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圣帝君是道教尊奉的民间俗神,在台湾社会有着广泛的信仰基础.明清以来台湾移民关圣帝君信仰的形成,既承袭大陆关圣帝君信仰传统又有台湾地域特色,台湾的关帝崇拜反映出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并与地方民俗信仰紧密结合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以中华传统的关圣帝君信仰为纽带,有助于增强海峡两岸人的认同感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2.
略论台湾宗教信仰的移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闽粤民众移居、开发台湾的活动密切相联 ,闽粤等地移民把祖籍地的宗教信仰移植到台湾 ,构成台湾移民信仰的主要内容 ,也使台湾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带有明显的移民特征 :其产生与移民活动过程的需要有密切联系 ;信仰组成以母体社会移入的神明占主体 ,同时带有移民与台湾社会融合的色彩 ;信徒崇拜的对象既有表现形式的多神信仰特征 ,又有神明蕴涵着崇善惩恶的伦理道德内容 ;信徒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宗教信仰的礼仪、活动形式具有明显的民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东渐的大文化背景下,经过中国式改造的佛教著名护法神大黑天神信仰亦由中国传至日本。大黑天神信仰在中日戏剧之间搭起一座文化桥梁,它使中日傀儡戏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本文揭示了中国戏神与日本傀儡戏神百太夫之间的共通性,这是进一步认识中日傀儡戏文化底蕴及中日戏剧交流问题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闽赣戏神"田公元帅"的祭礼追根溯源,认为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5.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6.
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萍乡张相公信仰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相公是江西萍乡信仰最普遍的神袱之一,但现有研究却尚未涉及于此.通过考察地方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可以发现:由于信众、地方精英及政府的支持,张相公信仰由村落神逐步扩展为区域神,而其所倡导的舍己为人、关注生灵思想是张相公信仰长期传承的重要原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张相公信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亦可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赫哲族信仰"恩都力",日本阿伊努族信仰"卡穆依".该文从对神的思考方法、神在世上的姿态、神和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两个民族的"恩都力"与"卡穆依"信仰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信仰孰高孰低是古往今来的哲学经常论及的问题.尽管不同的哲学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往往大相径庭,但在谈论这一问题时,均未对问题本身提出过质疑.我们可以把托马斯所讲的信仰理解为作为人的认识的神的认识,而由于神的认识高于人的认识,所以人的信仰高于人的理性.洛克则认为,信仰是有根据的意见,因而从属于理性.实际上.在现实的认识中,既没有脱离信仰的纯粹的理性,也没有脱离理性的纯粹的信仰,因而很难分出理性与信仰的高低.  相似文献   

9.
日治时期日本神道在台湾的传播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神道于日治时期在台湾的传播,带有浓厚的双面性格--一方面似乎具有日本传统信仰的"宗教"性格,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代表国家仪典的强势"道德"风格。如此双重性格,加上日本治台所谓"同化"政策的虚幻性,以及统治者、被统治者双方对"宗教"观点的差异性,造成日本神道在台湾、特别是被统治阶层间的传播,呈现出无法生根落实的面貌。 本论文除陈述具有"国教"地位的日本神道教,在日本治台50年间传播的轨迹,并藉此解析日本神道教无法在台湾社会"土著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彩调艺术与广西巫傩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调演出是广西农村巫傩祭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娱神娱人的双重作用;彩调戏俗中一些驱邪求吉的祭神驱鬼仪式与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仪式十分相似;一些彩调剧目由广西民间的巫傩祭祀活动衍化而来,剧目中的一批神鬼戏是民间巫傩文化及其信仰的反映;彩调音乐与表演中也吸收了不少巫傩音乐和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11.
信仰危机是社会转型时期人类信仰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和环节,当代人的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之一,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现代风险.这种风险直接威胁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仰被普遍置于反思和怀疑的状态之中.在当代中国,要解决因风险引起的信仰危机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2.
老郎神信仰的民间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考证,将老郎神信仰形成的时间,从传统认为的清代推前至明代中晚期,并认为老郎神信仰的生成,是一个将老郎祖师不断神格化的过程。同时,从民间的角度出发,以老郎庙的建立和老郎会的举办为考察基点,探讨了老郎神信仰行业化、世俗化的过程及其文化意蕴。事实上,老郎神信仰,集中表现为人神扭合与分离的民间图腾崇拜形态。  相似文献   

13.
灾害信仰向来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昭泽王是华北浊漳河流域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灾害信仰,由于明清域内灾害的频发,其御灾捍患的形象得到了广泛重视与认可,祠庙沿浊漳河谷迅速向腹地及华北各地分布,走向兴盛.在民众事神的过程中,昭泽王信仰与乡村产生了更为深刻密切的联系,昭泽王成为"社神",其职能也发生了诸多调适与衍化,被深深嵌入...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一神教和多神教的文化内涵,分析了一神信仰和多神信仰对宗教文化和人类世俗文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并州妒神考     
妒神,作为特殊的民间信仰,流行于唐代河东道广阳县境内,至有文人作《妒神颂》以赞之。妒神信仰的产生,与秦汉以降在河东道地区由于寒食节引发的介子推信仰危机密切相关;妒神信仰局限于河东一地,有河东道自北朝以来女性地位高的独特历史因素;溯源寻踪,妒神信仰当非本土产生,其崇拜禁忌与供奉地点与更早产生于齐州的妒妇传说基本相同,极有可能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从山东地区传播而来,适宜的地域文化土壤反而使得河东道妒神信仰在唐代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民间传统傩仪式的展演者(俗称"跳傩弟子")是如何建构傩神信仰的神圣性空间,又是如何在隐喻驱鬼逐疫神话原型的神圣空间展演他们作为人神中介的身份意识,展现了民间傩艺人于傩神信仰的精神体认及对人神中介身份的自我确证.而这种基于信仰的身份自我确证方式,或许是民间仪式能够存活至今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代湖北汉水流域是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区域,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的万物有灵思想和鬼神崇拜,是各种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力量,形成诸多文化现象。民众的生活、政治的稳定、儒生的宗教身份、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吸收,彼此同化,巫师对民众信仰的激发都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民间信仰对地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地方社会变迁,由兴盛转向衰落。  相似文献   

18.
莫言作品中“高密东北乡”当地的民间信仰是成就其独特风格的重要元素,如其笔下的故乡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一样,作品中对自然神的崇拜、对魂灵的信仰和对祖先神、生育神等的敬奉,并非只是在描摹现实,而主要是为了以物喻人,找到心灵的依托,实现困境中的救赎,并且借鬼魂之口表达现实中人物的心声.对民间信仰的化用,不仅让莫言的作品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能够触及事物的本真、针砭时弊,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并提升了其社会讽喻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祝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6):83-89,94,158,159
村庙信仰是观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村庙重建、民间信仰习俗渐趋活跃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通过对浙南一个普通村落——Z村马氏天仙殿重建的考察,展示了村庙由断裂走向复苏与转型的当代历程,分析了村庙重建的内生逻辑和外部动力、变迁与转型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取向,及其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村庙变迁与村落变迁的诸多关联,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有效整合村庙信仰资源,以实现村庙信仰习俗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作为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种共同文化现象,体现了两岸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和交流.这种共同的信仰,与其它许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为背景的,都深深地映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本文循着妈祖信仰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足迹,结合中国民间信仰的一般特点,探究妈祖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巫成为"护海之神",又由"护海之神"成为"天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