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天然具有“最优解”属性的算法技术使平台对零工工作者效率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算法逻辑的管理控制下,数字零工群体面临着高强度、高压力和高风险的过度劳动困境。本研究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探讨了算法控制何时以及如何影响零工工作者过度劳动。问卷调查发现(N=1004),零工工作者感知算法控制的三个维度有着差异化的影响效应:首先,零工工作者感知到的算法追踪评估会通过抑制工作自主性,进而导致过度劳动;其次,零工工作者感知到的算法行为约束会通过诱发工作不安全感,进而导致过度劳动;最后,零工工作者感知到的算法规范指导作为一种个体能够感知到的技术支持资源,不仅调节了算法追踪评估与工作自主性的关系、算法行为约束与工作不安全感的关系,还调节了算法追踪评估通过工作自主性影响过度劳动、算法行为约束通过工作不安全感影响过度劳动的间接效应。研究发现有助于学界辩证地认识算法控制这一新兴管理实践,并为我国零工经济市场中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序构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信息技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的专业型在线阅读平台逐渐兴起并展现出特点。然而,当前这些平台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还面临着原创内容较少、审核机制不健全、阅读费用较高、社区管理缺失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拟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帮助这些阅读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育,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培养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4.
以2011~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584篇零工经济文献为样本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该研究领域的发文情况、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发展脉络和研究热点;从搜集的相关文献中选取117篇高质量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剖析零工经济的主要研究内容,基于“输入—过程—输出”的逻辑主线,从宏观、平台和个体层面梳理零工经济的动因与效用,从平台企业、零工从业者和消费者三方剖析其动态交互过程;从算法管理、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中国情境视角提出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聚焦共享经济相关研究主题,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别对CNKI和WOS数据库中相关重要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国内外共享经济研究热点,厘清共享经济理论研究框架,并在现有研究局限下提出未来研究趋势及部分可能的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服务业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不断探索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提出微笑服务,让员工进行情感劳动。但是,人都是有感情的,即使是那些服务业中的员工在情感劳动过程中也有情感的冲突,这要求管理者在提倡情感劳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的情感管理,增加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愉悦感。  相似文献   

8.
傅慧  段艳红 《管理学报》2013,(9):1399-1404
从情绪劳动的概念内涵、结构维度、影响因素和产出4个方面对国外的相关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价。研究表明,员工个体特征是其情绪劳动影响因素的直接预测变量;情境因素与组织因素是情绪劳动的重要调节变量;情绪劳动是影响员工工作产出、顾客服务感知和企业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的研究生课程由线下授课全面转为线上教学。该文针对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特点,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算法课程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课程基础理论统一框架下,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估等方面设计多元化的在线教学方案,全面融入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总结了研究生在线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11.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相关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准确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更有效指导新发展阶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变革对相关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的影响,力图助推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文章首先提炼了数字经济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以此为逻辑起点,基于"内涵特征—现实表现—核心理论—方法体系"学理链,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框架.其次,本文相继阐释了理论体系框架中的数字经济内涵与特征、数字经济核心理论,以及技术变革下的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最后,本文讨论了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拓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利用详实的数据信息资料,对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管理活动的特点与管理科学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韩进  李平  周海波 《管理学报》2022,19(1):139-149
鉴于目前尚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生态系统”理论基础,包括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概念定义及内在因果逻辑的机理解释,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和生命周期视角,研究认为,企业管理情境下的生态系统具备自组织、相互依赖、基础设施和竞合过程四大核心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四大维度,其间的“统一性”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本质。进一步地,高绩效、高韧性的生态系统得益于:①由于缺乏核心控制者,众多异质性成员之间充分频繁互动,不断产生多元系统价值主张;②系统成员间具备“半结构化”的相互依赖,使生态系统能更具弹性,更有效地面对多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情境;③多样化的赋能设施产生于并最终赋能异质性生态系统成员;④成员间通过竞合机制共创和共取价值,促使生态系统持续演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管理学界理论研究滞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管理学应以实践为研究导向.为此,提出了一个基于实践导向的理论框架--包括了物、事、人、心四大层面的组织管理系统全息结构.关注心层面活跃因素的激发,是成功的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管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谢佩洪  魏农建 《管理学报》2012,9(9):1255-126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本土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日趋突显.然而,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仍然缺乏相应的本土管理研究,如何探索和创建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是海内外华人学者共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分析当前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本土管理研究可以围绕3个路径进行探索,以期对实现“中国现代管理学”的目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如何处理好“管理研究的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问题,是管理学者最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大陆管理学研究应从仅仅追求严谨性转变为既严谨又有着现实或潜在的社会影响.中国管理学者需要真正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来发展中国管理的新构念和理论,依赖于现有文献的模仿和构建不会带来根本的创新.用中国的文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是构建本土理论的尚佳方法.本土研究既可以促进本地管理知识的发展,又可以通过展示中国的管理,区分与西方管理可能的相似或不同,以提升全球管理知识.没有本土的理论,就不能进行真正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曹振杰  王学秀 《管理学报》2010,7(2):159-170,253
第2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的研讨内容可分为3个方面:①对“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②“管理学在中国”的实践探索,包括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模式和战略管理实践等问题的研究;③“管理学在中国”的理论体系建构。本届研讨会的学术特色为:逐渐向解决中国实际管理问题聚焦;平等、热情与自信的学术对话;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在研究的前瞻与期盼方面,要有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的切实行动;进一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采用那些适合于原创性知识形成的研究方法:加强“管理学在中国”的国际学术交流等。  相似文献   

20.
Probabilistic risk analysis,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ilure modes, points to technical malfunctions and operator errors that can be direct causes of system failure. Yet component failures and operator errors are often rooted in management deci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Extending th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se factors allows more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It also permits a more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failure probability. An implicit assumption that is often made in PRA is that, on the whole, the system has been designed according to specified norms and constructed as designed. Such an analysis tends to overemphasize scenarios in which the system fails because it is subjected to a much higher load than those for which it was designed. In this article, we find that, for the case of jacket-type offshore platforms, this class of scenarios contributes only about 5% of the failure probability. We link the PRA inputs to decisions and errors during the three phases of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platforms, and we assess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error scenarios to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platform failure. We compute the benefits of improving the design review, and we find that, given the costs involved, improving the review process is a more efficient way to increase system safety than reinforcing the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