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具体地把握李大钊写作和发表 《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 的胜利》的现实背景和直接动因, 历史地考察了李大钊形成两文思想主旨的思想基础, 认为李大钊撰写这两文的主要目的是揭露段祺瑞等军阀和政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欺世盗名的倒行逆施, 是要通过歌颂十月革命, 欢呼社会主义胜利, 宣传和论述布尔什维主义, 来提示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借以唤起中国人民的觉悟, 勇敢地向段祺瑞政府的黑暗统治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把中国引向光明  相似文献   

2.
短篇《四条腿的人》揭示了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小说显示出作家艺术才能的提高与日趋成熟;长篇《五月的矿山》歌颂了改变历史地位后的中国工人阶级忘我的劳动精神。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矛盾,使作品产生了艺术上的畸变。  相似文献   

3.
轻松一刻     
《社区》2009,(31):59-59
家里的电话 放学后,有个5岁的小女孩因为母亲没有来接她哭个不停。“别哭,乖乖。”老师说,“我们现在就打电话给你妈妈,你们家有电话吗?”女孩呜咽着说:“有,可是放在家里没有带来。”  相似文献   

4.
幽默三则     
胡荣兰 《老友》2011,(11):45-45
吝啬的邻居甲邻居:“我家的磨刀石坏了,把你家的借我用一下,可以吗?”乙邻居:“可以,不过你就在这里磨。”过了几天,乙邻居到甲邻居家去借梯子。乙邻居:“我家的梯子坏了。可以把你家的梯子借我一用吗?”  相似文献   

5.
从小说《人个体验》到《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大江健三郎对战后日本民族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二战的失败特别是原子弹对广岛、长崎的毁灭性打击,给了日本民族当头一棒,使得日本普通民众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还使得日本民族性格发生了扭曲。《人个的体验》反映了日本民族对战争失败和核爆炸痛苦的接受过程;《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则提出了如何摆脱穷兵黩武的民族性格,提炼出一种全新的健康民族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好书超市     
《社区》2009,(23):10-11
《不愤怒的世界》,《孟子的智慧》,《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异类》,《羞耻》.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最早的两部小说,尽管受到作者的轻视,但它们刻画的人物跟他后来作品的主人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敏感内向、多疑好思、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苦苦追求人生的意义和道德新生的城市现代人(大多以犹太人为典型)。不过这两部小说严谨的结构和忧郁的风格还不足以展示贝娄独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深受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的影响。《黑暗的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主题和叙事技巧的比较研究,试图探讨康拉德对菲茨杰拉德的影响在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焦氏易林》象征和《诗经》比、兴运用的物象,具体可感,委婉含蓄,象征与比、兴借助于物象而相通。林辞引《诗》是诗歌的爻辞化,林辞以诗的形式为载体,则是爻辞的诗歌化,二者的情感指向双向贯通,具有一致性。《焦氏易林》衍《易》而成,象征手法贯穿整个爻辞的编撰,爻辞趋向于诗化,却也有别于纯粹的诗。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约翰·斯坦贝克在他的<愤怒的葡萄>这部小说中成功的运用了<圣经>中的相关原型来渲染气氛.本文以<愤怒的葡萄>为例,揭示<圣经>相关原型在此文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不同时期三部雷锋题材的电影作品《雷锋》《雷锋之歌》和《离开雷锋的日子》为个案,通过史料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三部作品中不同的主题设置、内容选取和美学风格与其各自拍摄与接受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雷锋》回应了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于艰难恢复之中的历史背景,同时承袭了"十七年"电影中常见的英雄成长母题;《雷锋之歌》回应了"文革"时期阶级话语不断激化以及中苏关系日益紧张的历史事实;而《离开雷锋的日子》则以"仪式化"的文本方式,通过对雷锋形象中助人为乐精神的强调,实现了对文本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想象性弥合。  相似文献   

12.
13.
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王尔德喜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92~1899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王尔德喜剧评论散见于英国各种报刊,反映了同时代人对王尔德喜剧的看法;1900~1969年为第二个阶段,重视文本、注重比较研究是此阶段的主要研究特点;1970年迄今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王尔德喜剧研究中,人们注重宏观研究,开始较多地运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相似文献   

16.
《沉沦》、《田园的忧郁》分别是中国、日本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著。两部小说整体上具有忧郁、孤独、颓废、感伤的世纪末情调 ;均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特色 ;均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均具有“自叙传”色彩和相同的结构形式特点。但是 ,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创作观念的不同 ,造成两部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主题的根本不同。《田园的忧郁》凸现的是日本隐逸文人的孤独寂寞感、人生无常感和虚无感 ;《沉沦》表达的是当时中国知识青年的个性解放得不到实现而生出的苦闷情绪和爱国的反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从古德诺的两篇英文文章看其真实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古德诺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的两篇英文文章,即《中华民国的议会》和《中国的改革》,发现主张言论自由、实行法治与科学精神的古德诺,其基本政治态度还是指向民主,而非专制。  相似文献   

18.
徐静蕾导演的《我的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三部影片,其特点表现在以故事叙述为手段剖析人物的心灵世界,尤其注重表现人物潜意识心理。通过研究创作者心理,可以看到电影艺术世界与创作者本人密切的关系。艺术凭想象力虚构了一个独异的世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表达了对世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许多词语是有系列性的。有各种组合的系列性。同义词是一种直接性的系列,其中又有古与今、方言与通语、异形、讹变、隐曲、外来译词,或其他种种内部层次或系属。词的系列性关乎三个大端:(一)词的理据考释;(二)词的相互关系;(三)词的数量。这是一种总体性、深人...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并剖析了互文性的机理,经典文本《圣经》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两者都与《无名的裘德》构成互文关系,指出现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重构与扬弃,并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哈代的后期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颠覆了单一的、被动的女权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男权宗法社会环境不仅构成了女主人公淑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具有可颠覆性,同时妇女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