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本文基于湖北黄冈C村的清明扫墓习俗,进行了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清明扫墓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分析了相关的民俗事象的变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其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与事象,关键在于对传统民俗的恢复和保持,培养相关的民俗传承载体。  相似文献   

2.
王宁 《唐都学刊》2005,21(3):134-138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众多民俗事象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宜川民俗事象为例,其起源、发展、演变受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区域气候、区域水文、区域地貌、区域土壤、区域植被、区域动物等要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3.
陈创生 《探求》2002,(5):70-73
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民俗象征符号的世界。民俗符号系统是由俗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民俗事象本身固有的结构所构成,由表现体、对象、背景性概念三个要素的关系之间作用而形成规律。民俗符号可分为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和非语言系统的民俗符号,它们都各自蕴含着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地民俗文化又蕴含着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博物馆类型与功能的进一步细分,不少民俗博物馆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俗博物馆的出现既是对历史文物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又是将传统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重要媒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场所,其文创产品在确保民俗文化展示的同时也向大众传达了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功能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5.
北京都市民俗文化的复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果说“北京人”用火、保存火种及相关的的居住习俗,山顶洞人在尸骨周围撒上赤铁矿红色粉米的丧葬习俗,用鱼骨、牙齿、蚌壳等等作饰物的求育习俗,还仅仅是相对独立的原始民俗事象的话,那么从传说中黄帝、颛顼建幽都城开始,直到隋唐时期的幽州,作为我国北方的一大军事重镇,北京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民俗文化。进入公元十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都北京,于此,北京地区就开始构筑自己全新的历史文化,先后有辽、金、元、明、清五个封建王朝在此设都,辛亥革命后为北洋军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又为我国的首都。北京也就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与此相联系,具有鲜明特色的北京都市民俗文化也告形成。大体上,北京民俗文化经历了上述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尤以其都市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具体说来,北京都市民俗文化是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互化与整合的结果,表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性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6.
试论《红楼梦》中节日民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红楼梦》中节日民俗的价值,认为节日民俗为《红楼梦》刻画人物、渲染情节,铺陈情节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丰富民俗事象、研究满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晓坤 《浙江学刊》2006,(3):121-125
宋元小说话本展现了一幅幅立体生动的民俗生活画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行于当时民众中的诸多民俗事象,本文重点探讨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民俗信仰。宋元小说话本中所体现的民俗信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灵魂信仰;善恶有报和因果报应观念;万物有灵观念等。这些观念或者是普通甚至庸俗的,但真实自然地展现了当时民众的精神面貌,有助于我们全面立体地了解当时的民众与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数字化与民俗研究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以数字信息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民俗文化环境,把传统的民俗资料和人文研究转化成数字程序、数字典藏和数字研究,有效地解决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和分类的难题.本文旨在总结数字民俗学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数字化在民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10.
秦晖 《浙江学刊》2002,(1):33-45
“下苦人”的悲歌———从摄影集《麦客》谈起这些年来各种渲染“民俗文化”的产品可谓铺天盖地了。为了经济 (旅游业 )利益、政治动机 (反对“全盘西化”)以及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需求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口号。从纯粹商业化的各种“民俗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和“民俗文化节” ,到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曲阜祭孔大典和黄陵祭祖仪式 ,从文人雅客的民俗采风 ,到文化人类学家的民俗研究 ,各种现存的、已死亡的乃至纯粹是今人“创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出来的“民俗”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当友人推荐一本“民俗摄影…  相似文献   

11.
郭明志 《学术交流》2003,(10):159-161
中秋民俗中积淀了久远的诗意。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祀祭月,月亮与嫦娥民间传说的丰富和定型,为中秋赏月注入灵动的活力。历代文人的咏唱,丰富了中秋赏月的内涵,中秋节民俗的种种具体事象,体现了和合圆满的追求和企盼。  相似文献   

12.
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本文以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为研究重心,梳理和分析了各民俗文化圈间排斥、互渗、共享、共融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在社会主义时期编纂的第一部新县志《建德县志》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建德县志》从1981年开始纂修,到1985年终稿付梓,它的编纂成书,代表了六五期间浙江的修志成果之一。《建德县志》首列大事记、概述;中设建置、地理、经济、政治、文化、人物、社会等专志共七编;后置附录。全志凡七十五万字,记载了建德自建县以来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既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又着重记述了现代历史,尤其是当前的状况,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新县志。《建德县志》的“大事记”,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法,纵贯古今,上自三国孙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建县,下迄1983年,记述了建德县历史发展中的大事。并从便于读者查考的角度出发之对原寿昌县(公元225—1958年)行政区域的大事,凡寿昌建县到撤销这一段均单独记载,放在建德县,后。这种记述方法,对由两个以上县合并而成今天行政区域的县,在志书编纂方法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建德县志》的“概述”编,没有采用通常那种概述全貌,勾勒轮廓的记述方法,而是从水县地方特  相似文献   

14.
徐海翔 《社科纵横》2006,21(1):122-123
从女性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在民俗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论述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具有意识载体的功能,反映着这一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民俗习惯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民俗审美,固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决定了民众的审美范式和审美实践.萧红凭借对民俗文化特有的敏感和艺术直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详尽地刻画了东北的地方民俗风情,给予了这块有着历史深缘的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文化的剖析,使对该地民俗风情的认识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对于萧红笔下民俗文化的审视,是其丰厚内涵的审视,需要我们在现代性的视野内,分析其外在的审美表现症候,捕捉其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各个地区的民俗是形成民间文化的重要源泉。民俗内容丰富,举凡平民百姓的信仰崇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习俗、娱乐演唱等等均可列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故也有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北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  相似文献   

17.
《今日辽宁》2013,(1):64-65
民俗文化大舞台锦州荟萃众多辽西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上,民俗大舞台主要展演锦州地区和东北地域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地方工艺,以及申遗项目等节目。  相似文献   

18.
过伟 《创新》2007,1(1):109-114
民俗是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中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比较传统节日之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中越民俗文化之同和异。从韩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端午节祭成功,促进中国对节日民俗研究之重视,提高对申报世界遗产、中国国家级遗产之认识与战略。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表明,地缘文学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的综合产物.陕西文学因其特有的山、川、塬俱备的地理形态和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人类文明史过程中,逐步衍生出缘于本土事象物象的独特的地缘文学观及其创作特征,即黄土地心结、父老乡亲心结、三秦女性心结、秦风民俗心结四个维度.从创作理念看,这是陕西几代作家共构的魂牵梦绕的草根心结谱系;从创作审美看,它又与京津、晋冀、江浙的地域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相似文献   

20.
<正>民俗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庆祝或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自然现象的文化活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