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旨在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内涵深邃,形成了广涉经济、文化、生态、外交等方面的完备体系。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并不断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经济方面之要义,着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层次并大力挖掘先进旅游文化的育人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文化方面之要义,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态方面之要义,以发展跨境旅游推动对外合作与交流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的外交方面之要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关系着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在五十几个场合提到了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此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和深入阐释,这些论述和阐释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重要论述,全方位地呈现它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加深对这一重要理论成果的系统化的、整体化的认知,并自觉作为新时代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对赣南苏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先后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及、论述了苏区精神,并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全面概括了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当前,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苏区精神的论述,分析把握习近平多次强调弘扬苏区精神的初衷和要义,对于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境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把社会和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1〕可见,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实现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写下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直接把贫困地区如何战胜贫困问题作为自己追探一系列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现实起点。本文力求围绕重视和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摆脱贫困的核心要义、把坚持实践观点作为认识论的最鲜明特点、以改变现实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等四方面,准确论证《摆脱贫困》中强调的战胜贫困思想所深刻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准确论证习近平同志当年通过呈现改革开放初期福建闽东地区贫困问题的特有现象,为当时中国社会摆脱贫困、谋求发展提供重要的哲学理论支点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习近平同志立足历史新起点,顺应人民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有关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和精准把握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基础、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对坚持人民至上,进行科学决策,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内容和意义。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论述,重温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在执政理念上充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9,(7):189-19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又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源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民本思想的扬弃和超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内涵;厚植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是全面把握和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而且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1)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充分体现了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特点,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在语言表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即使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典故,使用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道理。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掌握历史主动的主体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人民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坚实的本体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实社会关系阐释人的本质,基于群众史观阐释人民主体立场,基于物质生产系统阐释人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以人民为逻辑起点的本体论建构,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论、人民主体理论和人的现实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需要把握三对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和自身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从政党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领导自身建设的制度体系。从国家维度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从人民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制度体系。三者有机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人民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理论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诠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髓要义: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习近平的人民群众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目标和重要原则。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社会公正的根本保障,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促进和实现社会公正,不能陷入单纯的想象和空泛的议论,必须立足国情、着眼实践,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正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保证社会公正的制度和体制。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在推进治理理论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改善民生也是发展生产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树立社会稳定新思维、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主要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不仅要准确理解其主要思想,还要深刻领悟论述中蕴含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精神、真挚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关乎国民的生计和生活,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政府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因为民生不仅仅涉及经济,更涉及深层次的社会乃至政治问题。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的责任目标与价值追求。对此,政府应在推进中国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践行以民为本、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上的执政理念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8.
面对灾害频发的国情,习近平高瞻远瞩在防灾减灾方面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以及以防为主的理念等,上述理念皆在儒家文化中有迹可寻.诸如儒家的"仁爱""天人合一"以及"预则立、不预则废"思想等.这种扬弃的传承使习近平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论述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民群众掌握后能够成为改造社会实践的力量。作为人们从事生产实践动力的物质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有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和说服不同阶层、群体和个人,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和理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解决物质利益问题,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人民的行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内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实践和现实生成逻辑;其理论内涵立意高远、博大精深,蕴涵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民族根本大计”“自然回报”和“决不走老路”等深层次的理论逻辑;不断满足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愿景追求,充分彰显了这一重要论述的内在价值逻辑。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与“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