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当我们努力去落实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时,才发现今日的台湾社会在统一的问题上却难以达成一致,本文主要就台湾社会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危机的原因进行历史的考察和分析,希望能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台湾社会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歧异: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认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仅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出现过混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文化已超越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台独"顽固分子甚至故意抹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台湾文化是"新生文化";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与政治、与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认同中华文化不等于认同"中国"、"中国人",更不等于认同"一中原则"和"两岸统一"。总体来看,国民党、民进党都对台湾文化有"自身特色"和"优越性"不持异义,但在总体认知上还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是国家政治合法性构建与政治稳定的基础.其中政治认同的变革对政治构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东南亚国家政治认同主要是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政治文化的认同和政治制度的认同的有机结合.在当代,这种政治认同是以民主政治作为基本取向,以文化认同、权威认同和宪政制度认同作为重要内容.正是在具有本民族特色政治认同的基础上,东南亚国家开始了新的政治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台湾政治转型之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发生了重大变迁。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受到历史、政治、民族、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信息多元化、政治议题设置、政治话语和媒体立场构成了新闻传播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变迁的基本因素。以政治信息多元化分裂民众政治认知为逻辑起点,新闻传播通过政治议题设置引导公共舆论,以"台独"话语霸权影响民众政治话语,以媒体立场劝服和改变民众政治立场等方式,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变迁。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殖民地历史使得台湾处在一种文化挣扎中,台湾电影在展现现实时,不自觉地显露出"第三世界"焦虑。一些影片触及到归属感的问题,也都将代表家庭的"父亲"作为台湾文化认同和身份表述的象征。台湾电影以影像叙述了主体身份构建的努力,诠释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对"乡土"的想象和认同:家国乡愁、迷茫游移、"在地"情结。台湾电影中复杂多元的乡土意识和台湾自我身份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在现代有着与某个地区不尽相同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机缘,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日本统治这样一个特殊背景,这就决定了她的发展形态具有特殊性,从台湾被日本割据、后又为国民党政权长期踞守的政治变迁看,这是一部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抗争承传的艰难历史,也留下了国民党政治文化的深刻烙痕。台湾文学是一个具有多重研究意义的对象。即她的形成过程经历着对抗强权、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从中国现代文的框架中观察台湾现代文化的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不难看出,她不只是一般意义的省区文学,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曾经历着种种的磨难,台湾文学也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4):91-94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价值认同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包含利益的客观性、利益的物质性、利益的历史性、利益的具体性等观点,对于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不仅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化了对价值认同的本质认识,为构建价值认同机制提供了利益原则、路径选择和评价尺度。  相似文献   

8.
黄朝琴是近代中国台湾能人志士之一,他和其他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初掀起了台湾新文化运动浪潮,在《台湾青年》(后改名为《台湾》)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开创了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先河。他们的运动弱化了日本殖民同化教育的效果,在台湾及祖国反帝反殖民斗争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警惕台湾被殖民当局从思想上“灭族”,批判日本殖民政策;提出拯救台湾需要普及民众教育;他和同时代有识之士把中华民族的身份和文化认同根植于台湾民众心里,并指出台湾民众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译者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探究译者的文化认同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利用文化身份理论系统分析了译者文化身份、译者主体性和文化认同构建的关系,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阐述了目前译者文化认同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译者构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11.
台湾农业金库是台湾农渔会信用部的上级主管机关,该金库成立以来,积极改善信用部经营状况,并已取得良好成效。以农业金库成立的背景及功能为出发点,探讨分析其对信用部的支持措施和支持困境,并从制度先行、政策支持、创新模式、构建体系等4个方面为大陆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农会”发展与组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余年来 ,台湾“农会”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农会”不仅协助台湾有关方面推行农业政策 ,提供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文化所需的各种服务 ,同时透过“农会”的教育训练 ,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水平 ,促进了农民政治与社会移动性的提升 ,“农会”对台湾农业与总体经济发展确实贡献卓著。本文主要说明台湾的“农会”组织协助台湾有关方面辅导农民发展农业之经验 ,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两岸渔业协会制度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渔业协会是一种重要的渔业中介组织,也是一种促进渔业自律化、产业化的重要管理形式。台湾渔业协会发展时间长,建立了系统的渔业协会法律法规,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并确立了经济、服务和金融三大职能。相比之下大陆渔业协会发展尚不成熟,应有选择地借鉴台湾渔业协会的经验,建立健全渔业协会法律体系,完善渔业协会组织机构,扩展渔业协会的职能,以促进渔业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应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育,以及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引进。当然台湾渔业协会目前也面临着经济事业不景气、渔工不足等问题。对此,两岸渔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为两岸渔业更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民间金融组织形式,合会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合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其通过民间资金的融通,有助于拉动消费需求和促进中小企业投资;但另一方面,其不断上演的倒会风波亦对经济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何对合会进行监管,以趋利避害、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各国都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合会监管的法制化实践起步较早,其将合会纳入民法调整范围、实现合会契约法典化,区别对待民间金融、依法规范管理及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等做法为我国大陆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民族主义与台湾抗日运动>从近代台湾历史演进的视角,全方位地诠释了台湾民族主义.该书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台湾抗战史作了填充空白式的研究;二是通过对台湾抗战史的梳理,彰显了台湾民族主义根之所在.该书指出台湾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主义同一血脉,特别指出后来成为台独的所谓台湾意识,是在台湾遭受日本侵略中产生的,而在台湾抗日运动中产生的台湾民族主义恰恰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台湾原住民类别的界定以日据时期为界,可划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明清时期的民间与政治性分类,其施动者主要是文人政客,类别的结果显得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后一阶段是日据以来的学术性分类,其分类者是学有专长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类别的依据为语言、文化、体质等民族特征。学术意涵浓厚。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社是日据时期著名的传统文社,因其机关刊物<台湾文艺丛志>遗本散佚严重,使得研究台湾文社文人活动及大事件难度相当之大.张丽俊身为日据时期地方士绅,所撰<水竹居主人日记>详细记载了日据时期常民生活和社会活动.将该日记与现存<台湾文艺丛志>互相对照,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台湾文社的史料,给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中国收复了台湾,国民党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恢复了清末以来的行省建制,同时又对其行政体制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本文系统论述了台湾省行政体制的建立、演变、特点等。有利于人们对台湾现行体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2007年9月16~18日,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四川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台湾夏潮基金会协办的第二届“北京台研论坛”在成都召开。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徐博东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台湾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国台办副主任唐树备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来自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多篇,在两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台湾政局发展与两岸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