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宏 《21世纪》2000,(5):15-17
原子弹:1939年底,美国政府组织了几千名科学家和几十万名工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生产了足够制造一枚原子弹的铀原料。计算机:二战时,美国人急需解决飞行弹道面临的巨大计算问题,“逼”出了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曼哈顿工程是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制造原子弹计划。对曼哈顿工程前后科学家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回顾,考察了该计划中体现出来的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学术良知。反法西斯战争使科学家们高度意识到了自己对社会的神圣责任;而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亦给他们带来新的困惑,并进而促使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地寻求“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1999,(3)
子计算机并行计算技术改变了所有这一切。现在,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是利用与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相同的元件制造的,只不过超级计算机采用的元件较多而已。鉴于目前的技术潮流,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那就是超级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的差别正在开始模糊。至少在近期,这一趋势很明显将会继续下去。那么,哪些即将到来的技术有可能会扰乱计算技术的格局,从而引发下一次超级计算技术革命呢?这样的技术至少有三种: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它们能够成为现实的可能性都很小,但是由于它们具有引发革命的潜力,因此是值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2):50-51
7年前科学家就已能人工制造“黑洞”,假如操作失误,地球会被瞬间吞噬。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布朗大学一位物理教授日前通过实验,在地球上制造出了一个“人工黑洞”,虽然体积极小,却具备真正黑洞的许多特点。“人工黑洞”的制造者——布朗大学教授霍拉蒂·纳斯塔西介绍说,他在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里,利用原子撞击原理制造出来的灼热火球,恰好具备天体黑洞的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5.
动物能力     
《阅读与作文》2007,(2):14-15
从智力上分析,人类的确是这颗星球最高级的动物。其实,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生物并非一无是处,它们也有许多让人类望尘莫及的能力,有些能力甚至令人叹为观止,尤其以下几种能力为最,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能否将生物的这些超级能力“据为已有”。  相似文献   

6.
日本国粹主义分子利用日本神话故事制造日本是神国的舆论,由来已久。早在江户幕府统治中后期就出现日本国学家们制造这种舆论。明治维新后,这些国学家们窃据教育文化部门,鼓吹国粹为军国主义造舆论。因此,战后屡次出现篡改侵略战争的历史的事。日本去年上半年又出现日本“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编篡高中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篡改历史的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日本“保卫日本国民会议”篡改的重点,一是日本神话,二是日本近代史。这就牵涉到怎么看日本神话故事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物是如何遗传的?它又是如何发展和演化的?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积极研究力求弄清的问题。近来,这一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创立了可以由人工控制生物体性能的新型学科,如遗传工程等。但是,还有一些根本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为了加快生物遗传和演化学说的发展,科学家们在继续观察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哲学加以指导。  相似文献   

8.
帕特里克·福森雨认为,发现27亿年前就存在真核细胞这一事实表明,生物的进化过程与过去人们的设想并不一致。他由此推论说,真核细胞生物与原核细胞生物很可能是源于同一祖先,即两者可能是几乎同时出现的。在11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意大利实验肿瘤学研究所的科学家称,他们通过基因移植成功地培育出平均寿命比同属长30%老鼠,这是科学界首次在哺吸乳类动物身上通过改变一个基因实现处长生命的科学操作,在此之胶,科学家只是了解到某些无脊椎动物体内老化的分子学基础。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果蝇和一种完全遗传型蠕…  相似文献   

9.
李金良  汝智 《社区》2008,(29):53-53
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们日前宣布,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利用干细胞制造出人造血。倘若这一研究成果能继续推广,人类将从此结束献血,血液可以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也令输血感染致命病毒的风险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生存空间决定大小 为什么所有地球生物不可能要长多大就长多大?科学家认为,陆地和海洋两个“生物金字塔”的差异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谜底。比如,大洋里的最大动物是蓝鲸,可以长到31米,而陆地上的最大动物是大象,大的也只有10米,前者与后者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3:1。再看看大洋和陆地的面积,它们之间的比例大约也是3:1。这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只能说明,生物的生存空间决定了生物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感知未来     
“ASCI紫色计算机”将被用于三维模拟核爆炸 科学家不久将能观察到核弹头爆炸的第一瞬间。幸运的是,世界上运算最快的计算机使三维模拟核爆炸成为可能。IBM和美国能源部宣布,一台售价为2.9亿美元的超级计算机每秒钟可执行100兆次运算。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8):61-61
科学家们声称,也许在短短两年之内,利用菠萝和香蕉制造出来的汽车就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了。这可以算是一项超级绿色科技的创新,巴西的研究人员希望利用植物纤维,来作为新一代汽车的主要车身材料。他们相信这种材料在不远的将来,不仅可以被用于制造汽车车身,还可以用于制成发动机零部件。  相似文献   

13.
新的千年来临,全球不少人士并没有将目光投向时钟读秒欢呼,而是盯紧自己的电脑。万幸的是,这条该死的千年虫并没有普遍发作。当人们终於为暂时战胜由自己不经意制造的“魔鬼”而可以松一口气时,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千年虫”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它给人类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千年虫”是条人造虫,是人类自己不经意制造出来的。具体地说,就是早期的计算机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代造成的巨大麻烦。几十年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这样做,除了考虑人们的习惯外,还因为想使早期功能并不怎么强的计算机节省存储空闲,提高它的运行速度。不…  相似文献   

14.
1.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当代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图景,正促使科学家们形成一种关于世界的机体论的辩证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无数关系交织而成的无限庞大的有组织的整体系统。因而科学家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也从“实体”转移到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存在关系,不存在实体了。实际上,关系总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实体就不可能有关系。但是,一切实在的或现实的实体本身都是有组织的关系系统,同时又只能在有组织的关系系统中生成和存在。无关系的“存在”是不存在的。所谓关系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显现的和隐…  相似文献   

15.
1、最小的“电台”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是一座微型电台,它能发射出频率为150赫兹的无线电波,只低于收音机的收听频率。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8,(4):27-27
1、最小的“电台”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一个人体细胞都是一座微型电台,它能发射出频率为150赫兹的无线电波,只低于收音机的收听频率。  相似文献   

17.
梅雨 《人生与伴侣》2006,(10):34-34
美国洛杉矶大学的雷·沃尔福德教授首次发现喂食少的老鼠的寿命,比其他能吃多少就喂多少的老鼠长一倍。 雷·沃尔福德教授,曾和7位同事在亚利桑那州大沙漠第二生物圈,与世隔绝生活了两年。科学家们在那里制造维持自己生命所需的空气,把自己用过的每一滴水收集起来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8.
当科学的触角伸向原子领域时,许多科学家感到无所适从。经典理论在这一预域中一再失效,而量子理论却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正确地预言了实验的数字结果。鼻子论的最初发展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数学形式,这与经典理论中比较直观、容易想象的概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个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致不少科学家都得出结论,物质的量子往就意味着放弃直观性图象,就意味着不可能用通常的想象来理解。实际上,量子力学正是建立在“直观性”放弃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些科学家所不愿看到的,他们期望的是一个“直观性”的鼻子理论。随着鼻子理论解释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扫描探针显微镜,一般只能应用在无机材料的纳米级成像,不过很快研究者们也许就能够把这种技术应用在有生命的有机体生物机械结构成像上——例如,被誉为大自然工程杰作的蝴蝶翅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位来自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的研究教授卡林宁,已经成功得到了弗吉尼亚州赤蛱蝶翅膀的结构图片,分辨率高达10毫微米。“扫描探针显微镜为科学家们全面地分析物体结构,性质及其功能性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卡林宁说。“这为将来研制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生物和医学应用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卡林宁在生物系统成像方面的研究最初源于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20.
当前,“创新”一词已成为街谈巷议的“流行语”,书刊报章的“关键词”。人们对于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新伟大号召也似乎都能够心领神会,并达成这样的共识:“创新是民族振兴和个人成材的必由之路。”然而,究竟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创新?怎样创新?触及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就不是那么清楚的了,更谈不上创新的实践了。碰到有关创新的具体课题,恐怕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或者那样的托词──“那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那是天才神童们的专利。我们是凡夫俗子,只有坐享其成的份儿。” 毕竟,这是新旧更替的年代,是竞争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