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在对事变采取"静观政策"的同时,竭力阻挠南京政府对事变的和平解决,企图借此引发中国大规模内战以达到全面控制中国的目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广田内阁的倒台,日本军部完全掌握了对华政策主导权。面对中国全国抗日局面的形成,军部对华推出了"和""战"两手政策。新成立的林铣十郎内阁对华频频展开"和平攻势",企图借此引诱中国全面倒向日本。由于林铣内阁对华新政策并未改变广田内阁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且因西安事变后南京政府不可逆转的抗日政策,军部对华"和"的一手以失败告终,日本对华政策也由此走上全面侵华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2.
禁运与反禁运:五十年代中美关系中的一场严重斗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美国外交档案及其他中英文资料,论述了5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演变过程,阐释了新中国政府颇有成效的反禁运努力。文章认为,50年代两国的禁运与反禁运,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场严重斗争。  相似文献   

3.
“双提升、双施压”是美国小布什政府对华对台政策的显著特点。造成这种对华对台政策的原因,在于美国国内对于美国在台海的利益存在不同的判断,对于中国对美国的“威胁”的判断存在严重分歧,以及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理论与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的不同的战略思维传统导致不同的对华战略。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分析(1983—2000)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与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模型有所不同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有其自身的特征。根据 1 983— 2 0 0 0年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经验分析 ,有关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模型应该引入政策变量因素和汇率因素。经修正后的模型显示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变动主要受中国市场需求变化、政策开放性、前期资本存量和汇率水平这几个主要因素所决定。中美两国之间的工资差异对吸引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有重要影响 ,但不如一般理论模型所显现的那么大 ,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受中国国内需求变动和政策变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准入逐渐扩大和现行汇率水平的前提条件下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仍会继续保持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2年至今美元进入长周期弱势调整,它对中美双边行业产品贸易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基于进、出口动态面板季度数据模型证实:(1)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弱会抑制美国从华4分位产品进口,样本内将近一半的4分位产品美国从华相对进口比重出现了下降.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美国次贷危机也削弱美国从华进口,而美国实际GDP增长、美元对韩元实际升值将增加美国从华进口.(2)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弱并不能促进美国对华4分位产品出口,这一经验结果否定了美元贬值将促进美国对华出口的臆想.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有害于美国对华出口,而中国实际GDP增长、美元对欧元实际贬值会增加美国对华出口.政策建议是:一个繁荣增长的中国经济有助于促进美国对华出口;中国商业银行需要推出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而不是把我国外贸企业推进大海去裸泳.  相似文献   

6.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2,15(1):63-65
布什新政府上台后 ,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 ,声称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 ,而是“战略竞争对手”。布什新政府貌似改变了上届政府对华“接触”政策 ,实则不然。布什新政府对华政策仍然是合作交往为主的“接触”政策 ,但加强了对华的“防范、遏制”。  相似文献   

7.
粮食禁运风险与粮食贸易政策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未来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的潜在风险,是在有关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的讨论中不断被提及和评论的问题。本文考察了国际粮食禁运的历史以及我国与西方国家粮食贸易关系的演变情况;从有关历史事实推断,我国未来面临大规模粮食出口禁运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国际经贸环境的演变趋势会进一步降低这类事件的发生机率。文章以美国1980—1981年粮食出口禁运的失败为例,剖析了制约粮食禁运有效发挥作用的种种限制性条件。文章认为,我国未来粮食贸易方针的调整似应主要依据经济合理性原则来加以判断和选择,粮食禁运风险不足以成为制约有关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降低粮食禁运的风险,应鼓励对粮食进口替置的粮田主要在农业生产范围内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储备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8.
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于计量经济模型,采用1989--2004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大好形势及中国潜在的巨大销售市场是德国对华FDI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经济开放度对德国对华投资起决定性作用;成本低廉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德国对华投资的重要因素。而汇率和前期资本存量以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德国对华FDI的影响并不像一般认识中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9.
试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歧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一直是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带头者,是“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销售安排”等“灰色区域”的积极实施者,是世界上反倾销措施最早和最大的使用者,是区域性贸易协定的积极发动者。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中国成为美国反倾销措施最大的目标国,保障措施是美国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另一重要手段。本文就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歧视性表现及其原因和经济影响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欧盟对中国民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最终朝着对话和合作的方向发展。推进民主,是冷战后欧盟对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影响欧盟对华民主政策的因素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欧盟自身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以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欧盟与美国的对华民主政策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欧美对华民主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不宜夸大二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茹莹 《齐鲁学刊》2003,(1):133-138
由于不同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历史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1 945年以前的美俄 (苏 )对华政策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在华扩张方式而言 ,美国强调经济的扩张 ,俄国则注重领土的控制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这一战略传统 ;在如何对待中国革命的问题上 ,美国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对立面 ,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总体态度虽然是积极的 ,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不过 ,无论是美国 ,还是俄国 (苏联 ) ,在其各自政策的背后 ,国家利益都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美国从国际主义“回撤”,对欧洲政策“回归”孤立主义。美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综合国力与当时世界力量的中心欧洲相比还不占据优势,致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能实现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意图。美国在与欧洲“脱钩”的同时,与欧洲的经济关系中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但是,美国对欧洲经济的依赖性促使美国以非官方的、经济外交的方式介入与美国利益攸关的欧洲事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欧洲实行的孤立主义政策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不仅损害了国际经贸关系,也最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探讨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欧洲的孤立主义政策,对于理解二战后全面走向国际主义的美国其对外政策中屡屡出现的“回撤”现象,即出现孤立主义的变种,诸如单干主义、单边主义、美国优先、战略收缩乃至当今的“退群”“脱钩”行为与论调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间,西藏当局派出以孜本·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赴印度和美国、英国等国游说西藏独立,但是无功而返。围绕对于该代表团的接待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就西藏的地位问题发生争执。美国政府最后尊重了中方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当南京政府在全中国的统治行将覆灭之际,美国政府对于西藏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内战史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往往把北方的海上封锁政策并入北方初期的战略来研究,从而忽略了这一战略的军事意义。如果从总体战的视角入手,把海上封锁战略纳入北方总体消耗战略来研究,则可看出北方加强海上封锁战略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因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使双方的贸易摩擦明显加剧,美方利用其巨额逆差想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其实,美方的贸易逆差是美方所期望的利益所在,因为这有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有助于美国的产业升级、有助于美国减缓资源耗竭速度和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有助于美国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影响中国的政策。中方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风险:对美国经济依赖程度提高、使环境污染加剧、使资源耗竭速度加快、使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难以摆脱美国的阴影、中国并没有得到预期想要的美国技术。要减少中方的贸易顺差,中方可采取如下策略:向美国出口的商品适当提价、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提高外商投资的门槛、中国企业应积极去美国投资等。  相似文献   

16.
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 ,中美关系波折不断。其中 ,美国的利益集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利益集团影响其政府对中国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制定 ;影响其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等。深入剖析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于1899年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接受下来。当英国在1904年第二次侵藏战争和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后试图否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而表示了异议。本文主要依据英文档案资料,对当时美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日本吞并朝鲜、对中国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经历了一个野蛮、狂暴的征服过程,充满了欺骗和血腥,激起了朝鲜、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征韩、征台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具体步骤。对韩国的征服和对中国台湾的占领,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气焰,也为日本积极筹划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提供了战略物资基地和兵员库。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中国的对朝鲜政策走向置于2012年朝鲜新领导人上任后,朝鲜新形势对中国影响的背景下进行分析,通过中国目前对朝鲜政策背景、基本内容梳理,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来探讨中国对朝鲜政策走向。新现实主义主导中国对朝鲜政策的国家利益关系,新自由主义主导中国对朝政策的国际合作。未来中国通过国家利益、国际合作机制使其在中朝关系中占有影响力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文化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在全球推行以意识形态扩张为核心,以全球美国化为最终目标,以文化产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的文化扩张战略。考察美国文化战略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基本内容,有助于客观地把握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实质,并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