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殡葬改革是中国改革中的大事。殡葬改革几十年来,在取得巨大的成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农村,殡葬改革的推进遇到艰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C镇的实地调研,探讨其在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6,(12):58-59
青岛市城阳区自2006年开始,以规划建设公益性怀念堂、公墓,集中坟头为重点,全力打造绿色殡葬、文明殡葬,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青岛市城阳区通过转变思想,奠定了殡葬改革工作基础。青岛市城阳区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将殡改工作当作体现执政为民的政治任务来抓,在工作中大力宣传国家殡葬改革法规政策。向群众算清公墓集中后的三笔账:经济账,公墓集中后腾出的土地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账,优良的软硬环境,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杨根来 《社会福利》2005,(3):44-44,43
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151位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签名倡导实行火葬,不仅体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博大胸怀,而且指明了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成为我国殡葬改革的新的里程碑。从那时起的近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我国的殡葬管理  相似文献   

4.
把握形势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殉葬改革“十五”期间是广东省强化殡葬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全省殡葬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五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5.
杨伟 《社会福利》2006,(9):29-30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全面规划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应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殡葬改革工作和殡葬改革制度,值得每一个民政人特别是从事殡葬工怍的同志深思的问题。本文拟从土葬改革的角度探讨殡葬改革制度创新思路,以寻求推进殡葬改革的新方式和新路径,供殡葬行业界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思考之一:确立殡葬管理的方针,明确殡葬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制定殡葬管理的方针,首先要搞清楚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关系。殡葬改革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殡葬管理是保障殡葬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行政手段。殡葬管理应坚持依法行政、促进殡葬习俗改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另外,在《殡葬管理条例》(以下  相似文献   

7.
殡葬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音符,殡葬改革是长期艰苦的社会习俗变革。基层的殡葬管理者处在殡葬改革的前沿、殡葬管理和执法的一线,直接面对殡葬改革的现实压力和殡葬管理的具体难题,他们的工作是实现殡葬管理健康有序的基础。他们在管理中争取主动、创新方式、完善制度、狠抓重点,既保证了殡葬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更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小月 《社会福利》2006,(4):13-14
举措之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殡葬改革。在确保国家殡葬管理政策得到贯彻落实的前提下,结合全省各地经济、交通、殡葬设施条件差异较大的实际,稳步推进殡葬改革。2002年3月,省府办《转发省民政厅关于稳步推进殡葬改革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05,(6):1-1
殡葬管理是一项社会事务工作,是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在政府依法行政、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已纳入国务院2005年立法工作计划。尽快修订《殡葬管理条例》,是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行为、推进殡葬改革的新契机,是殡葬管理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殡葬工作战线职工的热切期盼。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2月29日下午,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市行政学院召开了成立大会。广东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英教授、广东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欧阳波、丘挺等同志出席了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广州地区的社会学理论工作者以及省内部分市、县从事殡葬改革实践的人士约100人。这是一次广东省内关心殡葬改革事业、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盛会。与会代表对殡葬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代表们一致认为,应通过立法,加快殡葬改革事业的发展。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雨微  相似文献   

11.
1992年以来,定远县在抓好各项民政工作的同时,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行政事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冲破了千年丧葬习俗,推动了殡葬改革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火化率上升快。1993年上升15%;1994年上升59%;1995年上升313%,首次突破了全县死亡火化千具大关,跨入全省先进县。  相似文献   

12.
周苏  程昌富 《社会福利》2008,(12):43-44
近年来,安徽各地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深入开展殡葬环境整治,依法加强殡葬管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殡葬新风,大力发展殡葬事业,加快实施农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建设,殡葬改革稳步推进,火化率稳步提高,2007年末全省火葬地区的平均火化率达82%,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殡葬管理逐步规范,殡葬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殡葬理念、  相似文献   

13.
张星 《社会福利》2005,(9):37-38
领导重视形成强大合力农村公益性墓地是推进农村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目前杜绝骨灰棺葬等乱埋乱葬行为的最有效办法。为此,江西省德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把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作为2004年全市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殡改实施前,市委书记徐跃进、市长吴步高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专题研究殡改工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吉安地区殡葬改革工作起步早 ,发展慢 ,自70年代初吉安市、永新县兴建火化场 ,至今20多年没有增建一个 ,且两个火化场的殡葬设施陈旧老化 ,全区尸体火化率平均每年仅提高0.2个百分点。丧葬中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 ,占用耕地和在国道两旁葬坟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一状况 ,吉安地区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今年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4月初 ,全区广泛开展了殡葬管理法规的宣传 ,使殡葬法规家喻户晓。组织全区的县市长、民政局长 ,到广东、安徽等地学习考察殡葬改革经验。制定殡葬工作发展规划 ,从今年起每年安排2…  相似文献   

15.
殡葬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一是政事不分,如在许多地区殡葬管理机构与殡葬事业单位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二是没有专门的殡葬执法队伍,影响殡葬改革的积极推进,2006年以来已经出现的火化率下滑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推进殡葬改革,对农村的社会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推进殡葬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进殡葬改革对于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7.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社会风俗革命,它面对的是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丧葬习俗.正因如此,殡葬改革工作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农村殡葬改革更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8.
一是抓认识,明确殡葬改革新思想。根据国家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湖北省政府颁布的《殡葬改革管理办法》,各镇、办、场都要参照赤壁市成立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相应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过硬措施和规定,特别是对今年以来土葬的,每一起都要得到处理,并有处理现场照片和记录。各镇、办、场还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开展运输火化一条龙服务,增加经济收入。二是抓宣传,明确殡葬改革是一项艰苦的社会改革,是与传统丧葬旧习进行决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把深入、细致、反复、耐心的宣传工作始终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在广泛张贴市政府的有关通告、公…  相似文献   

19.
霍秀媚 《探求》2005,(5):23-25
我国的殡葬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对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殡葬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好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学工作者,特别是广东的一批专家学者对殡葬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殡葬改革“民族化、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的方向。不久前,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殡葬》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在广州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在此发表这次论坛部份文章的主要观点,形成这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以推动殡葬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陈伟 《探求》2005,(5):20-21
我国的殡葬改革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对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的殡葬业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好地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学工作者,特别是广东的一批专家学者对殡葬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殡葬改革“民族化、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的方向。不久前,由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国殡葬》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在广州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深化殡葬改革,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在此发表这次论坛部份文章的主要观点,形成这一组笔谈,以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以推动殡葬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