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其形象的晦暗色彩与悲凉基调,由明清小说至现代小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强。现代小说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主要在体现思想上的怀疑与空想、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身体上的疲惫与衰弱、身份上的没落与尴尬等四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和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知识分子责任和使命的探索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所批评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退化或道德堕落,直接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弱化因此而具有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金岱的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是他多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小说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高校知识分子在生活、事业中的灵魂裂变及其对于灵魂整合的渴求。小说以展示人物的心灵为主,充满强烈的哲理意识,可称之为哲理心态小说。哲理心态小说体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就是其文本形式的颠覆性,内在表现是文本蕴涵的体验性与悲剧性。哲理心态小说实践了作者的生存本体论文学观。生存本体论文学观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联,重视艺术的抽象性,关注人的个体性生存,并将其视为文学的本体。哲理心态小说和生存本体论文学观,是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派文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表现内容来看,汪曾祺小说对生存处境日益恶化的体悟、对人性恶的揭露和展示、对人的非理性意识的大胆表现,从表现方式来看汪曾祺小说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注重对人物的潜意识发掘和表现。但汪曾祺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技巧,而是将其吸纳、转化为己有,成功地对其进行修正:首先,汪曾祺用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平淡、豁达来中和西方现代主义那种人与环境紧张激烈的冲突;其次,汪曾祺还根据传统审美习惯和传统的表现技巧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追求技术之上的形式主义做了修正;最后,汪曾祺坚持用传统的时间观来对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纽约知识分子是20世纪美国的一群重要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群体的纽约知识分子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反斯大林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他们共同的政治思想起点.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国内、国际政治局势以及纽约知识分子自身地位的变化,他们的思想逐渐失去激进性,其中的一些知识分子成了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力量,只有少数人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享誉文坛,但他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已经在早期小说<邂逅集>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作品通过对普通人的平凡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描述,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从他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中发掘民族心理的深刻内涵,表达对自然和谐的人生境界的执着追求.由于他的人格理想和生活趣味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以及集体无意识具有隐秘的深层联系,所以汪曾祺小说具有强烈的魅力和持久的影响力.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以及淡定自如的叙述风格,形成了汪曾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是新时期小说语言观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变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理论话语、评论话语与创作实践互相支持,在中国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汪曾祺有关"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观念包含了"语言即内容"、"语言即文化"、"语言即风格"等不同认知维度.剖析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可以管窥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降,现代知识谱系的逐渐形成和学科建制的变革使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评价体系逐渐开放和丰富,"政治精英"不再是现代文学执业者惟一的人生理想目标,一部分人自觉地选择了专业化的"文学精英"为人生追求.这种欲为"政治精英"、"文学精英"的精英情结洋溢在整个现代小说理论话语系统之中,在小说功能论、创作主体论和批评论等语域清晰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9.
黄灵红 《学术研究》2001,8(10):95-98
汪曾祺小说的抒情现实主义特征表现在情感构成和抒情方式两个方面.仁心、乡心和童心,是汪曾祺小说具有抒情特征的情感基础;而非情节故事化的结构形式所构成的疏朗的抒情空间,平凡真实生活细节中所蕴含的诗意,以及朴素清新、气韵生动的语言表现则构成汪曾祺小说独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0.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6,(4):220-225
深挖一切腐朽、反动、黑暗势力所赖以生存的主要基地和根源———封建礼教;热烈讴歌中国社会的筋骨和脊梁———劳动人民;努力从社会的各个侧面去描绘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心理以及理想和追求,这既是鲁迅、郁达夫小说的共同点,也是两人小说创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把寻求现代意识作为《聊斋新义》的立意根柢,在遵循"参以己意,使成新篇"的前提下,从哲学的高度、审美的视角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改写。就改写过的《石清虚》、《黄英》等作品来看,汪氏对原作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动,有的则进行了创造性的深度加工,从而使原作中的"石能择主"、"人即是花"等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主题得以彰显。这样的改写与其说是蒲松龄具有"相当现代"的思想,毋宁说是汪曾祺和原作者共同合谋的产物,或者径可认为是汪曾祺对原作进行有意识的"误读"的结果。概括地看来,汪氏对《聊斋志异》的改写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对原著所具有的"现代"思想表示认同,并在重写中强化这一立意;二是转换角度对原著进行重新审视,使改作的立意焕然一新。这种换一副眼光对旧小说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的做法不仅是旧篇新译式的语言转化,而且是旧貌换新颜的再创造。汪曾祺的《聊斋新义》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的文学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波的小说体现出谐趣和超拔恢宏的想象力。死亡叙事的种种悖谬,死刑游戏和狂欢化诗学构成了王小波小说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长篇小说《万寿寺》是王小波探求小说无限可能性的一部后现代作品。王小波的杂文是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世纪绝响。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叙事理论,既自成体系,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叙述语式上,他认为小说是第三人称的艺术,人物对话要平淡自然,叙述语言要讲究"语态",叙述态度要含蓄节制;在叙述语态上,他主张直叙,反对穿插,注重叙述节奏的变化,欣赏"空白"艺术,提出了"惟悠闲才能精细"的观点;在叙述结构上,他讲究起止自在,匀称自然,反对故事性过强,并创造性地阐释了煞尾、度尾、断续、伏应等传统观念。汪曾祺的叙事理论,以实践性、传统性和创新性显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张伯存 《齐鲁学刊》2006,(4):101-102
莫言的小说创作深受山东高密地区的民间故事、传说、口头文学、说唱戏曲的影响。莫言小说不仅在思想蕴含上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狂欢化特质,而且在语言、结构、文本叙述层面上也体现出明显的狂欢化特征。在新时期文学中,莫言是当之无愧的民间文化的表现者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16.
姚达兑 《阴山学刊》2010,23(3):38-44
《梼杌萃编》历来被埋没在故纸堆中,不受重视。近年有陈平原将其放在谴责、狭邪两类小说中讨论,王德威将其放在"梼杌"所具有的史鉴和"溢恶"两方面进行探讨,但都未对此书作整体性分析。此书继承了两大小说类型后,有意对其优缺点进行继承规避。其中,最突出的但被忽视的是此书对滥恶溢淫倾向规避的叙述。钱锡宝熟知官场,故能避免滥恶,反而在叙述中多有怜悯。钱氏对滥恶溢淫规避的表现,是将叙述由官场转向私域来探讨,一边规避,一边借以呼唤"真性情"。  相似文献   

17.
赵华  刘新生 《齐鲁学刊》2004,(5):151-153
王安忆小说创作执著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不得不承受守望生命存在的人生孤独,其小说中的生命个体虽然表现出走出孤独的种种努力,但挑战孤独的结果却是陷入了更深的孤独。王安忆的小说守望孤独而并不绝望。  相似文献   

18.
席建彬 《齐鲁学刊》2005,(6):104-106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家挣扎在“清云”与“泥淖”之间的“存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化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在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中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革命历史小说中,存在于民间的"小传统"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出现在小说中的民间是经过主流意识形态教化过的、选择过的,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则更强调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