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要上下坡,由于地处丘陵,城市的实际坡度会让你真切地感悟到“一坡更比一坡高”;这里的咖啡店比便利店还多,人们钟爱冰美式和同一种味道的酱料……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人,他们性格迥异、境遇不同。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又回馈以温暖,是我在这段留学经历中最大的感触。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12,(4):79-80
传统概念中,留学是一件非常“庞大”的事情。各种得失权衡、申请准备、生活安排等,繁复到让人却步。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日本等教育发达地区,短期留学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选择,更多的人通过短期留学来实现留学计划。在短期留学中既能得到学习和生活的宝贵经验,且形式灵活,不需大费周章。  相似文献   

3.
希腊也开放了留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洋 《21世纪》2001,(11):48-49
以前我国的媒体对希腊介绍的很少,普通百姓的认知程度也很有限,基本上还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古希腊文明的水平,但是随着今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我们逐渐对代表着和平、进步、友谊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种的采集地--希腊关注起来。尤其自是今年6月份希腊政府开放了留学签证政策以来,希腊--这个位于地中海之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逐渐开始吸引有志出国深造的年轻人的视点。笔者近日与目前唯一开设希腊留学项目的北京丰禾意象教育咨询公司的Peter Burke先生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一番畅谈。…  相似文献   

4.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明交往的重要途径,以留学教育为代表的各类中外教育交流方式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是,留学史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自1927年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出版以来,中国的留学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近期出版的《中国人留学史》则是留学史研究的又一重大成就.回顾留学史研究的学术史及分析《中国人留学史》的特色,有助于深化对留学史研究的认识,拓展留学教育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5.
大众留学透视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留学已形成时尚的社会热潮,进入"大众化"时代.留学的主体不再是精英、公派,而是以大众、低龄、自费为主.大众留学热潮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问题,让人担忧,令人反思.出国留学,充满困难与挑战.家长和学生理当从长计议,仔细思量,合理而科学地设计、安排留学生涯.出国之前要理性认识国内外教育制度,全面评估自身条件,避免教育投资过度,同时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培养,为出国做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思宇 《21世纪》2001,(2):4-9
新世纪到来了,刚刚过去的20世纪和已经到来的21世纪,对于我们来说都蕴涵了极其丰富和色彩斑斓的内容,那就是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渐变与巨变,这一切都对我们的生活已经产生并正在形成深刻的影响。近来越来越热的出国留学潮就是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最近,本刊就此话题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交流,而我国电视主持人赵忠祥先生的一席话,听来不无裨益。 留学动机的多元化 留洋、出国,学习西方科技,在20世纪初叶已形成潮流。周恩来、邓小平就是当年的留学生。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出现的近代留学的第一个高潮中,清政府于1905年至1911年进行了七次留学归国考试。留学归国考试的结果使清政府对当时以速成教育为主的留日教育进行反思,并导致了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特别是留日教育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也推动了清末民初留学潮流由日本向美国的转向。  相似文献   

8.
张锐 《华人时刊》2004,(8):14-19
当教育成为世界看好的产业,当求和允许跨越国界,当先富一步的国人腰包渐鼓,从精英扩展到平民,从时代骄子扩展到普通百姓,留学热如狂风热浪席卷我们泱泱文化大国。它带给了人们成功与欢娱,也制造出让人揪心的失望和痛苦……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清季名臣重儒,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发展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积极主张出国留学,尤其主张留学日本,并身体力行,大批派遣留学生,为留学立法,制定了奖励和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叶凤美 《21世纪》2001,(7):48-49
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由基督教卫理公会创办于183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注册的女子大学。校舍座落在佐治亚州梅肯市郊外的山坡上,四周林木葱葱、芳草茵茵。学校规模不大,在校生不到百名。90多年前,来自中国上海的宋氏三姐妹霭龄、庆龄和美龄就读于此。当时,中国女留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一家三姐妹同在一校,一时传为佳话。 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广东文昌人,是孙中山先生的密友之一。宋氏 夫妇有3女3男 共6个子女,他 俩都笃信基督教,认为男女应受同等教育,因此,3个女儿从小就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宋庆龄在1900年7岁…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为了推进留学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留学教育政策,调整、规范留学生的派遣。由于政局不稳,政府财政紧张,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总体而言不够稳定,缺乏全盘规划,成效有限。但是它毕竟给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有用的人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兴昌 《21世纪》2001,(11):42-43
我作为中国某机构派出的代表长期在塞浦路斯工作,与到这里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小有接触。从这些学生并不平坦的留学路上,我发现许多问题,想提醒欲留学塞岛的青年人三思而后行。不久前的一天,我到驻地附近的报亭买报,迎面走来两个十八九岁的东方女孩,用英文打听附近的邮筒在哪儿。看得出来,她们是刚从祖国来的同胞。我指着报亭附近两个淡黄色的圆柱形物体对她们说:那两个圆桶,较近的那个是垃圾桶,较远的那个是邮筒。俩人自我介绍说,她们一位来自无锡,另一位来自芜湖,到塞浦路斯才两个多月,目前在一所私营学院上学。“你们怎么会想…  相似文献   

14.
崔庆玲老师《国际留学市场中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研究》一书,科学总结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客观描绘了国际留学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认真分析了国际留学教育市场的现状,准确提出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对策,是一部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5.
流水 《21世纪》2009,(1):11-11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不久前发布“Open Doors2008”年度报告,介绍2008年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及海外留学项目的近况。美国驻华大使馆地区性美国教育总监莫华璋先生(Frank Mok)和使馆签证官项怡君女士(Margaret Hsiang)对报告进行了解读,并解答了媒体对2009年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若干疑问。  相似文献   

16.
佚名 《21世纪》2011,(1):64-64
2007年,黄薇开始了在莫斯科的留学生涯。这是18岁的黄薇第一次离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适应另外一种独立生活。高考落榜后,黄薇无奈接受父辈们的留学安排,去俄罗斯。  相似文献   

17.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留学教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同一时期,洋务运动也在中国蓬勃开展,两场运动中,统治阶级都实行了“走出去”的方针,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赴欧美。从留学教育的兴起、发展及留学教育的作用来看,明治维新时期的留学教育与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试图阐述这种“同”与“不同”,从一侧面说明为何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18.
论清末女子留学日本的起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女子留日是甲午战后民族救亡运动的产物,又与进步舆论的呼吁和男子留学的推动密切相关。留日女子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也是中国女性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先行者;她们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新形象,促进了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05年晚清学部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是晚清新式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新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部成立后就积极调整规范了留学教育的发展。总体上,学部在留学的各个国家设立了游学管理的机构;并结合国内局势的变化和国外教育的机制及时地确定了留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另外,针对前期留学教育发展中衍生的各种问题,拿出了具体而切实的解决办法,主要有:留学生资格的限定与保障、留学生学习学科结构的调整以及合理分布留学国别等等。在学部的大力整顿下,晚清最后几年的留学教育朝着更加有序和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教育是我国近代洋务运动中洋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导和实施的留学教育,以军政、船政、制造、矿学、铁路、电讯乃至公法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开创了近代我国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办学经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培养近代科技人才的先河,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海军人才、文教人才和外交人才,从而促进了我国军工民用企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和建设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