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东突厥阴山大败于唐朝。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东突厥终为回纥所灭。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九姓靖部,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回纥汗国。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回纥同唐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骨力斐罗先后被唐玄宗加封为奉义王、怀...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可考文献资料中,笔者没有看到任何直接反映渤海与后东突厥汗国之间交涉的具体、完整的记述,突厥从未正面出现在渤海对外交涉的舞台上.但实际上,直到745年后东突厥汗国被回纥灭亡,渤海早期的对外交涉,特别是对唐朝及周边部族关系上的任何重大事件,都与后东突厥汗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突厥人的丧葬习俗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厥自公元552年攻破柔然,阿史那土门正式称汗建国,一直到公元745年白眉可汗被国纥军队击杀而败亡.在前后历时将近二百年的岁月里,整个蒙古高原基本处于突厥人的控制之下,它本身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自然也就会给其控制下的各个民族以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代之而起称雄漠北的回纥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沿用着突厥的语言、文字;后来攻灭回鹘汗国的黠戛斯人曾作为突厥的下属部落之一,也是操铁勒方言,属于突厥语族.另外,其它民族的文化、习俗也同样影响了突厥文化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使之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再从文化圈上看,突厥与回纥、黠戛斯都大致活动于同一范围之内,因而从六世纪中叶突厥兴起  相似文献   

5.
“回鹘”是Uyγur一词的汉文译名之一。公元840年以前,回鹘人的中心地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之间。公元744年回鹘取代东突厥而称雄漠北,建立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汗国。公元840年左右,回鹘汗国因天灾、内乱,加之黠戛斯人的攻击而灭亡,部众分三支向西迁徒。其中一支西迁到早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就住有回鹘移民的甘、凉之间。后来曾分布在秦、凉、甘、肃、瓜、沙诸州以及贺兰山和合罗川等现在甘肃省境内的广大地区,并逐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史家称之为河西回鹘。河西回鹘曾在我国西北地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是西北民族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对全面揭示河西回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历史状况及其与邻居各族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早期历史在公元200年之前,图瓦为游牧民族匈奴所统治,后来匈奴被另一个北方民族鲜卑击败,而鲜卑又为柔然所取代。从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中叶,图瓦成为突厥汗国的一部分,鄂尔浑—叶尼塞碑文就是这一时期的。在比尔格·凯格汗死后,图瓦处于回鹘人的统治之下,回鹘人在图瓦境内建立了设防的居民点以利于降服土著居民。当时回鹘人把摩尼教奉为国教,但并未能使其治下的图瓦臣民受到影响。公元840年,来自叶尼塞河上游的黠戛斯人推翻了回鹘的统治,这些人逃到甘肃(黄头回鹘)和中国的突厥斯坦(吐鲁番)。在图瓦南部帖列浩  相似文献   

7.
公元552年突厥汗国建立以后,就在蒙古草原上逐渐形成了以阿史那氏族为核心的突厥族。受突厥汗国统治的回纥部落与突厥政权为敌近二百年,回纥不是突厥族的成员。公元744年回纥在唐朝支持下灭亡了突厥汗国之后,回纥汗国境内的诸部落逐渐团聚形成了回纥族,此后突厥族就逐渐消散了。回纥与突厥是不同的两个古代民族。当代世界约三十个突厥语族民族与古代的突厥在文化、体质特征上已有本质的区别,它们不是一个民族。土耳其在历史上与维吾尔族没有联系,它们从来不是同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8.
(一)回鹘与吐蕃在公元789—792年间对别失八里(北庭)的争夺,是人所悉知的历史事实。这场争夺的结果如何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民族以往的情形。公元740年,回纥攻杀了东突厥的第二可汗,从而称雄于大漠之北。安禄山作乱反唐之际,回纥的强大援军对唐朝平定这场叛乱起了重要作用。自此以后,回纥国势盛极一时,其领土逐渐扩张到天山以东地区。至于吐蕃,它在唐朝全力对付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乘机夺占了河西走廊上的东西诸州。  相似文献   

9.
突厥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兴起于今新疆东北部,势力扩大到漠北、漠南及中亚一带,衰于八世纪中叶。本文综述阿尔泰以东的突厥即传统上所说的东突厥的范围近百余年的研究。包括族源、族属、社会性质、社会经济、语言、文字、习俗、宗教、碑文、官号、与周边各族各国间的关系和其他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百年来对突厥巨大成就,使国际学术同行了解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促进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该文可能对方家一些著述有遗漏,或者评述失当之处,请予指教。  相似文献   

10.
近世学者叙回纥的历史多始自骨力裴罗,《九姓回鹘爱登里啰旧没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中叙其先祖亦仅追溯至骨力裴罗之父护输。其实,远在此前回纥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早已活跃于大漠南北,并同突厥、唐朝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应当视为回纥汗国正式缔建的史前期。其间贯穿了同突厥的激烈斗争以及同唐朝的相互依存。实质上考察,回纥初兴史就是回纥同唐朝并肩抗击突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一百年前在蒙古高原上鄂尔浑河流域发现的几块古突厥文(亦即所谓的“如尼文”)墓碑记载了有关后突厥汗国(七世纪八十年代至八世纪上半叶)东征西讨的显赫武功,内容涉及到后突厥汗国的历史、军事、外交、文化、地理和民族构成等各个方面。许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些碑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迄今在某些重要的问题上仍未取得一致意  相似文献   

12.
(一)鄂尔浑河流域时期回纥游牧封建汗国的建立及其组成 七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末,东、西突厥的政权虽表面上覆亡,但首领分散,势力仍在,特别是东突厥覆亡(630年)后六十年,其后人默啜可汗(695—716年在位)又恢复政权,建牙于鄂尔浑河流域,称为后突厥。回纥人民于是再次遭到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716年(唐开元四年),回纥首领伏帝匐(吐迷度的第四代孙,715—719年在位)得到唐朝的帮助,奋起杀掉后突厥的默啜可汗,这是回纥人民首次反抗后突厥统治者的胜利。然而默啜可汗虽被推翻,但其侄默棘连可汗(又名苾伽可汗,716—734年)继位后,又立即兴复仇之师。于是回纥的一部分人民向南投奔于唐,唐朝把他们安置在靠近山西边境的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北,这是回纥人民第二次受后突厥统治者的压迫,并且迁  相似文献   

13.
前言铁勒诸部落在唐代断续地从属北亚的东突厥、回纥两可汗国。其中的联合体之一,汉文史料作“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作为实体,它相当于突厥诸碑文等记载的toquzoYuz。这在我国已成定论。但是,正如先学曾指出的,此“九姓”一词,仅仅是“九姓”而已;而“铁勒”一词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天宝年间与形成统治部落的“回纥”一词同时出现。在“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这样多种记载的背景中,仅仅以实体和相当于toquz  相似文献   

14.
回鹘南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840年,建立在漠北百有余年的回鹘政权,被黠戛斯十万大军击破,回鹘部众怆惶逃奔。按其逃徙的方向,根据《旧唐书·回纥传》的记载,主要可分为向西、向南两支:“有回鹘相馺职者,拥外甥庞特勤及男鹿并遏粉等五人,一十五部西奔葛逻禄……。又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乌介为可汗,南来附汉”。关于西迁的一支,由于不久后即在西域等广大地区建立起政权,所以历来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由乌介率领南迁的一支,既没能重返漠北建  相似文献   

15.
杨浣 《民族研究》2005,(6):79-84
《辽史》中关于党项人的称谓并不完全统一,在涉及到部族时也使用唐古一词。唐古是Tangut的对音,这个族称可能是契丹借自突厥或回鹘,通常用来指那些被纳入辽朝国家体制的党项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来源于帝国早期对党项部落的扩张和掠夺战争。在行政和军事意义上,唐古诸部已经属于辽代国族(契丹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试论薛延陀汗国骤兴骤亡的原因杨茂盛,杨春南薛延陀原是驻牧于阴山以北的部族,属于突厥系统,是隋末唐初分散于漠北的铁勒诸部之一:“自突厥强胜,铁勒诸部分散,众渐寡弱。至武德初,有薛延陀、契丹、回纥、都播、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吉、同罗、浑部、思结、斛...  相似文献   

17.
6世纪中叶,突厥人从阿尔泰山地区迁徙到中亚平原,建立了从中国西北部到咸海东部地域广袤的第一突厥汗国。他们的宗教保留了对天、地、祖先崇拜的痕迹。突厥汗国与中亚平原许多王国的命运一样,很快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分。布民可汗被认为是突厥汗国的奠基人,也是东突厥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兄弟室点密(Istami)统治着西突厥。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07,(8):63-63
<正>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人。5世纪时,他们被称为铁勒,唐初被称为"回纥",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宗教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裕固族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县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有一万零五百多人(据一九八二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其中四千六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二千八百多人使用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其余的人使用汉语.裕固族,在汉文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黄头回纥”、“萨里畏吾”,“撒里畏兀儿…….这些称谓都和古代的回纥、回鹘、突厥民族有关系.裕固族的族源,可以退溯到古代的回鹘.但是,古代回鹘并非裕固族的唯一族源,古代蒙古人也是裕固族的族源之一,裕固族操东西部两种裕固语便是明证.可以这样说,古代回鹘人与古代蒙古人中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裕固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萨满族、摩尼教、佛教和喇嘛教.今天,在裕固族现实生活中呈现的宗教文化仍然是多种多样,交错相织.本文旨在较为详细地综述裕固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以及呈现的宗族文化.全文分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历史上曾活动于蒙古草原的突厥汗国(公元522—744年)和回鹘汗国(公元744—840年)以及高昌回鹘王国(840年以后)使用的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此外,这种文字也曾为古代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使用过。 古代突厥文还有其它的名称。从外形上来看,它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文相似,所以有人称它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从这种文字的发现地来看,因其主要碑文发现于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鄂尔浑文、叶尼塞文、鄂尔浑—叶尼塞文、西伯利亚文;从这种文字的使用时间上看,它用于伊斯兰教传入以前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