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不离开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象”经“相”而成于情意;“象”与“表象”互相发明跃为“意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意象体现了心理潜在的压抑;“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则要求“情绪化捕捉”的能力,象征手法是审查机制的一重构成。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结构,从其形态看,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外在的形式结构,一是内在的本质性结构。诗歌以表现情感为主旨。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内在本质性结构是情感结构。 但情感本身并不是诗,从情感到诗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就是借语言文字为媒介,首先将审美情感物化为诗的意象,然后沿着情感活动的轨迹,对意象进行组合,以意象结构显现情感结构,传达情感。如果说情感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那么意象结构就是诗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心理内视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心理能力,即“观察心灵”与“心灵观察”的能力。心理内视是一种体验,包括形象体验与情感体验。心理内视的心理机制是S·阿瑞提提出的“内觉”体验,它的心理基础是表象在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沉、聚散、消融与生成,致使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心理内视的最大功能是创造“循轨”思维所不曾有过的东西,而创造功能的根本体现就在于审美;心理内视不为作家独有.心理内视只有进入审美体验的境界,才是文学创作的“创造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何逊山水诗不同于晋宋山水诗以大道精神统摄山水与主体的联系,而以生命直感沟通二者,一变晋宋诗人借山水体道的情感模式而为于山水描写中抒发乡情。过客心态也是何逊山水诗心理意识的独特构成。何诗的意象多以“水”为主,这与晋宋山水诗更多“山”意象亦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一,“表象”、“意象”、“形象”生成的相互关系;二,中国传统意象论涵义的辨析;三,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意象学说的具体运用三方面,讨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得到的看法是:审美意象是“意中之家”。具体地说,是审美主体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感知,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表象又经过主体的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的作用而在头脑中显现的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艾青诗歌形象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追求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充分发挥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赋予意象、主题以相应的色调,把色彩这一视觉艺术要素成功地运用到诗歌艺术中,使艾青的诗歌产生了丰富而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境的结构可分为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意象,中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深层结构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意境就是“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浑融整合而成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书法“空白”的可视形式,阐述书法”空白”所具有的空间意象。书法”空白”不仅是有意味的形式,还是书家修养和主观情感的体现.文章从书法“空白”中找出了物象与心理的一种共鸣,指出书法的“空白”构成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空意意象。  相似文献   

10.
《理查三世》是英国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文对剧中安夫人的形象进行解析。从表面上看安夫人具有“红颜祸水”意象,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厌女情结”的认识倾向。但通过对安夫人形象的深层分析和重新构建,不难发现安夫人形象其实暗含着另一种“替罪羊”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安夫人成为“替罪羊”的原因以及理查寻找“替罪羊”的心理动机论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水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引发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于深层思考。在《情人》中,除了河流、冲洗、眼泪这些不同的水的形式之外,甚至作品的风格都能体现出水的流动韵律感。对于水意象的分析,就是为了找出隐藏在这些“水”形式底下的深层意义,详细解读水意象的作用,揭示在循环不止的生命中体现出的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对象。古代“水”这一字眼也泛指川流河溪,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审美对象,又占有远胜于海洋的实际位置。于是许多重要而普遍的情绪观念在水意象这个聚焦点中得到了反映。借助于华夏文化圈内共有的某种心理机制,水意象在古代文学中产生了多重表意功能,产生了特定的文化——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3.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14.
论《花间集》中“花”意象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意象,在“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中频频出现,多达300余处。18位花间词人不约而同地大量捕捉“花”意象进入创作,使其成为传递人物情意的媒介,从单纯的自然物象上升到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根源和意蕴:中国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喜尚、中国文人的传统心理以及花间词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重要的美学命题,也包含着深刻的创作心理思想。本文从艺术创作心理角度对这一传统美学命题进行论说,揭示其丰富而又辩证的创作心理机制。“入乎其内”感受生活与情感,是心理准备;“出乎其外”体悟回味生活与情感,是心理超越,是创作心理关键。同时在把握这一普遍的创作规律过程中,阐发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知觉转换为想象的心理机制来看,想象尤其是艺术想象具有情感涌动性、境界开拓性、意向综合性、趣味生发性四方面的特征。想象的情感涌动性,即因想象而生发的深广的情感反应作用;想象的境界创生性指的是源自知觉意识假定性和想象意识假定性的想象性意象假定性所具有的审美境界创构和生成作用;想象的意向综合性,即任何想象性意象都是意向性综合的结果;想象的趣味生发性,则指的是想象所开拓的自由灵动的艺术时空能给人以趣味盎然的艺术感受。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思维     
章指出了“形象思维”论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用“艺术思维”取代“形象思维”的观点。认为“艺术思维”的核心是审美心理。以审美心理为内核 ,艺术思维包括意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形式化思维。它是一个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凝结着历史记忆且能激发语词联想的文化符号,典型如金陵有数十种别称,并且因其不同的语词特点、典故来源、称名性质构成复杂而庞大的表意系统。其中,“金陵”一称影响最大,“秣陵”因构词法相似而与之成为成对地名,受语言机制、历史情境、现实事件等多重因素作用,衍化出不同的意象偏好、题材选择与情感色彩。地名丰富化与金陵组诗规模化同步,文化内涵的累积使诗境更加饱满,但也因此陷入典故繁复、意象空洞的创作困境。明清时期,“孝陵”作为极具象征意味的新地标使怀古诗更具临场感,相似的词形使其得以部分继承“金陵”“秣陵”的表达传统而没有宋代以来金陵怀古诗肤廓之弊。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的关键词类型,以地名为远读的切入口,还原背后的历史空间、诗人心态,对古代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少女的视角解读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同时又充分利用文本意象的隐喻义进行重构,生成作者本人也无法预见的丰富的心理意义。童话寓言式地暗示了“母亲”与“女儿”的冲突是青春期少女的无意识心理引起的情感焦虑,反映了少女成长过程中躁动而且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