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莺莺传》—《西厢记》(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这一流变过程也是读者(接受者)、作家、作品相互影响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以往对“西厢”的研究多囿于作家、作品而忽略了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接受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积极能动作用的读者。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创作是不可想象的。通过读者这一媒介,“王西厢”才会完成它的再创作,才会取得如此成就。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4.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为中文月刊,现分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  相似文献   

5.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淮海工学院主办的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为中文月刊,现分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江苏省一级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提出专利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法》实施日(1985年4月1日)申请的专利是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的“首日专利申请”,而非“最早专利申请”。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当是申请人在《专利法》实施日之前,以邮寄专利申请文件的方式提出的,共计6件。按申请人国籍区分,包括国内申请3件,国外申请3件,其中国内最早的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3日,国外最早的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0日。这一认定研究对于我国现当代专利史、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重点中学——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山泉文学杜1983年诞生于湖南最南端的大瑶山深处。这股小小的“山泉”,翻越了崇山峻岭,流进了五湖四海,社员的各类习作600余篇(首)已发表于《语文报》《作文报》《考试报》《作文评点报》《中国校园文学》《新作文》《中学生优秀作文》《作文》《少年作家》等各级各类报刊上;参加“文心杯”、“作文报杯”、“语文报杯”、  相似文献   

8.
“雪地上/一串生命的音符/演奏活着的旋律”。这是弓木《活着》一诗中的诗句。我把她单列出来,是因为我认为她极其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弓木充满了生命灵性的小诗中那无法拒绝的如歌的生命。读弓木的诗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首先就来自于他的这种融人天地、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在弓木的笔下,生命是宇宙的核心,是万物的精华。“生命的故事悬挂一树/把这世界装点成童话”(《雪》)。于是,他在“骆驼,驴,马,胡狼……/来来去去的脚印”中,寻找大漠中的“生命之源”(《脚印》)。他“给孩子一双发现的眼睛/寻觅生命的精彩”(《寻觅》)。  相似文献   

9.
“上自劳军”一句,出自义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中及书下注释标志:“劳”军之“上”是汉文帝(刘恒)。而正在热播的历史大片《汉武大帝》第三集中。却是汉景帝(刘启)由他的“智囊”老师晁错陪同去检阅周亚夫的细柳军(剧情细节与文中描写无异)。归来后信心十足地实施了“削藩”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怀着对教材与电视剧内容相异的疑问,笔者粗略地翻阅了《史记》,肯定地说:“劳军之‘上’”。文帝也。  相似文献   

10.
蒋非非 《社区》2008,(11):8-11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流传甚久,相传出于北宋宰相赵普,《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年)引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解释“半部《论语》”,称“典出于此”。《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赵普”条称:“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著作中,显然各位引用者并未注意到,早在1970年,文史大家洪业先生就已撰写长文详加考证,指出“半部《论语》”只是传说,  相似文献   

11.
朱正 《社区》2009,(8):9-10
一个作者写书,要写什么样的书呢?顾炎武的说法是:“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见《日知录》卷十九“著书之难”条)接着,他举了实例:“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其实他自己的这部《日知录》,也就是他“以一生精力成之”的“后世不可无之书”。  相似文献   

12.
多情可爱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6,(10):63-63
《五月的鲜花》这首诞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爱国歌曲.已成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其词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人、《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张光年);而曲作者鲜为人知.就连解放后当了文艺界领导人的光未然也只知其名闫述诗.是当时流亡到关内来的一位东北籍教师.建国后虽经多方打听也没有找到其人。  相似文献   

13.
《小河》是代表五四时期的散文诗。周作人仿照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来尔的散文诗《巴黎的忧郁》而创造出它的体式。中国散文诗从诞生以来就有象征色彩了。周作人在《扬鞭集序》里强调象征的作用也即此意思。周氏兄弟经过厨川白村的介绍而接受波特来尔的影响。在《鲁迅日记》及《周作人日记》里可以找到证据。特别是1921年周作人在西山养病之后,思想大有转变,阅读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日本《改造》月刊1921年1月发表的初稿)之后,对于“颓废派”深有同感,系统地译介波特来尔的散文诗。最有代表性的《窗》是厨川在他自己著作里着重介绍的一篇。这篇散文诗先有周作人的翻译(1921年),后来鲁迅也有翻译(1924年)。通过兄弟的译文分析,可以证明周作人借用鲁迅收藏的德文版《波特来尔全集》,而且可能是在鲁迅的帮助之下翻译的。从此可以证明鲁迅很早就接触过厨川白村、波特来尔,却因某种原因一直避讳,到了1924年才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
班昭,生于公元41年,名昭,字惠班,一名姬。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昭这个名字不如时人尊称的“曹大家”更为显赫。因为她嫁于扶风曹世叔后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她年轻守寡,为人端庄秀美,博学多才而聪慧:尤其是她继承父兄事业而完成著名的《汉书》编纂工作,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史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史学家。但是,她所撰写的《女诫》,却长期成为套在中国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  相似文献   

15.
祖籍山东青岛的王清福是“美国华裔”第一人,不仅在美国创办《华洋新报》和《美华新报》等中文报纸,还在《北美评论》《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杂志》等报刊上用英语发表150余篇译介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他准确阐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饮食文化,改编了典型文学文化人物形象,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发掘王清福报刊文章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厘清苏思纲新出王清福传记中涉及杂碎的不妥之处,将《西游记》在英语国家的译介史向前推进十年,重新审视王清福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牛津大学著名教授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是研究欧洲问题的专家,经常为《纽约书评》撰稿,他在最近发表于英国《卫报》的文章中,创造了一个新名词“伊斯兰极端主义”。但在比较了1930年和当今局势的异同后,他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说法并不适合。那么用“伊斯兰主义”来形容是否合适呢?  相似文献   

17.
张帮俊 《中华魂》2014,(16):46-47
《莎士比亚全集》作为经典的世界名著,从它诞生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纷纷翻译出版。上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坪内逍遥译成日文版,被日本人称之为日本的骄傲。而与此同时,一位中国青年,则开始翻译此书,可谁也不曾想到,他会用10年之功,用毕生精力使莎剧翻译国名单上多了一个“中国”。而大作成功之时,这位叫朱生豪的年轻人却“油尽灯枯”,  相似文献   

18.
萧相恺先生是知名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专家。数十年如一日,他在中国小说史领域孜孜矻矻、辛勤不懈地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他的专著《宋元小说史》、《世情小说史》(署名向楷)、《稗海访书录》、《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史论》,以及他编纂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与欧阳健先生合作),主编的《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校点的《宋元...  相似文献   

19.
《鄞江送别图》所绘是康熙十八年(1679)甬上证人书院诸学友及子弟为万斯同、万言叔侄将北上修《明史》而饯别之事。饯别席上郑梁被嘱托绘《秋郊饯别图》以留念,最终未能完成。《秋郊饯别图》恐非《鄞江送别图》的旧称。“鄞江送别”的命名中蕴含了万斯同对自身北上修史的期许。他计划以一幅《鄞江送别图》为始,一幅《都门送归图》为终来总结自己这段修史生涯。鄞江的地理位置,恰是万斯同舍“西郊”“秋郊”等名称而取“鄞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林大人林则徐,可谓文滔武略,为国公而忘私,可他的朋友批评他,说他脾气不好。这位徐大人很听逆耳忠言,写下‘制怒’两个字,封于大堂之上。美德流传至今而不衰。” 以上见张则铭《箴言无价》一文,载《南京工商》2002年第5期。 文中“文滔武略”,应为“文韬武略”。韬,原指弓或剑的套子。这个成语中指《六韬》,为古代兵书,内容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文韬武略,比喻用兵的谋略。 而“滔”,原是指大水弥漫,用在这里似误。 另,“封于大堂之上”,有点费解,估计为“挂于大堂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