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胜利  伍明 《社科纵横》2012,(3):30-32,41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运用文学语言对社会世界中主体间的社会互动进行了拟剧分析,指出这些互动都包含对印象管理技术的运用,离开了互动各方的印象管理,互动便无法顺利开展。戈夫曼认为这种技术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共同商榷而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般性、一致性、普遍性与变迁性等特征。具体包括戏剧实现技术、理想化技术、控制表达技术、神秘化技术、区域行为表现技术、防卫性技术及保护性技术。  相似文献   

2.
王晴锋 《创新》2019,13(1):34-41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是其主要分析内容。戈夫曼将个体分为两个基本的部分,即表演者和角色。展演性自我是通过互动实现的合作性产物,它是权宜性的,并非稳定的和一成不变的。戈夫曼反对传统的自我观和身份类别,自我、身份与社会秩序都具有偶然性特征。戈夫曼自我观的两重性包含着两层涵义,即生物性与社会性、情境性与能动性,其中情境化自我与作为能动者的自我不是截然分离的。从整体而言,戈夫曼没有摒弃自我的心理—生物学解释,但他更强调自我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这种双重自我观可以调和在阐释自我时场景与能动性、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1):109-111
本文以功能论为基础,从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戈夫曼的角色扮演、"前台"与"后台"等理论分析"戏精"在社会效用中是如何获得其意义的。此外,从消费主义的角度出发提出"戏精"群体中所存在的问题,试图引起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主体问题是舆论监督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就公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新闻媒介是不是权利自授以及"二元结构"问题,与周甲禄先生《论舆论监督的主体》一文进行商榷,并澄清某些分歧,以期深化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5.
主体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思想就有了主体思维的萌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高扬"人性"的旗帜塑造了人性解放的主体性人格,以新的方式提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怀疑"入手,用"我思"确定了"我在"的主体性地位,宣告了近代主体性原则的正式到来.与主体问题一同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主体不断膨胀与客体不断边缘化.主体性的过度泛滥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声势浩大的主体性反思与批判活动随之开始.20世纪西方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主体性问题,但最终他们发现自己走了一条过犹不及的道路.与后现代主义全盘否定态度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是一条调和路线,但其调和的结果也难遂人愿.如何面对主体问题,是坚持、还是消解、抑或是调和,痛苦的抉择摆在面前.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境之处,勒维纳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围绕"他者"问题提出了全新的主体现,将为"他者"的责任赋予主体,重新构建了主体性,即一种具有强烈伦理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干部理论思维为当务之急所谓思维方式,乃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时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的总和或结构,是内化于人们头脑中的理性认识形式。在一个国家,民族和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思维方式处于最高的层次和水平,它影响、贯穿、渗透和制约着主体的整个文化心理活动过程,成为主体进行认知和社会评价的先验框架。从哲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现在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谈谈我对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供同仁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曾以"觉解"范畴浓缩了儒、释、道的传统,并且将其凝练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思维方式。作为现代民族主体性的中国表达式,当代哲学语境中的"觉解"不仅来自于它的历史,而且来自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现代反思。它拒绝了用外在的、永恒的本质限定民族主体的形而上学方法,在认定民族本质的多重性和多样性前提下,力求从民族生存方式的历史变化中去把握民族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本性,以此来体现学术方式和生命智慧相融合的思想欲求。在这种欲求中,它的目力所及是民族主体的生长空间,它的内容是民族主体在当代社会中所获得的主体性。在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中,"民族"被视为在自我追求中不断否定自身、超越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存在,而"民族主体性"则被理解为如何在民族特质的时代标定中会通他族智慧、书写族群身份、构筑和彰显人类精神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理论被一定程度滥用,但运用于审美领域特别是审美传播领域却非常恰当。经典诵读活动是一种传统而特殊的审美传播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误区,诵读者特别容易因"经典"之名带来审美疏离感而使诵读流于形式。基于主体间性本体论的立场认识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审美疏离,更好地实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主旨,有效推进中华文明建设。基于主体间性立场的经典诵读可以体现诵读中多元主体的共在,即文本主体、诵读主体和受众主体通过诵读活动实现主体间的彼此关照,从而完成对社会文明的承续和促进。而主体共在的实现依托于参与者对经典文本建立同情,即"我"以积极靠近的姿态对他者之我建立同情,完成我者与他者的自然融合,排除经典诵读活动流于形式的弊端,从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萍 《创新》2021,15(6):98-107
文章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场域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中梳理壮族嘹歌文化的重构规律,认为嘹歌文化重构呈现出"传承—创新—再融入"的模式特点,其中,以传承干预为起点,形成了多元共生的传承干预群体和相持互制的传承干预格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了传承群体从"单一我者"到"我他融合"、文化形态从"生活方式"到"区域品牌"、社区功能从"乡村秩序"到"城市纽带"的发展与转变;以乡土融合为导向,既注重文化持有者主体意识的树立和强化,也回应了文化承载地的社会关切和发展诉求."固本""汇源""跨界"是嘹歌文化重构模式中的鲜明特质,对当下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3.
30多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含"功能思维→政府主导→理论引领→混合结构→人民主体"五个结构要素和相应的五个演进梯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执政为民)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实践创新),决定了其基本趋向应是在"深层结构→核心体制→运行方式"三个层级上进行改革并力争实现重大突破,体现为"调整结构→改革体制→转变方式→建构秩序"。  相似文献   

14.
郑中玉 《学术交流》2003,1(11):118-122
对于人类交流而言,对时间、空间及身体在场的超越构成了其媒介发展的历史。从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定位到时间和空间的“分延”,身体与时空的关系被不断重组。戈夫曼分析了日常互动情境中的身体与时空区域的划分。但由于电脑网络的独特时空重构,作为一种网络互动方式的网络聊天,却具有更复杂和不确定的前台与后台区域界定。由此,网络聊天从行动类型上更接近于一种后台语言行为,并且具有鲜明的语言游戏风格。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们有幸见到了一部《寿将军家传》,该书是研究一九○○年沙俄入侵我黑龙江及当地爱国军民奋起抗击的第一手新史料。《家传》一书是铅印本,一册,撰者不详,可能为寿山家属或其家属聘请他人所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世界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中,基于身体组织、边界接触的空间感知从根本上引导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蕴含在前概念框架中的核心观念.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一个从物理空间向其他认知域的隐喻映射的过程.语言系统中的空间关系是时间关系的隐喻来源,由此形成了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的对称性.但由于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中心不同,话语主体建构语义内容的方式不同,从而使概念意义与语言结构间也呈现出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7.
张微  郑超峰 《探求》2018,(6):54-57,64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问责制度是该法中的重要内容。但现有规定还比较粗糙而不具有可操作性,包括与党内问责的关系还比较模糊、问责的主体和对象范围不清以及问责的程序和方式规定缺失等问题,亟需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予以规范。建议未来立法首先明确监察问责中的"责任"属性以及与党内问责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明确监察问责的主体和对象、问责事项、问责的程序和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市场流通依赖于商流和物流这两大体系,近代中国市场物流体系仍以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美国经济史学家费维恺曾经指出:"束缚中国本国商业发展的市场结构主要不是沉重的官方勒索,而是近代以前的交通运输的各种限制."所幸的是,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在近代经历了较大的变革,至抗战前已形成以水运(轮船为主)、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空运等四大体系为主的近代方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南船北马"方式.近代中国铁路、公路(汽车)两大陆运方式中,铁路出现较早,运输费用较低,对国内市场影响较大.笔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铁路运输对于中国北方市场的影响比对南方市场更大.  相似文献   

19.
审美文化的结构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是当代美学和艺术思潮发展中的新现象。审美文化结构作为审美文化主体生命活动型态的展开方式与表现方式有不同层次,从历时性视角看,审美文化的结构表现为由浅入深、由显型到隐型特征,分别以审美文化产品、审美文化现象、审美文化心理、审美文化符号等层次排列。作者对审美文化结构系统的内部要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文明冲突不是平等的双方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的简单差异与冲突,而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及文化叙述方式的冲突。话语权力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文明冲突的格局与表现形式。同时,文化叙述机制的背后也潜藏着文化冲突的因子,它导引着文化主体在冲突中的自我定位与他者待遇。本论文在批判性吸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中日两国话语权力的关系演变之考察,透视历史上中日文化冲突格局,进而以日本"国语"的文化叙述为例,揭示中日文化冲突在当代日本文化叙述中的形成方式与运行机制,探讨中日文化冲突的本质特征,以期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