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计准则作为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上市公司是否会借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2007年我国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为研究这个论题提供机会。本文以异常非经常性损益比重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有较强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中,ST公司具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会计准则变更之前的盈利状况和上市公司风险警示显著地影响会计准则变更年度的盈余管理方向和大小,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另外,研究发现,证券监管部门通过风险警示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变更之际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实施了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2006-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并对两者的混合样本、盈利公司样本和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进行了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方法与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只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关系不显著;(2)盈利公司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但在亏损公司中此特点不显著;(3)时盈利公司而言,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非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亏损公司而言,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盈利问题一直是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的问题。从当前来看,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会关注盈利多少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关注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还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普遍较低,许多上市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使非经常性损益对业绩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的甚至“喧宾夺主”,虚盈实亏,业绩水平受到严重的扭曲,使其持续盈利质量存在隐忧。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业绩形象都会被"非经常性损益"所影响。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应该如何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应如何判断?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出"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清晰阐述"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在财务对标过程中应关注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对标的指标选择提出建议,并给予国资委考核指标相关建议以保持各种考核口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以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为事件,选择深市2004年度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误差方法以及加入虚拟变量的日内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分析方法,并将非经常性损益区分为非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损失后分组进行分析,从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对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事件日后的非经常性损失定价误差明显降低,其信息噪音降低,而非经常性收益只有最大值组的定价误差明显降低。日间收益和隔夜收益的回归结果表明,由于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造成暂时偏离价值的价格会迅速得到修正,非经常性收益和损失的信息噪音降低。证监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信息噪音,政策实施后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型股权激励实践,研究公司是否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分类操纵。本文发现,近20%的观测(公司方案—年)在待权期内年度业绩考核时"踩线"达标行权业绩条件;而这些"踩线"达标公司的异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性更强;当审计师专业能力较弱或独立性更低时,抑或管理层现金报酬更低时,分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更可能在首个业绩考核年度中使用损益分类操纵,而在后续的业绩考核年度中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多期考核情境下对3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做出了综合考量。总体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股权激励"踩线"达标公司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营业外支出(尤其是识别难度更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分类操纵。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现无论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动机各异:亏损公司主要是为了实现扭亏和避免亏损等,高盈利公司则是为了平滑利润和避免利润下降。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将非经常性损益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独立内容纳入利润表,并进行具体、透明的表外披露;同时,也建议在监管政策实施中全面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支持、重组与ST公司的"摘帽"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1998-2001年四年内被实施ST的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地方政府和控股股东通过实施频繁的资产重组对ST公司的支持行为,旨在找到ST公司成功摘帽的决定因素,以及"摘帽"能否说明公司价值真正得到了提高.结果表明,重组次数更多、重组规模更大的公司摘帽的可能性更大,进行了资产置换的公司摘帽的机率明显增加,盈利能力更差、负债更严重的公司摘帽的机会更小.无论成功摘帽与否,ST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改进,"支持性重组"本质上只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寻找微利、亏损和扭亏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微利公司和扭亏公司主要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增利润;而亏损公司则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调减利润。其中,处置长期资产收益、补贴收入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或转回是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本文同时提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并为最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谭燕 《管理世界》2008,(11):129-142
本文从证监会2001年颁发并于2004年以及2007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披露规则管制入手,以2003~2006年间深沪两地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管制规则约束下的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行为的特征。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证监会的增加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但是,在规避和迎合管制的动机下,上市公司偏好采用流动资产项目,并利用资产减值的其他转回"合规地"进行盈余管理。此外,本文利用扩展的2001~2007年样本进一步探究了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则的变迁对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管制规则是导致资产减值类型和转回结构选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建立模型对股价异动和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发现,在被操纵期间,股票价格将会不断上升,而当真实的股票价值被揭示时,股票价格将会下降;信息操纵者股票收益将会上升,并且操纵者的收益与股价波动正相关。最后,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计量其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通径模型找出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形成路径,然后计算年报披露后不同时间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投资者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市场反应,揭示投资者市场反应机制对内部资本市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权益报酬率是决定其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最主要因素;权益报酬率与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之间呈反向关系,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主要存在于低权益报酬率企业,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主要源于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而引起的溢价,而不是由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由于投资者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反应不充分,内部资本市场缺乏投资者反应机制的治理,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为弥补资金漏洞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14.
以1998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反应特征以及投资者情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于盈余公告效应具有系统性影响,情绪乐观时的市场时于正的意外盈余具有更积极的反应,反之则是对负的意外盈余具有更消极的反应;情绪悲观时,市场对于正负意外盈余的反应是不对称的,负意外盈余对市场的冲击力度更大.研究结果为投资者情绪影响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表明市场对消息的错误反应可能是投资者情绪驱动股票误定价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说明在事件研究中应增加股票市场对消息反应的时变性考虑,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一个模型,讨论非有效的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管理层过度融资与短期实业投机行为的影响.并针对具体因素采用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非有效市场对管理层投机程度的影响及其经济意义.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在真实内在价值的实业投资和短期投机之间权衡.1)当实业投资回报比较高时,即使市场非有效程度比较高,公司管理层也不会采取投机活动;当实业竞争激烈,收益相对于投机过低时,会选择短期投机.2)当多余的融资大到某种程度时,会影响公司管理者投资行为,他们会花一部分功夫去迎合外部投资者,而且在迎合上所下的功夫随着多余的融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17.
王志海 《决策探索》2009,(22):88-88
广告帮助商家宣传产品和服务,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工商机关必须推动广告监管方式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广告的功能与作用,营造公平的广告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上市公司业绩说明会中投资者与管理层问答互动中管理层答非所问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本文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业绩说明会中管理层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答非所问的程度进行度量,进而实证分析了管理层的答非所问与市场反应和公司未来业绩表现之间的可能关联.结果发现:在控制其它因素之后,管理层的答非所问与市场反应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公司管理层的答非所问程度越高,随后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则就会越差,并且对于那些低分析师关注的公司尤为明显;而在公司未来业绩表现方面,管理层答非所问的程度越高,则公司未来的业绩表现则会越差.  相似文献   

19.
李珂 《决策探索》2009,(18):26-27
创业板——二板市场,是为中小型新兴科技企业融资的市场,其目的是培育具有成长潜力但目前盈利状况并不符合主板市场要求的企业,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使其快速成长。同时,也为PE、VC等创投资金提供投资场所以及退出渠道。其上市公司涉及医疗器械、电子通讯、互联网、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高科技企业,代表了当今世界新技术和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6-2009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明显的市场反应,但从不同侧面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披露内容看,内部控制有效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而内部控制缺陷则引起股票价格下跌;从披露类型看,强制性披露较自愿性披露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从披露详略看,详细披露会引起股票价格上涨,而简单披露则不一定。此外,与单独的强制性披露或自愿性披露的市场反应相比,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交互影响的市场反应更加显著。据此本文认为,在进一步加强强制性披露的日常监管的同时完善自愿性披露的激励政策,是当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和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