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最近的几个月以来,人们突然发现由于购买链上关键元件的短缺,某些特定商品的购买变得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峰会作出影响深远的中国减排承诺。他借鉴反腐经验,组建"绿色团队",即由环境专家组成督察组,对全国各地进行随机检查,以确保地方官员落实政策。为了鼓励官员落实政策,中国还改变了地方官员晋升的标准,把贯彻环境改革作为政府内升迁的一项关键考虑因素。此 相似文献
3.
正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贝利亚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三驾马车",共同执政。先是赫鲁晓夫联手马林科夫,处决贝利亚;到了1955年,马林科夫也在与赫鲁晓夫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失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位。赫鲁晓夫从这里开始了彻底清算斯大林的行动,逐渐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枕边风"让他"中了彩票"赫鲁晓夫生于1894年4月17日,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他在15岁时辍学,到一家德国人开的工厂做钳工,负责 相似文献
4.
美国并不酷爱战争.但美国需要战争。过去20年里,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打过四场对外战争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地发动战争?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国人民也不懂,因为这四场战争,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谁会把它们与一张轻飘飘的绿纸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赫鲁晓夫的祖父是农奴,父亲是矿工,自己从15岁开始当工人.“十月革命”前是工运积极分子,“十月革命”后入党参军,39岁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进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并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卫国战争中任集团军政委,领中将衔。 相似文献
7.
不凡的个性 今天,人们常常会笑着回忆起赫鲁晓夫的一些古怪举动,或将他比作坐在沙皇宝座上供全世界嘲笑的小丑,或赞叹这位容易冲动的改革家的旺盛精力、他的机敏以及他在国内外的独特举止。 就连发生在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那件著名事件,人们也有不同的评述。外国记者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通讯院士费德林先生,早年曾在中国工作。一九五八年,他随赫鲁晓夫率领的党政代表团访问中国。毛泽东与赫鲁晓夫交谈时他曾担任翻译。明报月刊驻莫斯科高级记者左贞观先生于去年五月间访问费德林先生。本文是根据这次访问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1975年8月的一天,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内赫鲁晓夫墓前,家人为其树起了一块墓碑。出席树碑仪式的除家人和亲朋外,还有墓碑的雕塑者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内及一些国 相似文献
10.
人的记忆力变化无常,在 受到大众传媒的控制时更是如 此。人人都记得"玉米的光荣 史"、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 敲皮鞋、他在马涅日画展上与 画家的冲突。然而在这些表面 上的事实后面隐藏着重要得多 的东西。我想,历史永远不会忘 记赫鲁晓夫揭露"对斯大林个 人崇拜"的行动。的确,他在二 十大的秘密报告中分析太少,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此公,被世人评价为“头顶最秃,胆子最大”。他行事喜欢大刀阔斧,线条常常有些粗疏。但在《赫鲁晓夫回忆录》的第三十六章,我却读到了两个字:细腻。 相似文献
12.
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出发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毛泽东家中开会,讨论中苏两党会谈的方针。毛主席说,这次会谈一定争论激烈,并且指示一定不要让赫鲁跷夫在气势上压倒。中国代表团这次去莫斯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试探苏方态度,究竟他们想搞好团结,还是采取高压手段想把中国压服。 相似文献
13.
1964年10月12日,苏联“日出号”宇宙飞船搭载3名成员射人空间轨道。正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通过无线电与宇航员弗·米·科马罗夫通话。赫鲁晓夫祝贺他们飞行成功,告诉他们,莫斯科正在为他们的返航准备一个极其盛大的欢迎会。赫鲁晓夫高声喊道:“同志们,我们在地球上等着你们,再见!”科马罗夫上校以亲密的口吻回答说:“再见,亲爱的尼基塔·谢尔盖维奇……我们懂得你的意思,我们一定会和你见面的!” 相似文献
14.
1964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在会见印尼总统苏加诺以后,立即飞往南方海滨疗养地度假。休养中的赫鲁晓夫仍然兴致勃勃,不停地过问各类国务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1957年,赫鲁晓夫在列宁格勒农业工作者会议上提出:"苏联已经具备一切条件,要于今后几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肉类、牛奶和黄油等产量方面达到美国现有的水平。"是时,苏美两国肉类产量的实际情况是:苏联肉类总屠宰量为750万吨,人均36公斤;美国肉类总屠宰量1600万吨,人均97公斤。接下来的苏共中央"六月全会"上,畜产品产量如何追赶美 相似文献
16.
在号称史无前例的“文革”时代,赫鲁晓夫在中国的知名度极高,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告诫国人,要警惕赫鲁晓夫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主政十年可谓毁誉参半。其问题多半出在直率和粗鲁的性格上,让人们在许多笑话和嘲讽中记录下这位与众不同的国务活动家的“辉煌业绩”。 相似文献
18.
赫鲁晓夫死后,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韦斯在给他雕刻墓碑时,特意将两块黑白石头拼接在一起。墓碑上的黑白折线说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人的一生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是黑与白的组合。赫鲁晓夫挑动中苏关系,大肆发展核武器,造成美苏核对峙,威胁世界和平,这是他不足的一面。但赫鲁晓夫消除个人崇拜,为千万人平反,改善民生,这却是值得肯定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9.
1955年5月26日,苏共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在到达贝尔格莱德机场之后,立即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握手并迫切地要求以列宁的名义和“为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利益”进行和解。苏联对待独立的南斯拉夫领袖的态度上的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是在这两个共产党国家关系中断7年后发生的。南斯拉夫于1948年6月被驱逐出共产主 相似文献
20.
●对马列著作熟悉的程度令人惊讶●绝不超越领袖们的思想●从不说“不”永远说好●推倒了曾经唯命是听的领袖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