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之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打破了农村传统通婚圈,农民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完成婚配。部分地区女性外流,出现婚配性别比结构失衡,形成本地婚姻竞争,并推动彩礼标准提高。婚姻压力是彩礼变动的外部条件,代际责任是彩礼支付的内在基础,彩礼变动是外部婚姻形势变化与家庭伦理共同作用的后果。不同地区婚配性别比结构不同,且代际责任存在差异,造成了不同农村地区的彩礼差异现象。彩礼变动可从婚配性别比结构和代际责任两个维度解释。  相似文献   

2.
正每年印度有2万多已婚妇女自杀,其中不乏因嫁妆纠纷而起,已经嫁过去了,嫁妆却没有结束。如果男方不满,可以三番五次地索要嫁妆,每年有上万件因嫁妆引起的纠纷,也有几千妇女因此而自杀!被嫁妆逼死,简直是印度的特色!在中国,女儿被称为"招商银行",儿子被叫做"建设银行",时常有因彩礼而让母子反目的新闻,但是还没有听说因被夫家索要嫁妆而自杀的新娘。养女儿赔钱!在中国的语境  相似文献   

3.
奁产(嫁妆)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财产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嫁妆原初之目的更多地是对不享有分家析产之权的女性以一定的财产补偿、保障女子在夫家的家庭地位以及避免女子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生计艰难。现代嫁妆婚俗又具备了原生家庭对婚姻关系持续期间的新生家庭的经济支持功能。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嫁妆制度逐步衍入于新的婚姻财产制度当中,按照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实践的需求,嫁妆制度存在规范的必要性。在《民法典》中应当吸收现有《〈婚姻法〉司法解释》中关于婚约财产的规定,并按照赠与嫁妆的时间、赠与物的具体类别进行细化规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彩礼和嫁妆作为农村婚嫁习俗的产物流传已久,专家和学者对其嬗变过程及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颇多,弊多利少是多数人对其社会功能的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从现今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视角分析,彩礼和嫁妆的正功能在和谐新农村构建中直接或间接的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西北陇东农村,男方婚姻支付成本逐年攀升,高昂彩礼的现象需要从婚姻支付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婚姻圈的变动、性别比例失衡、婚姻支付惯习等因素是解释男方婚姻支付行为得以存续的重要原因。西北农村男方婚姻支付实践表现出:高昂彩礼、父辈承受支付成本、消费攀比的追随、父系继承等实践特点。该地婚姻场域的支付惯习是男方婚姻支付的客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农村高彩礼婚姻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L塬和G塬两个地域3个高彩礼婚姻典型个案的资金转移途径分析,认为当前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且名义转移路径向实际转移路径演变,“合情理”的创造资金转移路径3个特征。基于婚姻市场要价理论对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途径的3个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高彩礼婚姻的资金转移路径的特征是男方家庭为提高婚姻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在利益相关方兼职媒人的推动下,不断被动迎合女方家庭要价需求。  相似文献   

8.
婚恋诗是《诗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剧结局,抒发弃妇愤懑不平的弃妇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早期妇女的不幸遭遇。因此,对《诗经》中弃妇诗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上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妇女们所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跨省联姻的特征——以黄梅县Z村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间的交往和融合直接导致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通婚圈也随之不断扩大,跨省联姻日渐流行。发生在农村的跨省联姻现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未婚女性远嫁到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或中部农村地区,形成独特的外地媳妇本地郎现象。本文结合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所得的经验材料和文献资料,旨在描述农村跨省联姻家庭的结构特征和生活特征,以期对外地媳妇本地郎婚姻现象有更加具体和丰富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大部分汉族聚居地区,女性的家族身份不具有先赋性,绝大多数妇女要通过婚姻来完成从自己出生家族到夫家家族的身份转换,并据此确立在姻亲和血亲交汇的亲属体系中的地位。春节家祭活动是彰显家族身份的典型语境。终生单身的不嫁女游离于"潜在外人"与"真正外人"之间的模糊地带,处于家族身份游移不定的"另类"状态。使女性具有先赋性亲属身份和家族地位,是提升其生存境况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文化礼堂的再仪式化,是将传统农村民俗礼仪和儒家传统礼仪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文化再生产。浙江台州市L区"乡村十礼"的建构和礼仪实践,反映了以象征性的符号表达仪式的特定关系、礼仪文化再生产的建构方式和乡村社会转型的价值再塑方式再仪式化的逻辑机制。"乡村十礼"的实践表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农民道德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的仪式过程构成了再仪式化实践逻辑。"乡村十礼"为行为规范的礼仪活动,反映了政府建构乡村社会文化礼仪的价值取向、农村社区治理的文化选择和农民个体的文化意愿,也成为农村社区治理中文化治理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2.
从2000年"五普"到2010的"六普"的10年间,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族际婚姻受到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以及人口分布等人口学因素变动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变迁趋势。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际婚姻中通婚的异民族数量有所缩减;族际婚姻性别比偏高和偏低共存的趋势不变;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内婚户主仍以男性为主,但族际婚姻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通婚民族平均数量呈减少趋势;个别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与汉族通婚的族际婚姻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给中国农民的婚姻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以河南农村1004名妇女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检验婚姻特点在农村妇女婚姻满意度中所起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结婚年龄、妻子与丈夫的年龄差、父母对结婚对象选择的影响与婚姻满意度呈负相关,而婚前交往时间、丈夫相对于妻子的受教育程度、初婚等婚姻特点与妻子的婚姻满意度呈正相关。结婚年龄、婚前交往时间、通婚半径与夫妻分居程度交互作用影响妻子的婚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长达近40年,男性人口过剩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已带来系列严重后果,婚姻成本不断攀升、高价彩礼难以遏制、农村家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合作的“中国女性缺失背景下男性家庭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18年在全国11个省份收集的农业户籍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分析框架与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分析框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界定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的主要场域,为婚姻场域、健康场域与养老场域;识别出各场域典型风险,为成婚风险、性健康风险与自身养老风险;构建出以国家治理模式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制度与家庭发展政策为支撑,以弱势群体家庭发展促进工作平台为突破点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治理模式;定义了农村男性婚姻成本概念,包含婚房、彩礼、媒人中介费、婚礼四要素,识别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四种类型,为偏重彩礼型、偏重婚房型、彩礼-婚房并重型与混合型;揭示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变迁特征、结构性差异与关键影响因素;在对各级政府现行农村地区彩礼治理政策进行回溯分析与效果评价的基...  相似文献   

15.
利用萧山区6个乡镇418位农村妇女的调查资料,就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妇女就业率、就业方式和收入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其绝对经济地位变迁与农村工业化发展具有同向性;农村妇女经济地位变迁受自身内在属性(如年龄、婚姻、生育、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丈夫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和外在变量(如农村工业化发展模式、区域经济特色以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观念意识)的制约,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方式是决定其经济地位变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潮”导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妇女问题。从生产机制上,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照抚重责、疾病困扰和婚姻危机等多重并长期存在的困境。从再生产机制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使得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存在差别,加之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在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倾向于男性、婚姻功能的不健全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分工模式等方面。困境留守妇女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工具,通过社会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留守女性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介入,有效提高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话语权,促进社会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一向重视婚姻家庭的赣南客家宗族性村落近十年来出现大量"闪婚"家庭。打工经济和村落惯习的互动共同形成"闪婚"的社会基础,"闪婚"重效率不重感情的市场逻辑难以保证婚姻幸福,从而导致"闪离"家庭的出现。"闪婚闪离"表现出婚姻观念自主开放、婚姻仪式简化、个人权利意识增强离婚增多、彩礼飞涨代际剥削越来越严重等现象,表明迈向核心家庭化和私人化的农村青年婚姻变革的某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重要形式,其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后,豫东农村的彩礼习俗发生了质变,彩礼本来是缔结婚约的标识物,也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彩礼性质的嬗变是家庭结构、家计模式和代际关系变迁合力型塑的结果,其中代际关系失衡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彩礼是婚姻支付的重要形式,其变迁与农村社会的巨变紧密相关。进入新世纪后,华北农村的彩礼习俗发生了质变,彩礼本来是缔结婚约的标识物,也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彩礼性质的嬗变是家庭结构、家计模式和代际关系变迁合力型塑的结果,其中代际关系失衡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西部罗定市华石镇下辖的7个自然村落的越南婚姻移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她们的困境主要包括家境贫困,自身或家人的健康水平低下以及身份污名带来的被疏离与排斥。分析表明,越南婚姻移民合法身份缺失、无权益保障,夫家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中的弱势地位以及特殊的婚姻形式使得越南妇女无法从娘家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是造成其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政府可以在立法层面上向这些越南媳妇提供优惠政策,尽量解决她们的国籍、户籍问题,并进行必要的社会帮扶和公益救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