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长的中国史上,曾作过都城的城市很多:但同为都城,持续时间及重要性相差甚远。其中至关重要的,按历史顺序,是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也有加上安阳而成“七大古都”的)。而“重中之重”,毫无疑问,前期是西安,后期是北京。这就很容易理解,我们之谈论“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为何首选这两座城市。  相似文献   

2.
试论唐宋之际城市分布重心的南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分布同样是有规律可寻的。大致说来,中国城市的分布变迁有两条主线:第一,都城分布是按由西向东、从南到北的线路迁徙着,其代表城市是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第二,城市分布重心则由北向南移动,即最初的城市规模和密度主要以黄河流域为代表,后来则是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下游最突出了。这是我国城市分布结构变迁的两个  相似文献   

3.
城市民谣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口头文学形式,而都城民谣显得更为典型,是特定封建王朝时代观念和审美风尚的集中体现,是民情民意的晴雨表。本文将唐代都城民谣分为政治预言、讽咏时事、市井谐谑、世情民俗四类,对代表性的民谣进行较为细致地辨析。最后指出唐代都城民谣所具有的特性,从城市空间和"舆论波"的角度重点讨论其城市属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城市及其发展水平,主要是通过都城规划布局与都城制度反映出来的。曹魏建立五都之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邺城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甚大。北魏洛阳无论在都城规划、城市布局等方面均体现出承传、变异、创新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以"村"为代表的新型聚落形态遍布于中原大地,成为除了城镇之外在乡村中最清晰可辨的实体。村的形成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从聚落到村落的演变,这是社会常态下的自然演变路径;二是从屯田、坞壁到村落的演变,这是社会动乱状态下的非自然演变路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述两个路径既互相交叉,又各有其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宋都城临安商业十分发达,远远胜过唐代的长安、北宋的东京。其在中国、在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临安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程度,被认为是"9—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城市革命的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本文试图通过南宋临安的花卉消费和市场供应,进一步印证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名人与名城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的文化互动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文化效应.从柳青到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深受西安文化生态浸润和影响的同时,通过杰出的文化创造以及名人效应对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他们或以自我的人格魅力灌注西安城市主体精神;或以文学作品激活城市人生,形成城市发展新观念;或以深邃的文化思想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由此彰显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优势,并发挥了他们作为西安"文化名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北京、上海城市文学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被打破,更多新兴城市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安和哈尔滨的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凸显.从城市怀旧的角度探讨城市文学中这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不仅与这两个城市城市文学文本取向相符合,而且有助于开拓和丰富城市文学表现的空间,反思当前城市文学的现状,提升在文学中进行城市类型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与建都设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全有 《天府新论》2004,(2):98-100
都城设置是孙中山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华民国的首都设于何处 ,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流变过程 ,前后有上十处地方为其所注目 ,其中有的城市一提而过 ,有的则多次强调。在所有的都城候选城市中 ,武昌和南京是孙中山最为看中的所在 ,这更主要的是基于反对袁世凯定都北京的考虑。在武昌和南京之间 ,孙中山有时候倾向于前者 ,有时候则对后者予以强调。当然 ,从总体上来说 ,在孙中山眼里 :武昌和南京实属各有千秋 ,互为伯仲 ,介乎于均可之中。至于其建都主张 ,更多的是基于现实政治斗争考虑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车兵已退居次要的地位,步兵则愈益上升为主导的地位,并出现了骑兵.以步兵、骑兵为毛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战.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与日俱增.那时候,伴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增长,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其中各诸候图的都城都是最繁华的大城市.它们不仅足政治、文化中心,也屉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为了掠夺财富,列国之间常常"争城以战",于是都城就成了兼并战争争夺的重要目标.都城在军事上的作用日益增大.都城的陷落,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所以各国在营建都城时,都遵循易守难攻的原则,认真选址;同时不惜人力、物力,进行设防,以建立严密、完整的防御体系.关于这个问题,迄今未见专文,为此笔者略述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昆曲、弋阳腔、秦腔、徽剧、汉剧的形成都经历了本省各分区域剧种的分异到整合的过程,然后又经历了一个由本省向外传播的过程.京剧在北京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地方休闲文化的分异和整合的过程.京剧向外的传播走向系由北而南,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集镇乡村.京剧这种新的都城休闲文化类型在全国范围的扩散是遵循等级扩散的规律的.从京城到次级中心城市的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京剧在次级中心城市内部的传播更多采取接触扩散和迁移扩散相结合的途径.京剧的形成是对以上五种进入北京剧坛的地方剧种进行不断整合再创造的产物.某些地方剧种如昆剧的向外扩张与区域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历史人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区(点)。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桂林、西安、南京、苏州、广州、海南岛等旅游城市或旅游区已被国家确定为“七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历年来,国内外旅游者高度集中在这些城市和地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热点”。1986年,这些城市和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69%,旅游饭店客房总数占全国的73%。就这些城市或地区来说,旅游者又相对集中于几个著名的旅游点。如西安的临潼、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江苏的苏州等旅游点,每到旅游旺季国内外旅游者蜂涌而至,往往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史上,陕西西安碑林、山东曲阜孔庙碑林、台湾高雄南门碑林、四川西昌地震碑林,被称为中国四大碑林.西安碑林最为著名.唐末,朱温毁长安都城,五代梁因将城外石碑移入新城,宋元祐二年再徏至今碑林地.自宋以来,历代皆有修葺.解放后又加整新,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碑石11700多块.各代名家手笔,特别是汉魏及唐代著名  相似文献   

13.
廖爱民 《兰州学刊》2007,(7):164-166
建国初期是我国西部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关于建国初期西部中心城市发展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研究,二是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进行的西部区域性研究,三是针对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这四个单体城市的研究.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而城市规划建设、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还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这也正是今后对建国初期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深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即是以人的个性实现为中心的城市,城市的目的在于人.以明清时期北京、天津为例,在其初期,城市形态体现为政治与军事功能为主,是典型的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城市,这是城市个体之个性被压抑的第一个层次.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商贸活力打破了京、津两城的封建限制,起到了破冰的意义,因此是城市个体之个性实现的第二个层次.但商贸活动因其专注于城市个体感性层面的表达,并不能促成城市个性的全面实现.只有在与商贸活动构成张力关系的城市艺术活动中,城市个性才能真正实现,这是"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形态演化出现的第三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京、津曲艺艺术起到了引领城市向个性实现升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宋定都临安,对杭州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北方中原文化的强烈渗透.随着宋室的南迁,成千上万的北方移民纷纷来到了这个新的都城.他们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文明向南方、特别是杭州的渗透,从而使杭州的都市文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二是都城效应.即集全国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中心于一体,使杭州从北宋一个国内的中等城市迅速跃升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期的唐宋都城的变化昭示了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载体,至少应该包括三个空间概念:一是地域空间,诸如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二是社会与政治空间,诸如居民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流动、城市管理制度等;三是精神空间,诸如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心理、城市观念等。可以说,我们关注的城市空间应该具有多重性和多维性。如果把唐宋都城长安、洛阳、开封和临安等城市经济社会的变化进行梳理,它还可以分为有形变化、张力弹性变化和无形变化,具体表现在平面布局的突破、地域空间的拓展、功能区域格局的重新组合、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人口结构的调整、官府职能回应市场的探索与转变等方面。在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拓展的过程中,都城无疑具有典型意义。在城市社会结构变化与制度创新的互动中,商品经济因素展示了其无处不在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7.
张腾辉 《学术月刊》2012,(2):115-125
《周礼.冬官.考工》中所记载的"营国制度"是关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文献。长期以来,学术界将"营国制度"文献中的"面朝背市"理解为建筑方位上的"南朝北市",这就和中国古代都城"北朝南市"的实际空间格局相背离。将"营国制度"文献原文及其注释还原到其应有的历史原境以后,发现"营国制度"原文及其注释经历了一个从人(君臣)到物(建筑)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又与中国中古时期"天下一家"政治理念的生成与发展相契合。"营国制度"也由此成为"天下一家"意象空间创设的指导性文本与理想图式。基于"天下一家"理念及其空间图式,"营国制度"文献本身的意义不但获得更加深入的剖析,同时营国制度空间图式与现实都城空间形制之间的矛盾也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休闲学关于休闲需求、休闲文化、休闲资源、休闲产业和休闲政策的新视角对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基本路径重新思考,并选取成都、杭州、昆明、北京、西安五大城市进行休闲产业发展动力与现实路径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城市体闲产业发展度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19.
西安城市空间布局及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对西安的新定位,也是对西安发展的新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低碳、开放、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结构,以传承千年古都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发展空间脉络为基础,以悠久璀璨的华夏文明为灵魂,以山川秀美的大秦岭为屏障,以再现"八水绕长安"生态胜景为亮点,重塑具有东方神韵与现代化魅力交相辉映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政权,同时又消除国民党政权"税多"造成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弊端,刚刚走上执政地位的共产党人,在税收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天津、北京等大多数解放区的城市实行"民主评议"的征税方法;但上海却实行的是"自报实缴"的方法.当时的政界和学界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激烈而认真的讨论,最终制定了更符合当时实际的征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