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近郊的乡村旅游以其自然、轻松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地开发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公地悲剧是人们对公共物品过度使用而产生的不良结果,而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得不到有效利用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在乡村旅游地开发中解决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不能完全依靠群众的自觉行为,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相似文献   

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反映的是公共物品问题."公地悲剧"是公共物品过度使用的结果,"反公地悲剧"则是公共物品被闲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公地悲剧"在于产权不清,所以需要明晰产权;"反公地悲剧"在于产权支离破碎,故要整合产权.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都具有"公地"特性,注重两种"悲剧"的研究,积极寻找有效对策,避免发生在国有企业这块公地上的"悲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在税费改革、水利市场化改革和乡村治理体制改革的综合作用下,高阳镇陷入了集体大水利无法利用的反公地悲剧,其后果是个体小水利的兴起。现有农田水利治理体制未能充分估计水利体系的特性,未能克服水利体系的非对称性和反公地特性。农田水利所需的动员型合作在高贴现率社区中本来就难以达成,村庄文化激励和承担协调成本主体的缺失,进一步使水利合作格局崩盘。高收益的水利合作无法达成,高成本的小水利最终成为农民走投无路的选择。政府应当提供制度供给,将分散的农户重整为可以协商的利益主体,引导农民走出困局。  相似文献   

4.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现象普遍存在,出现了利益博弈、内耗加剧、产权整合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因此,应采取产权制度化厘定、多元主体联席管理与开发、流转市场建设等制度与措施,有效突破"非遗"开发中的"公地困局",使我国"非遗"传承与开发取得良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比两种“公地悲剧”的产权结构、成因和解决方式,可以发现产权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效率相适应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有效的产权制度必然促使成本与收益向行为者集中。产权结构调整与产权束调整是产权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式。无论何种方式的产权制度变革都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其调整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权效率、增加产权主体收益。  相似文献   

6.
冲突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城市交通系统内部也同样存在潜在的冲突因素.通过对目前"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囚徒困境"乃至"公地悲剧"的发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建议应该加强城市交通政策的研究,利用城市交通政策的调控与引导.使城市交通以最合理的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行动时代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行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政府管制和产权确权问题无形中增加了资源稀缺的负担,资源整合和共享对大数据的交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优质资源配置无效,因此,大数据的安全交易行为需要破解和限制“反公地悲剧”的困境.为了使信息网络资源能够安全合理地被有效利用,实现治理层面的共识,据此,探讨我国大数据交易行为在“反公地悲剧”下引发的一系列根基,并给予对策.  相似文献   

8.
分析气候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博弈机制,指出具有公共品属性的自然存在物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必然形成公地悲剧;被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等争论所主导的环境伦理学,其宏大叙事的思想风格无法真正解释与改善环境危机的现实困境.澄清环境伦理学中的理论误区,并初步提出当前制度约束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余珊 《江西社会科学》2020,40(4):101-106
高度发达的后现代工业社会,一方面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将人自身的力量延伸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使自然在整体上呈现为人工图景;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生态越来越处于失序状态。在后现代生态视阈下比较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从而审视人类的存在。两者分别展示了现代及后现代时代处于技术力量操控下的生态环境中人类追求的荒谬及其悲剧。这些昭示出人类在后现代背景下构建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有机健全的整体生态观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姜渊 《天府新论》2019,(1):111-119
本文以A村渔业习惯法的发展与演变,考察个体在面临冲突与“公地悲剧”时,自发形成并遵循的三类分配规则。“木桩渔网”习惯法的实质是“先占先得”规则,该习惯法在渔业资源充沛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了渔民间的冲突问题。“预悬名牌”的实质是“事先宣告”规则,该习惯法将“先占先得”规则的效率发挥到了极致。“抓阄轮换”习惯法的实质是“随机轮流”规则,该习惯法遵循公平原则对渔业资源进行分配,从而消弭了因“公地悲剧”而再次发生冲突的风险。通过这三类习惯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人类是如何巧妙运用所有权,解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可以发现面对“公地悲剧”时,公平分配规则是人类应当踏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康昊天 《理论界》2013,(12):9-12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理论基石,其中的分工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分析方法,分工范畴的分析可以沿着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路径进行,并且在反映历史逻辑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内涵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丰富的过程。分工是客观的物质社会关系一项重要内容,与所有制等概念紧密联系,并且不能通过人为拟制的制度来消除,只有在物质生产力质的飞跃的情况下才能扬弃原有的分工体系也即物质社会关系。分工的范畴的再认识,对于拓展经济理论研究的范围和经济改革的思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颋 《兰州学刊》2010,(3):66-70
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以及新的“消费一生产者”假设,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架构。他们将“分工演进”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源。以此来解释绝大部分经济现象,试图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樊篱。文章即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具体应用方面进行述评,并论述了其对于中国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国际经济失衡的特征出发,本文提出了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视角理解国际经济失衡的成因,并分析了其引致失衡的机制.新形态国际分工下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是导致失衡最为直观的原因;国际分工演进中不断恶化的收入分配导致了"服务"国经济的虚拟化、过度需求和贸易逆差,"制造"国的内需不足、生产相对过剩和贸易顺差;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则是新形态国际分工下美国利用金融"跨时比较优势",满足其过度消费需求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分工协作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工协作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伴生物,人类的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是生产力发展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对分工协作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综述对人类社会分工协作活动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并考察和研究在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分工协作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的修理劳动理论是其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修理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了马克思修理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刍论劳动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是人类通过改变外在于劳动主体的客观条件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享受等多层次消费需要的有目的的体力和脑力活动。劳动既是一个永恒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虽然劳动伴随人类而永存,但劳动的内容、方式会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正确认识劳动范畴,对更新劳动观念,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论和劳动价值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工理论经历了斯密、马克思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已经非常丰富,但依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仍有必要。产业集群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社会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何平 《河北学刊》2007,27(3):12-15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美学理论不同,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理论不仅指出了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而且还揭示出造物文化、工艺技术和工业设计艺术与文学、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传统的美和艺术的形式一样,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在美和艺术领域中开辟出了一些更高更广的新境界与新视域.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在表征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上,有大小两种社会形态范畴。大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大阶段,即原始社会、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小社会形态范畴表征社会历史发展的小阶段,即大阶段的阶段,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真正弄清楚这两种社会形态范畴的含义,对正确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社会形态的历史转变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