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延安行     
七绝六首其一梦绕情牵宝塔山,雄姿依旧壮河川。当年陈迹今难觅,林立高楼靓水天。其二凤凰山上赤霞流,万木猩红景物秋。百岭千峰颜色好,高歌一曲信天游。其三忆昔魔舞外患生,国难当头暑日蒸。幸有南湖燃火种,沉沦大地亮明灯。其四万里铁流到吴起,长征原是播种机。英雄伟绩惊世界,壮烈史诗绘传奇。其五帷幄运筹斗志扬,言行一致队伍强。人民拥护根基固,星火燎原国运昌。其六光阴转眼古稀年,创业艰难守更难。忧患中生安乐死,甲申教训记心间。注:[古稀年]红军长征胜利距今整整70年。[甲申教训]郭沫若作《甲申三百年祭》所指李自成败亡教训。瞻毛…  相似文献   

2.
延安行     
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有机会去西安参加一个理论研讨会。乘此良机,我们前往延安参观学习。广州起飞的飞机在咸阳机场徐徐降落时已是万家灯火。公共汽车把我们拉到小寨省军区招待所住下。紧张的会议后,根据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与会者要求,大会安排人们先参观了临潼秦皇陵、秦  相似文献   

3.
《负薪行》当作于大历元年杜甫漂泊夔州时,全诗表现了作者对战乱中劳动妇女深切的关注同情,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历来对诗中的一些重要语词,或缺注或误注,辗转相因,古今一脉。现就流布于世的有影响的注本略作小笺,以就正于博雅。  相似文献   

4.
《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外一种:《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是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陈冠明教授与鲁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孙愫婷合撰的一部新著.  相似文献   

5.
6.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中所涉及的音乐机构和乐人身份学界向来有不同认识,经过对唐代乐府制度的详细梳理,本文以为诗序中的"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分别指的是宜春院的女伎和梨园弟子,"外供奉舞女"指的是教坊(即外教坊)女伎.公孙大娘在开元初就已供奉宫廷,其身份为宫廷乐伎,推测是梨园弟子.杜甫之所以在郾城能够看到公孙大娘的表演,是因为在开元初年内廷歌舞曾经到宫外演出.  相似文献   

7.
杜甫"行"诗,从篇章到句式改变了初唐歌行的体调特征,独构新格.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歌舞大曲盛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对音乐的敏感与对"乐府"传统的弘扬,杜甫创作"行"诗,内容上追踪汉魏行曲歌辞讽刺时事的关刺功能,结构上借鉴歌舞大曲多解组合以及行曲"简单而刚健明快"的特点,达到了声律与情感的契合.可以说正是杜甫充分吸收当代歌舞大曲的结构特质与音乐风格,以其"语不惊人死不体"的精神,结构了富于魅力的"行"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从而为他在诗体发展史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严羽论杜甫     
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是继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之后,比较能够自成理论体系的一部论诗专著,影响深远,后世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分歧很大,争讼不息。其中,严羽是怎样认识和评价杜甫及其诗歌?这是一个重要关键,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沧浪诗话》的理论本质,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杜甫论诗     
杜甫一生,是诗的一生。他从“七令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起,至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大韵奉呈湖南亲友》这篇绝笔为止,经历了五十一年的创作生涯。他无论是迂到病魔的袭击,或是受着贫困的煎熬;无论是漂泊在凄风苦雨之中,或是羁系在敌人的囚牢里面,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创作。他一直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在艺术的道路上进行追求、探索。因此,他的一生积累了许多  相似文献   

10.
延河、宝塔山、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博物馆……在党的生日之际,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追寻领袖的足迹,探访延安精神的真谛。走进延安,潺潺流淌的延河,别具一格的农家窑洞,以及被精心保留下来的简陋破旧  相似文献   

11.
方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忠实地记录并蕴含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样,延安方言之中积淀了丰富复杂的延安文化。择其要者,有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文化等内容。全面调查和研究延安方言与文化,可以引领延安方言由基础性的描写研究转向高层次的阐释研究;为延安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题画诗再现和丰富了画面形象,表现出完整的美学思想和诗歌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杜甫山水诗突破盛唐“旧法”,在主导风格、描写手法、典型意象、行文章法、句法字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奇健峭拔的突出特点,集山水诗之大成,开山水诗之大变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进步的。在他的诗中 ,我们几乎读不到那种“人生如梦”一类消极颓废的东西。他是顽强的 ,他是不知休息的 ,他是“死而后已”的。他说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岁暮》)又说 :“时危思报主 ,衰谢不能休 !”(《江上》)他富有牺牲精神、利他精神。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凤凰台》等 ,以及上引诗句都可看出。这是他之所以伟大超过一切诗人之处。为了天下穷人 ,他可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十分可贵的 ,对后代起过良好的教育作用。“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是杜甫的政治观 ,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观。杜…  相似文献   

15.
杜甫终其一生,奉儒忠君、忧时悯民,但才不为时用,一腔蹭蹬郁勃之情,尽蕴于诗。在其咏物诗的物象与意象中,也涵蕴着自我才志的自信张扬,生命沉沦的自嘲自伤,漂泊江湖却心系朝庙的拳忠之心,以及对奸佞人事的嘲讽指斥等情感内容,因而使其咏物诗作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自叙性色彩。  相似文献   

16.
杜甫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昌武 《东方论坛》2005,(4):42-46,119
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是贯彻儒家"诗教"的典型,而忽视了他在创作中多方面地受到佛教滋养的实际,即使有人注意到佛教对其创作的影响,但也未展开专门而具体的研究.杜甫一生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很深的交涉,其给杜甫的思想和创作增添的新鲜内容,给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美学趣味带来的重要影响.佛教思想不仅成为他儒家用世之道的补充,也成为他困顿时的安慰.  相似文献   

17.
杜甫书法论     
杜甫在唐代艺术史上以诗歌著名 ,其涉及书法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把握唐代书法史。他从褚遂良、薛稷书法出发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观点 ,实际就是对唐代开元以前书法史的概括 ,他在诗歌中吟咏的张旭草书、李潮八分书以及他所反对的崇尚肥厚的风气都反映出开元间书法状况 ,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书法创作楷、隶、行草兼工 ,整体以意行之 ,赞赏古而雄壮的风格 ,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 ,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 ,从其诗歌中还可看出他的书法创作观无疑也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8.
杜甫在河南     
杜甫是河南人,因为他的故乡巩县不仅在今天仍属于河南(省),就在唐代也属于河南(道、府)。他虽生长在河南,但在河南的时间并不很长,主要是青少年时代。从二十岁起,他就漫游吴越、齐赵,后来又与李白同游梁宋和齐鲁,先后共占去了十一、二年的时间。三十五岁到长安,一住十年,中间虽然回来过两次,但逗留的时间都很短。安史之乱发生之后三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伟大诗人,可以说不仅是唐代,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座高峰。这两座高峰并立,很难分别他们的高下。从唐代起,就曾经有人想在他们两人中抬一个、压一个。李白之后不久有个诗人叫元稹,在杜甫的墓誌铭中说,李白好象还没有沾到杜甫的边,更谈不上进到他的屋里去。抑扬太过分,所以当时的韩愈就不同意,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接下去就讥笑:“不知群儿愚,那用相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可  相似文献   

20.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