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开放公民赴美旅游了!身为一名纽约华人,我期待着同胞们的到来。但是,一些美国人对中国人有那么一点点成见。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来此旅游的同胞都请多留个心眼儿,避免给自己惹麻烦。 相似文献
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Z2)
本文借鉴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律师费用分配制度的胜诉当事人模式和适当模式,立足本国实际情况,依照2015年1月7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2016年9月1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律师费用分配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管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冬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1):107-110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作为一项公益诉讼制度,对美国环境法律的发展和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美国联邦环境法律中的公民诉讼条款而言,环境公民诉讼主要包括原告、被告、可诉范围等三个因素.环境公民诉讼的原告是指任何人,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机构.被告一般被界定为违反环境法律的私人、企业和执法机关.可诉范围则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执法机关的行政不作为行为.这三个因素都具有极其广泛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公益性质.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建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4):24-27
环境公益诉讼体现了环境民主,强化了对环境公益的保护,节约了司法资源,本文论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缘起、概念及特征,并对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原告、举证责任分配和环境鉴定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5.
作为环境法基石范畴的环境权能否得到有效实现,从终极意义上讲,是环境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的决定性因素。环境权的实现依仗于诉讼。环境公共利益所具有的不同于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和一般社会利益的特性,环境法的可诉性特征,以及当前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中诉讼主体和诉讼事实的广泛性特征构成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法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金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1):112-116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身份不是单纯的法律监督人、公益代表人、原告人或诉讼代理人,而是公诉人。检察机关对公共利益的反映存在诸多局限,应从制度内参与和制度外参与两方面加以克服。要真正有效发挥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现实作用,从制度环境上必须坚持检察独立,并考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限度。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之间——反思中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工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4-140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是中国环境保护最为重要的两种制度工具,二者相互交织、共生共济,型构了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图景;环境法律政策化和环境政策法律化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之间联接、互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环境法律政策化应以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功能"区分"为前提,实现环境政策对环境法律灵活性机能的补给与拓展;环境政策法律化则是以法律的稳定性持续彰显现代环境法治理念与价值的重要方式;囿于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在环境保护中的工具性局限,中国环境法治的未来发展应当走向以制序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万海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
在现代社会,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陪审团是作为司法工具而被众人所感知,这在英美等国也是如此.然而,从本质上说,陪审团制度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而又是以司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陪审团制度的核心目标在于对国家强制权力的防范和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具有同一理念的法治、宪政和民主等现代政治环境.陪审团制度恰当地表现了英美国家政治与法律的联姻关系.以往的有关研究多局限于法学层面,该研究则是在政治学层面深入分析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对环境侵权诉讼证据制度既形成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环境侵权诉讼中,存在着技术鉴定与法庭审判"两张皮"的现象,学界主要精力大都投放于规则的设计之中,大数据对于破解环境侵权取证难、判断难等问题的突出作用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极为稀少。大数据不仅是一种依据,也是一种法律方法论。将大数据融入到环境侵权诉讼证据制度的优化进程中是当前环境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一大课题,也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应有之义。对此,制度设计者一方面要突破法学,进行文理结合的前瞻性探索,构建环境侵权证据立法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环境侵权证据的全天候监测体系、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大数据证据分析系统等多个大数据平台;另一方面要回归法学,在环境侵权诉讼证据制度中构建大数据的权利图谱,进行法学方法论革新,构建事前预判与事后及时取证相结合的新技术范式。 相似文献
10.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14-14
南方报业新闻时间:2009年09月03日来源:南方周末中国“人治”的土壤是很肥沃的,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难以区分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人治”。如果我们的法治环境缺乏新闻舆论的监督,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仅靠宪法规定的一纸条文不能切实保障“法治”的贯彻实施。“人治”的危险来自哪里?当然来自拥有“公权力”者。他们一言九鼎,他们的讲话、批示讲得好时,是“法治”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日前,一纸高达1,53亿美元的罚单开给了华北制药集团。这是美国对华反垄断第一案,引起了中国企业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无疑,一旦让美方尝到了判罚中国企业的甜头,反垄断恐将成为美国更多对华贸易诉讼的案由。而对于正在加快走出去的中国化工企业来说,本案的警示可谓意味深长:在国际贸易上,令人头疼的不仅仅有双反,现在又多出一招反垄断。细看本案,美方的指控主要集中在中国维生素C制造商开会协商定价及限产行为,尽管这项指控实际上源自中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场所中的性骚扰问题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美国职场性骚扰的法律规制相对完善,对性骚扰的定义及构成规定较为全面.在美国性骚扰法律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一些重要案例对促进性骚扰理论发展和反性骚扰制度的构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奎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3):125-132
现有研究对于律师讯问在场权的比较法考察缺乏规范层面的具体细致分析,更忽视了该权利运行的实际状况.律师在场权与其他讯问程序中嫌疑人权利保障手段的关系、律师在场权是否可以放弃以及实际实现的程度在各国都有较大的差异.影响律师讯问在场权构建与实现的主要因素包括:司法传统、口供依、赖以及程序环境.深入的比较法考察对于我国制度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我国尤需考虑两大问题:当前能否以律师在场权治理刑讯逼供以及确立该制度时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法律角度对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判例,指出其成功经验在于灵活创新地解释宪法,宪法成为司法保护的依据,注重引用判例法、重视司法审查的作用;其存在问题是宪法保障的有限性、法律保障的消极性、司法保障的事后性、政治性因素影响明显、诉讼流行病蔓延. 相似文献
15.
胡玉鸿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0-43
弱者是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人,是一种社会的客观存在.对弱者的保护历来都为法律的重要内容.但是,对弱者的保障与扶助也可能与法治的理念相抵触,因为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扩张,从而使法治名难符实.同时,弱者要作为社会公平问题对待,也同样需要相应的制度和理念来支撑.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这种文化形态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以及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传统文化惯性、文化空间挤压、现实利益驱动等因素,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呈现出法律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建设不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着力于完善边疆治理的法律体系、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保证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普遍而深入的生成,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7.
就业平等权的制度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0-84
针对中国劳动就业领域的不平等与歧视问题,认为在就业与职业平等的制度建设中,国家有积极的保障义务,包括在立法、行政与司法三个方面的平等.中国可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应明确平等就业的立法内容,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机构,完备执法机构应具备的职责,并指出在就业平等权诉讼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永廷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3):14-19
中国社会转型期,在行政法治理念的要求下,妇联组织的组织创新和功能定位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妇联组织的法律地位的模棱两可,使妇联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在行政主体多元化的今天,有必要从行政主体的角度重新界定妇联的法律地位,以理顺妇联和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为妇联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靖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102-106
近年来,我国侵害公共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我国尚未建立公益诉讼制度;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和直接利害关系原则往往导致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缺失.本文试图通过对郑州咪表案件的分析来探求公益诉讼中原告的主体资格问题,从而期望类似案件能在法律制度上予以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曾晓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5):86-94
在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当把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纳入广义的粮食安全战略范畴,通过建设“海上粮仓”来拓展国民食物来源,辅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法》为主,明文规定地理标志权,辅之以海洋基本法,全方位保护海洋生物地理标志,更好地对海洋生物进行养护,推进“海上粮仓”的品牌建设。未来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因应“海上粮仓”特色,登记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起点要重点解决申报准备、登记主管部门选定、初审、审核批准等问题,使用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核心要注意地理标志的使用协议、使用限制等问题,救济制度作为品牌建设之保障则应构建综合性的责任追究体系并引入公益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