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柳 《公关世界》2022,(16):168-170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传播环境产生极大变化形成了全新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受网络信息传播本质属性的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异化、话语权孱弱等风险。分析威胁网络意识形态良性传播的影响因素,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主体、制度、内容与技术四个维度,提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树立主体思维,重视制度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等实践建议,以攻克网络安全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2.
蒋鑫 《公关世界》2022,(3):66-68
红军长征缔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传奇事迹,诠释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形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出现偏差,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有所弱化.因此,如何以长征精神为引领,结合新时代发展变化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保障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重要支撑.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下降的因素,从精神层面对民众进行引导,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对待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控制力、影响力、主导权,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民群体和网络虚拟社会的不断成长,党运用新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新趋势.面对机遇与挑战,增强传播主体的建设、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拓展传播方式的渠道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卢雨锐 《公关世界》2022,(13):63-64
面对全球化不断加深、社会多元文化大爆发的大环境,我国社会发展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也进入人工智能算法掌控的新媒体大数据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数据爆炸的时代。“信息茧房”效应从媒体传播到社会政治生活都被新媒体技术能效放大化,这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带来的双重效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革新思维顺势而为,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破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我们就要打好“组合拳”,从深入融合国家制度与高校管理制度、守正创新高校话语体系、主动建设平台等方面发力,将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进行路径构建,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助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相似文献   

6.
岳婕 《公关世界》2022,(3):62-63
全媒体时代,利用全媒体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全媒体的发展促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创新,契合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目标导向.要借力全媒体丰富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供给,营造主旋律与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做好主流思想宣传,多维度促进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培育网络空间中大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冯景山 《职业》2020,(2):53-54
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敏感地带,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高校辅导员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利用新媒体引领青年,牢牢掌控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本文探究了新媒体给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席卷而来,各种新兴媒体的创新与应用,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为人们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但是又导致各种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的状况出现。不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面临挑战,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等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强烈冲击。为了有效规避自媒体时代潜在的风险,我们应从学生个人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学校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等路径做出应对。  相似文献   

9.
网络开放、迅捷、交互及虚拟等传播特性,使互联网成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挑战: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受到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落后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使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等。因此,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意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提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控制能力、提升网络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其内在逻辑,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手段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利用并发挥好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探索相关的路径,以便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在提供便利的咨询信息的同时,逐渐成为传播技术的主流。其中,手机、电脑、数字电视、自媒体等方式,涉及的范围广泛。高校作为文化的汇集地,新媒体网络被广泛运用,作为一个高速便捷的信息传播平台,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形象,杜绝对学校发展不实不利的负面信息的传播,我们针对新媒体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的应对措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以时尚潮流、高科技等商业包装形式持续地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国内官方、高校争夺话语权,形成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大学生追求公平正义、诚信不欺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居于中心地位。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理性引导,推进问政制度建设;发挥情感动员的积极影响,推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良性发展,这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主社会主义源于西方社会理论政治与学说.民主社会主义越来越广泛流传于中国,更多人开始认识、研究甚至信仰民主社会主义,特别是其民主观更为人们大范围接受和传播,这极大得挑战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我们有必要从本质上深刻研究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观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利影响,以探究应对之策,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使我国继续坚定不移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以时尚潮流、高科技等商业包装形式持续地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与国内官方、高校争夺话语权,形成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大学生追求公平正义、诚信不欺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的价值观中居于中心地位。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理性引导,推进问政制度建设;发挥情感动员的积极影响,推进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良性发展,这是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将我们带进了新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我国新闻传播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能够满足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需求,就要在传统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使新闻的传播效率及质量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就在新媒体时代下来研究新闻传播的全新模式及方式,以此创新新闻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传播具有的情绪释放需正能量引导和舆论导向需正能量推动作用,面临着新闻自由的滥用和网络秩序多元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正能量传播需维护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承担信息传播的道德性、提高信息传播的辨别性和强化主流媒体的引导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语言逐渐成为人们交流过程中的一种常态,甚至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流部分。本文主要针对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新媒体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实现合理性规划与引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传播能力的不断强大以及媒介融合的不断加深,社会突发事件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改变。在全媒体环境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在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媒体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及时更新;而新媒体的传播机制也有自身缺点,需要依托传统媒体进行修正。文章以天津8·12爆炸事件为例,梳理、概括了社会突发事件在传播过程中的五个阶段,并对突发事件的媒体传播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主流媒体要想获得行业份额,并逐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借助网络技术,加快新旧媒体的融合,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以及新媒体在营销、宣传方面的长处,不断调动受众互动的热情,带给受众更好的视听体验,实现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稳步发展。基于此,对“互联网+”背景下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生成的技术性、文化渗透性等特征。当今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着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等问题。为了减少互联网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