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大放异彩。但是同一名目下的文学命名,难以对官场小说形成统一、清晰的审美概括和价值估衡。因此,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官场小说进行分门别类的概括,归纳成某种类型的官场小说审美形态已经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辨别、分析,我们归纳了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的七种基本形态,并对每种形态的官场小说进行了"症候式分析",在有针对性的考察中,给各类型官场小说的审美属性予以了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微型小说在小篇幅里追求大变化、大反差可以形成对读者的速率审美刺激,追求陌生化、新奇化同样也能实现相同的艺术目的。新加坡黄盖文、希尼尔的叙述策略是通过创造新的文体来追求微型小说体式的新奇化。春兰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回乡魂、》《剃头阿六》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反常行为和设置人物活动的反常环境来实现微型小说艺术的新奇化。但它们都在新奇化中体现了概括化的艺术内容,在反常的描写中揭示了带普遍意味的立意。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艺术人格结构理论比较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艺术实践中复杂的人格心理形态和现象,中外历史上有不少的学者都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并在艺术人格结构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为现在的艺术批评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理论上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中国古典文论的纵横向考察和比较清理,概括总结出了在艺术人格结构这个问题上有所在树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理论观点,并对其学说的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评价,最后勾勒出中西方艺术心理学科发展的基本线索,总结其各自的理论宗源和形成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纵横两个座标上研究中国当代小说的转型.上篇通过对当代小说近十年来充满矛盾和生机的运动轨迹的考察,宏观地阐述了转型小说的历史发展;下篇从主题形态的演变、人物塑造的演进、结构模式的变化、叙述方式的突破、语言形态的变革等方面,剖析当代小说转型的具体内容,进而以"生机与危机共存"概括小说的转型与转型小说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先锋文学研究焦点由传统小说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生成了小说新的审美维度,也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读者的缺席.文章运用接受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马原小说的接受语境与"元小说"语言的生成;"元叙述"的潜在接受者;接受者心理对先锋文学形成的影响,关注并考察先锋文学陌生化审美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的“吉诃德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诃德原则"是欧美小说创作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诗学原则,它从小说主人公的"文学病"特征、现实环境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的自我认知以及艺术效果的反讽等几个方面为<堂·吉诃德>以后的欧洲小说批评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范式.而福克纳正是对这一原则进行创造性运用的重要美国现代作家.通过对福克纳小说创作思想、标准人物塑造以及叙事风格等几方面的审美考察,完全可以确证"吉诃德原则"在福克纳小说结构和审美构成方面所起的关键性诗学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市镇表象到精神传达--鲁迅乡土小说创作形象中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审美基调和内在的精神传达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异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模式.其中,以鲁镇为主要叙事场所的"市镇"表象构成了鲁迅小说的叙事中介.深入分析鲁镇的美学特征、鲁镇人物的内涵和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能够对鲁迅乡土小说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世代累积型小说成书过程往往具有依傍历史而又不乏虚构的独特性。小说成书后伴随着文本的深度传播,某些虚构的人物、故事被民间传说,诗文笔记甚至地理方志被等同于历史真实而流传、引用和著录,从而导致小说向历史的靠拢。本文在全面考察世代累积型小说的基础上,对小说历史化的三种形态进行了阐释,并从文学传播与传统审美文化心理等角度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9.
如果对新时期文学作个宏观考察,就不难看到,新时期的小说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成为小说艺术注意的中心;人物的心理的真实轨迹成为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起点。小说从被动“服务”、机械的再现,变为主动的创造和表现。它悖逆于传统写法,不是讲求人物、事件、环境的有机统一和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确性,结构的完整性,而是重在小说视野上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度哲理性的加强。这也就牵动了结构技  相似文献   

10.
小说理论中的视角是指故事由谁来叙述和故事站在什么位置来叙述的方式。通常而言,小说的视角有内视角(叙述人等于人物)、外视角(叙述人小于人物)和全知视角(叙述人大于人物)的区别。然而正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没有完全独白式的讲述,也不可能只采用戏剧式的显示,小说正是在两者遮蔽与敞开的张力中产生了特殊的审美效果。本文以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为例,分析传统小说的视角艺术和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孙犁小说以展现女性的人性美和形象美为主要特征.小说强烈的女性文本意识以及对女性人物内在品质和所处外在环境的描绘渲染,无不呈现出浓厚的道家文化风尚.受道家审美文化的深刻影响,孙犁成功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并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追求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无风之树>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深厚的审美意蕴成为李锐的一部力作.这部小说不仅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的表述,在叙述技巧上更是令人耳日一新.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可能,也给我们指明一条拓展小说审美艺术空间的广阔思路.巴赫金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运用巴赫金复调诗学的有关对话主义和狂欢化的理论,对<无风之树>进行解读,为这部作品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试论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小说在其艺术发展中 ,都注意对戏剧的借鉴和吸收。重视小说和戏剧的相关性研究 ,注意小说对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吸收 ,探索小说戏剧化的审美特征和实现途径 ,对现代小说美学的建设来说 ,当十分必要且不无裨益。小说的戏剧化 ,可从操作、文本和交流三个层面来理解。仅从交流层面即作品中人物、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看 ,小说的戏剧化 ,就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正>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大师.他们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深远的影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各自的经历、文化素养、思想发展、气质个性和艺术追求等的不同.其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等方面各显异彩.对他们作一全面比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仅仅是一次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新的小说艺术体式——散文化抒情小说(注)作为研究对象。在首先把它作为一种准小说流派,追溯其发展轨迹的基础上,重点是把它看作一种边缘交叉文体,一种新的小说艺术体式——抒情——叙事性小说体式,系统分析了它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优长,然后附带考察了它的兴衰原因。全文除引言外,正文分为三大部分,计五万三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围绕“帕特纳号沉船事件”和“布朗事件”展开,主人公对事件的阐释判断和叙述者们对事件多元的伦理判断,与读者对“确定性”的本能追求形成了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辩证关系。康拉德通过多种叙述声音使读者审美预期受阻的同时也使其更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双向对话,在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同时,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实现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审美意蕴上的交融和暗合。同时,从人物的阐释判断、叙述者的伦理判断以及读者的审美判断三方面对《吉姆爷》的叙事判断进行论述,也为詹姆斯·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以全面师法西方为主流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写意小说以其注重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崇尚小说审美功能、追求个人化表达方式而显得独具一格。写意小说全面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扩展了小说的领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对“写意小说”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结构、人物、意境、语言四个方面揭示了写意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质,并阐述了其艺术渊源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精彩纷呈的文化形成了《白鹿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说所描写的具有地域色彩的农耕文化、祠堂文化,以及具有传承性的岁时节庆礼仪、艺术文化民俗,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以对仁义忠孝文化、宗法家族文化等厚重的儒家文化的反思,在对糟粕部分给以尖锐的批判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赞颂;通过小说中人物对文化形态的把握来探索与思考多种文化形态中所闪耀出的人文光辉,从而在文化广度上呈现出形态与价值相统一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学界对塞缪尔·理查逊的研究主要从书信体小说结构模式、情节安排、艺术特点、人物心理分析、女性主义、道德坚守等角度来进行。对理查逊小说的分析和解读主要集中在《帕梅拉》和《克拉丽莎》两部小说上,对其第三部小说《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的研究甚少。我们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运用更多的批评方法和审美理论进行对理查逊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