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志茗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61-66
《奉天讨胡檄》与《讨粤匪檄》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檄文经典名篇,而且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但迄今为止,学界尚未对二者作过专门的比较研究.其实,这两篇文献各有主义和立场,其背后蕴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识,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天父天兄之教”与中国传统名教的不相容.天父天兄之教以西方传入的基督教为蓝本,高举反满旗帜,使得这场对抗也是中西交冲之初晚清社会“西化”、反满与卫道、勤王之间的首次较量.其时中国的人心还在于传统和文化,西化和反满走不进中国社会,但50年后西化和反满同时并举,蔚为浪潮.世路的剧变,反映了近代社会在新陈代谢之下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夷夏之辨。《公羊传》中的夷夏之辨凸显了文化礼仪的标准。而且在继承了先秦儒家夷夏观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更为开放的精神。它不但肯定以夏化夷、变夷为夏,而且还将违背礼仪的华夏之国贬为夷狄,予以斥责。《公羊传》中的对夷狄国家的接受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北叶《中原》,南遵《洪武》”之说是戏曲学界聚讼纷纭的一个命题,明代以来对这一命题的误解主要集中在曲读层面。实际上该命题可分为曲读和曲唱两个层面进行讨论,就曲读而言,无论北曲南曲,皆叶《中原》;就曲唱而言,北曲叶《中原》,南曲遵《洪武》。 相似文献
4.
《讨粤匪檄》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特定社会文化基础,适应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檄文在指导湘军同太平天国文化论争中,作为理学经世派用以对付敌对阶级进行文化反击的精神武器,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檄文文化内涵的深刻实质在于理学经世派在其实学精神指引下,从维护传统到逸出传统,开展洋务自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从而发展、维护了传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同声千字文》中新增的《中原雅音》平声音释材料与《韵学集成》中所见《中原雅音》的平声音释材料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就其平声是否分阴阳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认为在《雅音》的声调系统中,平声方面已经有了阴阳分化的迹象,但还没有进入到最后的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6.
秦曰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6):75-76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时龙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163-173+238-239
清初顺治帝重颁明太祖的六谕,使六谕在清代获得合法性,清初地方官及理学名臣均重视以六谕行教化,延续明代诠释传统并形成了《六谕集解》等新的注解文本。康熙九年圣谕十六条颁行后,逐渐取代了六谕在乡约中的核心位置,但六谕仍以潜流的方式在族规家训等文本中存在。19世纪,六谕被重新提倡,地方官员、儒学士人以及宗教人士对六谕的兴趣被激活,在清末更出现了《宣讲拾遗》《宣讲新篇》《圣谕六训集解》等新型体裁的六谕诠释文本,脱离乡约而趋向于善书。 相似文献
8.
田甘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2):111-115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它对宋以后的诗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其中的“辨体意识”是严羽诗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严守诗歌的“当行本色”与诗文界限、确立以盛唐诗歌为师法对象和诗内诸体界限辨析等方面内容。而严羽严辨诗体的目的有二:一为直接目的,开拓学诗者的眼界,提升其见识;另一个是终极目的,要为后学指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学诗门径。严羽辨体意识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从实践角度讲,宋诗发展至南宋已显露出诸多弊端,严羽欲找出时弊,规范宋诗的发展方向;从理论角度讲,在诸体文学之中,诗学理论发展得最为完善,创作法则最为严格,故破体产生之时,反对的声音,即辨体意识也最强烈。 相似文献
9.
关于秦汉时期匈奴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以往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战争与和平交往(通关市或和亲等)两个方面,实际上通过对《史记》的解读可知,无论中原政权或是匈奴都通过其它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使两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毛诗>的"比兴"说<诗>,构成"比兴"诗学理论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它既反映了中国古代诗人哲人基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心态,又是汉人政治人伦精神之体现.<毛诗>的"比兴"说<诗>,以"兴"为重点,蕴涵着双重意味,一是以"兴"为喻,重"比兴"的美刺讽谕、教化功能,一是将"兴"解释为"起",重"兴"的生命感发功能,这对后世诗学将"比兴"作为诗的最基本的阐释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洛阳伽蓝记》在叙事中不断强调洛阳传承汉文化的历史地位,展现北魏洛阳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并通过典型文化事例展现北魏洛阳独特的文化气质。杨衒之指明,无论北魏还是南朝文化,都是经过融合并包含其他异质文化在内的新"汉"文化。同为新"汉"文化,"中原"主人应该是"中原"的主权拥有者——北魏政权,从而建构起"以北魏为汉文化正统"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使《洛阳伽蓝记》成为北朝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彰显着新"汉"文化的特质,具有在文学叙事中强调文化融合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空间维度是作者在文章构思和布局中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一定意义上,《左传》之所以要叙事,是因为想把某些发生在特定空间中的历史事件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并赋予意义。这就诞生了诸如连叙、类叙、对叙等叙事策略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章技法。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的文体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在文体特征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根源于由来已久的分类思想与分类体制,也得益于传统的语录文体、答问文体,更表征着雅尚清谈的时代风尚,当然也与编撰者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目的与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15.
李亦玲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
围绕着《塞莱斯蒂娜》的文体,国内外的学者们争论了多年,究竟是戏剧,还是小说,至今仍未能统一看法。笔者在文章中就《塞莱斯蒂娜》的文体之争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塞莱斯蒂娜》是一部戏剧,而且是一部悲喜剧,一部应该归入案头剧范畴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世说新语>一般被认为是小说,然而也有人认为它是史书或史料,出现这种争议的原因主要是:<世说新语>本身所特有的文体特征和古今对小说、历史概念的不同理解.对待<世说新语>既应尊重其小说地位,又要科学分析其史料价值,而不能偏重其中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18.
《文选版刻年表》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志新先生的《文选版刻年表》收历代《文选》版本二百二十七种,对于研究《文选》流传与接受的基本脉络颇为有益。在我所经眼的版本中,尚有二十余种为范《表》所未收。兹以时代为序,加以补录,并就范《表》中的几处疏失提出修正。 相似文献
19.
<中原音韵>知、庄、章声母分合及音值拟定问题是中国音韵学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为了解析这一难题,首先要对20世纪初以来有代表性的诸多观点作出述评,分析各家的分歧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可知,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是合为一套的,其音值为卷舌声母[ts]、[ts']、[s].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的文体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是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这一问题引起了诸多讨论。本文在分析这些观点以及产生这些观点背景的基础上,认为《世说新语》完全符合中国古代的小说概念,只是由于中国现代学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之后以为小说应为虚构,所以产生了种种疑问与论争。小说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演变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小说观念乃至文学观念,也应该科学地、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