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在写到诗人欲以卜筮来决断去留之矛盾时,明写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但之后却只云"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这里为何仅言灵氛而不及巫咸?进一步说,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通过对楚国占卜习俗的考察,并结合<包山楚简><望山楚简>等出土材料与<九歌><惜诵>等文献,可知灵氛的占卜为两次,而巫咸夕降则为占卜后的祭祷,故而在选择占卜结果时便只举灵氛.由此亦可就原诗之内容作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支宇先生的专著《文学批评的批评———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2004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中国文艺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本书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转型,对廓清文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建构中国文艺学的范式和体系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通读全书,大致有如下鲜明的特点:选题独辟蹊径,论证严密;文风朴实、不故作惊人语;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名家之谈;论著将研究对象放在西方文论的历史长河中,对其地位和影响做了符合逻辑的疏理和评介。该书写作的时间正值世纪之交,“西风东渐”的风头正劲,后现代… 相似文献
4.
林岩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4):66-67
本文探讨了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叙事艺术 ,认为 ,在《看不见的人》中 ,艾里森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模式讲述他的故事 ,并用“预叙”的方式将结尾寓于序曲之中 ,采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严厚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62-64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20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发展的批评浪潮。它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生态批评基于生态思想的基本原则,即整体的、和谐的、多样化的、相互依存的原则,重新评价和判断文学作品,看它们是否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地自然存在;是否有助于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是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均衡。笔者通过对《鼠与人》及《愤怒的葡萄》进行文本分析重新审视斯坦贝克,试图阐明:斯坦贝克是一个具有生态整体意识的作家,他主张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初版于1957年,1958年和1961年经受了两次大规模的评介.第一次以专业批评家为主体,第二次则出现了大量群众评论.两次批评活动都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为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思想性、现实性、真实性与群众教育功能.这些评介并非纯粹的文学批评,在理论探索上鲜有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分析福克纳的作品《八月之光》。这部双线小说通过乔·克里斯默斯的故事,解构了种族主义观念;以莉娜等人的故事,解构了清教主义的道德观念。由于美国的种族主义受到清教神学的支持,所以批判的目标最终指向了加尔文清教主义传统。虽然长期的清教浸染导致作家质疑找到南方出路的可能,但他还是对人类的未来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8.
通过阅读F·R·利维斯小说批评的代表作《伟大的传统》,我们可以透过朴实自然的语言论述发现利维斯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即文学的细读分析与批评,并体会到文学批评必须立足于文学文本,切实进入到文学文本中,从文本中自然而然地找到理论作为支撑,做到文本阅读和理论阐释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简论李佩甫创作思想的嬗变——以《金屋》和《城的灯》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金屋》和《城的灯》为例,着重从城乡两元对立中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对罪恶之源的思考与追索、对人类精神救赎之路的探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河南作家李佩甫近几年创作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并指出这一演变对作家自身和推进中原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天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5):123-126,137
《夜色温柔》是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历时九年精心打磨的力作,被评论家认为是美国近五十年写出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深刻描述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不可逆的、长久的精神伤害,带有浓郁的伦理色彩.战后的西方社会与传统的道德文明断裂,又在倡导物质文明的同时堕入泯灭人性的极端,造成人的精神贫乏和人性的异化.断根的一代在文化、道德、精神上无所依靠,转而形成了新的伦理道德观,使社会的代际伦理、消费伦理、两性伦理等方方面面均陷入伦理失衡的危机.探寻小说中矛盾的伦理道德关系对于认识当时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为我们的时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被埋葬的孩子>是美国当代戏剧家山姆·谢泼德的代表作之一,该剧看似向美国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实则形似神不似--写实的外框下包含着诸多非理性、反逻辑的元素.同谢泼德早期的另类剧作一样,<被埋葬的孩子>很难归类于某一传统剧作风格流派,他笔下的现实主义更具有超现代主义意蕴.从超级现实主义角度解读该剧的题材和创作技法,旨在尝试以新的批评语汇认知该作品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梅森的两部改革题材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与此前的改革题材长篇小说不同,“块茎状”、多元中心主义“复式”文本结构模式,带来的是主要人物由一元化趋于多元化,显示的是改革阻逆力量虽一度存在甚或曾经较为强大,却无法阻碍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与企业的正向发展;改革历程虽愈显艰难曲折与复杂,却也从侧面衬托出发展的可贵与不可阻抑,愈加显现维护改革以及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主要人物的正向领导力、执行力。小说关于“反面人物”与“类反面人物”的叙述机制,是这两部小说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与维度。运用福斯特的“扁平人物”观与“圆形人物”观,可以解析两部长篇小说当中的人物尤其是次要人物、小人物的人物叙述机制。这些都为该类题材的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给予当代文学创作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徐琴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3):46-49
《尘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来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优秀之作,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族土司的“傻子”儿子的传奇经历,通过“傻子”的眼光来观察和认识这个土司世界的奇异和奥秘,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了土司制度下人性的丑恶、宗教的虚伪以及命运所赋予人们的种种痛苦与不幸,刻画了那个靠近东方的藏族部落的末代土司及其家族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土司制度下的权力以及在这种权力制约下人性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概然律指人物与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与发生率。《平凡的世界》存在理想化的人物与现实主义追求之间的矛盾,小说中部分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部小说的现实性。文学作品的现实性不能只考虑可然律与必然律,还需考虑概然律。概然律是衡量文学作品现实性的重要标准之一。概然律与文学作品的现实性有着密切的成正比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作品中人与事的概然律高,作品的现实性就强,反之就弱。《活着》《阿Q正传》《静静的顿河》《第六病室》都是严格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描写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活着》中的人与事的概然律不高,因此其现实性与其他三部作品相比也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受众往往受到现场语境的影响甚至制约,反之又对语境建设起到作用。这二者又共同影响文学创作。小说《青春之歌》从写作到出版,出版后又接受语境的规约进行了诸多修改,修改在突出语境要求的同时付出了损害文学价值的代价。繁荣文学的关键是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创造适合文学发展的语境。 相似文献
1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在《出版广角》杂志社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评选中,它也成为3部有幸进榜的“新时期”小说之一。《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作家在创作中注重凸显身处底层的平凡人物与苦难的顽强抗争,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奋起的不屈精神与挑战意识。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平凡的世界》所展示出的“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张婧磊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0):112-115
鲍光满的长篇小说《姥爷的抗战》,承继了传统英雄主义小说的主题,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姥爷如何从一介不问世事的文弱书生成长为天津抗日英雄"老枪"的传奇故事,形成了时空交织调查模式下个人言说的独特叙事模式。小说文本设定了"我"姥爷知识分子、慈父、多情者等多重角色,在彰显人物个性的同时,也对丰富的人性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是作家在新时期对历史、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与重构。 相似文献
19.
《古炉》是贾平凹2011年最新出版的一部巨著,共64万字。作者以一种舒缓的笔法描述了文革初期的人与事,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射到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下层人物的伟大与崇高,表现了普通百姓的爱心与宽容,歌颂了动荡环境中山野村民身上所具有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20.
电影植入式广告是指将商品或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品牌工具等融入电影内容中,成为电影媒体中的一部分,让观众加深对商品的品牌印象,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间接说服消费者购买的一种广告策略.从最早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广告手段也日见翻新,在植入意识和表现手法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