  相似文献   

8.
晚清和"五四"时期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虽然这两场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所坚持的理论策略上和提倡白话文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选择白话报刊这样一种新型的传媒方式作为传播思想、建立言说阵地的武器。无论是在宏观的社会影响层面,还是在微观的报刊出版操作方面,白话报刊的兴起对白话文运动的展开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明代亚洲部分外国来华留学生参加我国科举考试的概况及其影响作了分析 ,着重论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越南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并进一步对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部分国家的影响方式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诗歌中的意象派运动及自由诗革命是西方最大的自由诗运动,在内容及文体的世俗化、自由化上,都极大地影响了汉语诗歌中的新诗革命。但是新诗革命是政治化的文体大革命,意象派诗歌运动是比较纯粹的文体改良。新诗革命的领袖们严重误读了意象派运动及自由诗革命,不但吸收的是受到庞德等人抵制的,以艾米.洛威尔为代表的激进的意象派的诗观,还夸大了其文体革命的激进程度。新诗革命对汉诗已有的文体秩序的破坏性更大。汉语的新诗革命产生的自由诗的诗体是不定型的,应该称为“自由诗”;英语的自由诗革命产生的自由诗是准定型诗体,应该称为“自由体诗”。  相似文献   

11.
科场作弊是自从科举考试这个活动出现之后就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清朝时,政府对于作弊严令禁止的程度实属历代之最,科举关防上开展了频繁的反作弊活动,文章重点了探讨了考生作弊的手段,和政府打击惩罚科考作弊者的措施,但清朝朝科场作弊之风却是愈演愈烈,甚至奔向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一道官方严打禁止和士子作弊两个完全相悖却同时并存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12.
宋代科举责任追究涉及科举的许多科类及其过程,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机制:在正式考试前,考试官要做好考题拟定、物品购置、考场安排、周边安全等工作,接受监司、御史等的监督;在科举判卷录取中,特别是地方的发解判卷定第时,不能高下其等,更不能徇私舞弊;在发解中,举送官、监试官等必须核准举解的人数、名额、考第,以及被解者的学识、品德、负犯、籍贯以及解额等,并由相关官吏担保这些内容的真实有效,否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于徇情谋利,贪赃枉法,更要承担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孙俊 《北方论丛》2012,(4):90-93
唐代宗室可由爵位出官,亦可由血缘关系出官。以爵位出官,《旧唐书》、《新唐书》的记载清晰准确,《唐六典》与《唐会要》的记述则比较模糊。以爵出官的品阶也与实际情况有所差距。若以血缘关系出官,宗室的五等血缘品阶与其出官品阶并不一一对应。唐代的宗室政策,在高祖时延续隋制,从太宗开始,保持近房宗室的政治地位,压制远房宗室。玄宗以后,近房宗室基本不出阁,远房宗室则与异姓之臣杂而仕宦。在对政局的影响上,唐代宗室整体素质较低,影响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4.
刘顺 《江淮论坛》2007,(5):174-178
《周易正义》作为官方指定教材的身份为孔疏在唐代的流传提供了制度保障,孔疏关于“象”论的创新对唐诗的创作以及唐代诗歌批评理论中的“意境”学说提出具有直接的理论刺激作用。但是这一点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并没有受到应有自争关注。此外孔氏对于“易”之基本内涵为变易的强调以及对于“易简”本体论层次的提升,对于唐代诗学同样具有不可忽袒的影响力。《周易正义》的推行恰好与唐初史学的兴盛合拍,易史结合,是唐代文学文化精神逐步确立的两大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5.
谢琰 《江淮论坛》2009,(3):179-182
本文从富贵心态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对晏殊诗的“富贵气象”进行了新阐释。认为:晏殊在心态上重气氛而轻物欲、“体富”而不“观富”、“怜贫”而不“处贫”,因此其诗多流连而少失落、多体验而少虚拟、多悲悯而少讽谏。其审美趣味包含了节制物象、节制描写与节制理致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新感觉派的产生 ,有着思想文化的基础和现实的基础 ,而它迅速走向消隐 ,更反映出历史的某种必然。新感觉派强调主体的新奇感觉 ,注重心理分析 ,展示感觉外化的世界 ,在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 ,表现出特有的创新度和开放度  相似文献   

17.
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文瑞  杨柯 《天府新论》2009,(2):125-130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深远.长期以来,学界对科举制的评价多从选拔人才角度出发,而对其政治统治效用认识不足.其实,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它立足于把官员选拔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并能够扩展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进而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实现社会教育和政治统治的密切融合.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起到了社会凝聚和社会稳定效应,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爱情中的情感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描写爱情的诗歌对比分析,展现了一幅风格迥异又纵横交错的爱情世界的全景图.研究发现中英古诗中都包含大量讴歌爱情的激情诗句,但由于作者彼此情感经历的不同、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使二者在内容与形式的表述上各放异彩.  相似文献   

19.
李广田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重要的诗歌批评家。他的诗评对20世纪30年代京派审美批评既有超越又有继承:在批评标准上,既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又对诗歌的形式和诗性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批评的风格上,既以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见长,又包容了许多直观感悟和印象批评。李广田的新诗批评对京派批评的超越与继承造就了其独特性,并使之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典型的京派批评相比,它在理论上多了些明晰和深刻;与当时单纯的社会历史批评相比,它又多了些灵性和美感。  相似文献   

20.
工科院校考试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统考试和现行考试方法的分析探索,阐述了高校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考试功能为依据的工科院校考试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