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来年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失衡关系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从马克思生态哲学视角加以解读,广西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表现为异化自然对人(社会)生存和发展之否定、自然资本化打破自然内部持续发展张力、民族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机制失衡和人改造自然不善引发多主体之间矛盾等,并基于此深刻剖析其失衡根源。  相似文献   

2.
民族社会工作是以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的社会服务制度.民族社会工作有两个主要特点,去政治化与本族化.民族社会工作的"去政治化"是指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的视角下,旨在缓解可能威胁或已经构成威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族群发展的社会问题,核心是消除社会问题中隐藏的那些不稳定的政治敏感因素,将其降维到一般的日常生活问题的逻辑之中.另一方面,民族社会工作的"本族化"是对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基础上的对象化,是以本族群社会的生产与生活、历史与文化为基础,建构一种旨在帮助少数民族群体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民族社会工作的去政治化与本族化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张力,后者有向政治化转移的社会风险,政治化也可以被合理地转移到本族化的范畴之中.民族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将社会问题的政治化社会风险降低,加快本族化的发展,最终使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一种文化体系,而民族则是社会共同体.民族是宗教的社会载体,而宗教是民族的精神导向.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宗教与民族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应性(parallelism)与伴随性(Concomitance)的历史关联状态.从对应性角度看,几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均含有宗教要素,至少有一种宗教形态与民族相对应,这在民族文化定型初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伴随性角度看,每个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上,都与宗教具有相伴随发展的特征.分析宗教与民族对应存在的价值与关联发展的意义,是正确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的关键,是增进民族文化共识、发展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闪兰靖 《社科纵横》2007,24(4):132-133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兰古区窑街街道办事处这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来对城乡二元结构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龙 《社科纵横》2014,(9):157-159
民族关系是民族院校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研究,分析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经验和不足,找出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变量因素,探求构建和谐校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民族社会工作在协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与适切性,民族社会工作的开放性和建构性决定了民族社会工作协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耦合机制构建必然也是开放的.建基于目标一致和利益耦合基础上的耦合机制,必然要求民族问题治理的重点从稳定向权利转向,民族发展治理的方向从经济收入向能力建设转变,民族文化治理的重心从敏感向整合转移,民族关系治理的机制从管理向服务转型.  相似文献   

7.
赵永忠 《社科纵横》2010,25(3):38-42
城市散杂居民族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新的焦点。目前,我国城市散杂居民族关系呈现出联动性加强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大部少数民族散杂居于城市的时间短,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与家庭成员暂时分隔,民族地区通信、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善,民族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这种联动性主要有农村与城市的联动,内地与边疆的流动,不同城市之间的联动,国内与国外联动等四方面。这种联动性还对城市散杂居民族关系造成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城市散杂居和谐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区的社会问题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的同时,对社会工作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专业领域,面临如何开展或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必然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价值取向的学科,从专业的立场考虑社会工作如何达到其自助社会体系事关重要.那么如何界定民族社会工作案主、工作者、研究者的关系?本文立足民族社会工作概念建构,阐释民族社会工作进程中案主、工作者及研究者等"当事者"协同实践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梅 《社科纵横》2011,(9):161-163
民族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机制建构的主要内容以及和谐机制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姝 《社科纵横》2012,(10):31-3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西北民族地区流动人口激增,面临一系列独特而复杂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再加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渗透,恐怖暴力事件频发,西北的社会稳定成为影响全国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新的应对之策,重视社会服务,增强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加固社会"稳压器",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创新社区人口管理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打、防、控为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机制;建构以基层社会组织为基础的综合治安管理体系。西北民族地区基层治安管理应在法制化的基础上,强调全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1.
贾毅  贡保草  马文君 《社科纵横》2009,24(12):60-63
文章从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这一前提出发,对农村社会救助相关问题的概念进行概括,即对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进行探讨。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层次出发,讨论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现状,并进行实地调查。对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初步理顺该地区农村社会救助现状、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健全临夏回族自治州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朱晓玲 《社科纵横》2007,22(6):121-122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对外贸易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途径,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长足发展,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对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变迁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哈经芳 《社科纵横》2008,23(2):16-17
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不可能有和谐.甘肃民族地区也不例外.本文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甘肃民族地区与甘肃其它地区相比,在实现社会公平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甄喜善 《社科纵横》2007,22(11):27-29
本文对甘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在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现实意义,分析了甘肃民族地区人际关系的基本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民族地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对策措施,主要表现在:树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观、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加速和谐社会主体的培育、实现社会公平等。  相似文献   

1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商业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文浩 《社科纵横》2009,24(10):45-48
本文认为,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分配。具体说就是在社会利益的分配上应建立起一种关系,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稳定、持久的相互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贸业不仅在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协调地区关系和民族利益方面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西部边疆民族宗教问题对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考察分析,系统地概括了民族宗教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点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为新世纪边疆民族关系发展趋向提供了一种参照和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的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本文结合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从迪庆藏区多民族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历史背景及现状入手,对当今多元信仰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做了初步的分析。期冀迪庆藏区多元宗教信仰和谐的案例能为当今世界那些因种族和宗教问题频频发生流血冲突事件的地区带来些许启迪。  相似文献   

18.
吴建业 《社科纵横》2012,(5):119-120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对于维系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看到,个体政治认同的实现还受到其他认同的影响,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有紧密关联,必须深入探讨政治认同与诸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向平 《创新》2012,6(2):5-15,2,126
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和谐"现象及其概念理解,信仰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乃是其中的关键。中国信仰及其社会实践方式,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秩序的和谐建构紧密相关。实际上,"和谐"既可以指一种价值目标,也可以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是一种信仰方式;而基于某种信仰关系、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权力秩序等层面的和谐建构,则是社会、文化和谐的基本要素。因此,从信仰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文化和谐秩序中诸种信仰关系在和谐秩序构成中的具体地位及其作用,有利于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信仰双重变迁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郭宇 《探求》2011,(6):94-100
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需要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群体的人力资本价值转化问题,处理好稳定与变革、公平竞争与特殊照顾、宗教与政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干部数量与质量、区分与统筹等基本社会关系和主要矛盾,以发挥这一群体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