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辞初探     
哀辞(或写作哀词),是古代哀祭文的一个大类。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内把哀辞的起源一直追溯到《诗·秦风·黄鸟》,他指出:“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黄鸟》的内容是哀悼奄息、仲行、针虎三人为秦穆公殉葬一事,是以诗的形式抨击秦穆公、哀悼三良的作品。宽泛地讲,《黄乌》诗可以当作哀辞看待;严格说来,《黄乌》诗不能划入于哀辞的范畴。因为,  相似文献   

2.
铁明 《鞍山社会科学》2009,(5):60-61,64
陶渊明诗《咏三良》中的《三良》,是古代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和缄虎,秦穆公死后被迫为其殉葬。这在史书上有记载,《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缄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相似文献   

3.
《孟子·梁惠王上》记:“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历代注解家向来认为这是孔子反对人殉的证明。但是在前几年“四人帮”横行的时候,柏青(梁效) 却在这一句话上大做文章,得出了孔子主张人殉的结论,而且十分蛮横地把持有不同观点者诬蔑为“造谣言”,“说假话”,“歪曲事实,颠倒历史”。事实上在这个问题上歪曲历史、信口雌黄的正是他们自己。柏青的结论是:孔子因为用俑代替了杀人殉葬,违背了周礼,因而骂始作俑者断子绝  相似文献   

4.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与《诗经·黄鸟》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的第 9号简有论析《黄鸟》的语句 ,专家或将其定为《诗经·小雅》部分的《黄鸟》篇 ,本文论析《诗论》简文所提到者当为《诗经·秦风》的《黄鸟》篇 ,两者不可混同。只有确指篇什才能够深入理解简文之意。简文所提到的“反 (返 )古” ,在儒家思想中有特指的含意 ,即复归于古礼 ,而不是返归故乡。简文称许《黄鸟》一诗的作者对于人殉之事的困惑 ,指出其“反 (返 )古”倾向 ,这对于认识孔子的仁学理论 ,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殉葬作为一种埋葬死者的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盛行于奴隶社会,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殉,古籍多通用“徇”。《辞源》(修订本)和旧《辞海》,均解释为“以人从葬”。当然除人以外,还有陪葬物。以人从葬或有两种情况,一是被迫的,这是大多数;二是自愿的,多为死者的亲人或近臣,是少  相似文献   

7.
<正> 古史分期讨论中的殉葬问题,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提出,至今已断断续续争论了三十多年而未获解决。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下三个问题:数量问题,即周代殉葬数量是否比商代减少了;身份问题,即殉葬人的身份是奴隶还是战俘;以及殉葬能否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讨论未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以往所说的殉葬,实际上是把人殉和人祭这两种性质有别的社会现象混淆起来,因而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本文拟首先将人殉与人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谈点个人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咏史诗,源远流长,传统深厚。自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以“咏史”名题,作五言古诗讽刺秦穆公杀三良(即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和针虎)殉葬的暴行后,继响者不绝,代不乏人。如左思、杜甫、杜牧、李商隐、汪遵、胡曾、周昙、王安石、苏轼、刘克庄、袁宏道、吴伟业、袁枚、郑燮、柳亚子等,都是写咏史诗的高手。其中有的还是以写咏史诗而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诗人胡曾就写有《咏史诗》三卷,计一百五十二首;比他稍晚的诗人周昙,也写下八卷《咏史诗》,都一百九十三首。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咏史诗才得以蔚成一体,从开始的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浩浩乎大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  相似文献   

9.
爱国诗人屈原,是在滚滚的汨罗江中,结束他那坚贞不屈的伟大生命的。弄清屈原沉江的年代和原因,对于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研究他的晚期作品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清人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提出,屈原《哀郢》“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以后,现代的屈赋研究者,大多定屈原沉江为顷襄王二十一年,原因是殉国难。例如,郭沫若先生就持这样的见解。他在《屈原考》中指出:“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况,才悲愤自杀的。”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他又指出:“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政治思想,我们可用“美政”来概括。“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离骚》卒章之词。诗人向世人宣布:由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暗昧刚愎,他的“美政”理想终成泡影,因此愿以一死以殉自己的理想。诗人这种忠于祖国,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态度,千百年  相似文献   

11.
检各家有关《楚辞·远游》的研究著作,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句的“勤”字,少有确诂。王逸《楚辞章句》于“哀”句下仅云:“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兴祖《补注》只曰:“此原忧世之词。”降至后世,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尽释“哀”句上下文,独“哀”句无释。而王夫之《楚辞通释》则以“斯既生人之大哀矣”释之。近人谭介甫《屆赋新编》号称賅博,于此竟告阙如。疏通“哀”句,关键在于弄清“勤”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12.
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 出处:《周易外传· 无妄》,中华书局版.  相似文献   

13.
诗与苦闷     
一文艺活动似乎与苦闷有不解之缘,要不然中西文论何以不约而同地大谈文艺与苦闷的关系?虽未有反过来说欢乐的人不会创作的,但“愤怒出诗人”这句千古名言却无人置否。《诗经》中早有为表达“忧”“哀”的吟唱:“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歌,维以告哀”的表白。司马迁更明确指出《诗》三百篇“皆意有所郁积”,“发愤之所为作也”。此后,“发愤著书”就成为一个极有影响的创作心理学的命题,绵延不绝。虽也有反面的  相似文献   

14.
<正>草木任生而不恤其死,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哀以延天地之生,患以废天地之化。故哀与患,人禽之大别也。出处:《周易外传·无妄》,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关于生死观的名言,说明了人之生死观同动植物的本质区别。草木有生而无知,因此它们之生是一种无意识、无感觉的自然之生,所以不可能对死亡产生怜恤的情感反映。禽兽有知而无义,它们会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千余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诵,这不仅因为它的警世讽谏之意充溢于字里行间,也因为作者在其中显露出来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使它成了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传世佳作。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纯粹而精辟的议论,是《阿房宫赋》思想意义的集中所在,也是杜牧创作《阿房宫赋》的用心所在。而在此之前,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直到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我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诗人。根据《史记》列传所叙的和《屈赋》所表现的来看,他在楚国当时统治阶层中,与黑暗腐朽的恶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在对外政策上,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向秦国屈服。他的全部篇章,抒发情怀,悲壮感慨,意在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离骚》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又称:“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相似文献   

17.
《诗经刈、雅·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奉为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唱,王夫之则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予以高度评价,影响深远。其实,王夫之所论,只说对了“以乐景写哀”,而对“以哀景写乐”的评价,则未免有失《诗经》作者之本意。如果说,“杨柳依依’’堪称“以乐景写哀”,具有反衬作用的话,那么,“雨雪霏霏”则是“以哀景写悲”,具有正衬的效果。正反两衬,同抒哀愁,凄恻感人,意境优美,方法灵活,正见功力。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生殉、杀殉称为肉体殉葬的话,那么,千百年来在贞节观摧残下发生性格异化的女性无疑是精神殉葬。韩爱姐悲观厌世,甘愿自绝于命,恪守贞节实际上是其人生幻灭心态的一种非本质的表现形式。林太太同样是精神殉葬者,她不甘心在孤寂中结束一生,要有限度地满足情欲,于是被戴上了一顶“淫妇”的帽子。  相似文献   

19.
《哀郢》题旨与《哀郢》篇名是否为屈原自拟有关。从《九章》及其诸篇命名来看,《哀郢》篇名可能为汉人所加,这种情况下“哀郢”的命名应与当时人们眼中的屈原流放经历密切相关,这也是明清之前普遍认可的对《哀郢》题旨的解释。然而这一解释主要基于汉人对屈原之放的认识,与作品本身内容并不完全一致,这为后人重新解释屈原放逐背景提供了充分的阐释空间。出于对汉人解释的补救或反拨,明清之后诸多新说大都细致阐发屈原放逐背景,并与《哀郢》篇名相联系,较之汉人进步明显,但它们由后人视角出发,史料论据多不足,常存在附会理解。若《哀郢》篇名为屈原自拟,从历史背景和文本内容来看,哀郢当与怀王客死归葬联系紧密,取《周礼》“以丧礼哀死亡”之义。《哀郢》以哀郢都怀王之丧葬始,哀自身流放不能返回郢都终,屈原自拟《哀郢》篇名当隐括此义。  相似文献   

20.
“禽兽患死,而不知哀死;人知哀死,而不必患死”(《周易外传》)。“人知哀死”,这才有了哀祭文学的滔滔大观。它或为诗,或为文,或为联语;以文而论,又有诗、碑、哀辞、吊文、祝文、祭文等多种。本文通过对哀祭文学的请名称的咬“文”嚼“字”,循名责实地去考察一下涵化于其中的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心理。评“吊”吊文较早的意思是吊丧。《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由此上溯,吊还是一种“问终”之礼。《说文解字》上说:“弓(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这便道出了远古葬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