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志忠 《兰州学刊》2011,(10):151-156
明代帝王出于统治的客观需要,专设内书堂对宦官进行文化教育。考证内书堂教师的来源与构成;内书堂学生的来源与选拔,可以看出内书堂教育培养出的知识型宦官对明代宫廷政治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宦官是中国三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特殊产物,尤其是明代,宦官擅权乱政,势焰熏天,历来是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所在和江南政治中心,是仅次于北京的又一宦官聚集之地。我们就明代宦官和南京的关系加以了解,对于全面、系统地认识明代宦官制度,以及南京地方史的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明代南京宦官的设置早在明王朝正式建立(1368年)之前,朱元璋自称吴王(1364年)之后,就已开始在当时的应天府城使用宦官并设立宦官机构了。如王世贞《群山堂别集俄八六就收录有龙凤十二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内使李顺…  相似文献   

3.
宦官政治是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佛教 ,积极营建寺院 ,是天下佛教寺院重要的檀护力量 ,各处的佛教僧团也呈现趋附宦官势力的倾向。因此 ,这成为明代宦官政治史和佛教史的一大特点。宦官营建寺院的活动 ,有种种复杂的表现形式 ,总体上是借助于皇家背景 ,使其势力由宫廷渗入民间社会 ,其实际意义也远远超出宗教范畴 ,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及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女官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官之制是中原王朝一项传统的宫廷制度,本文耙梳正史、类书及笔记资料,认为明代女官制度之机构完备、职掌明确、系统独立等均超佚前代。明太祖朱元璋力图用设置女官严阃围之政、杜阉宦之祸,将女官制度作为强化君权的措施之一。明代女官制度对于禁女宠、贬外戚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而对宦官势力的阻遏却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剑桥中国明代史》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认为它是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中国明代政治史的开创性著作,其特点为:它是一部泛明代的历史,体现了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是西方学者多年来研究明史成果的总结。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一个是把明代政治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延续性结合在一起;一个是着力于明朝权力结构、功能及其运转机制的探求,特别是对皇权、内阁和宦官的考察。明朝与国内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国外的交往,也是该书阐述的重点。 本文强调,该书把明史作为世界历史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及着意揭示历史人物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等等,都给人以启迪。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无论旧史以至今日史书,对宦官向来没有好评,认为这些“刑余之人”多不是善类,专权乱政,又将其专权主要原因归之于皇帝昏庸。其实这一结论并非中肯。从出现宦官专权的各朝代看,重用宦官的皇帝,许多并不是昏君。而且汉末至唐初四百年历史中,昏君淫主不少,宦官在政治舞台上却几乎消声匿迹。而且所谓宦官之祸,至少自秦代的赵高、汉代的弘恭、石显等,已昭著史册,足以垂为后戒,但为什么其后许多朝代的皇帝还要重用宦官?显然,宦官专权,乃至宦官制度数千年延而不废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7.
纵观有明一代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有开明君主的统治,也有宦臣阉人的窃权乱政;有名相垂名青史的政绩,也有奸臣当道的祸乱纪录。政局可谓错综复杂,头绪纷繁。究竟在怎样的条件下政治清明、忠良被用,又在怎样的条件下政治昏暗、奸佞当道呢?本文拟从明朝皇帝、儒臣、宦官三种政治势力的组合与消长,来分析明代政局的变化与得失。一、明代儒臣、宦官势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秦朝的宦官赵高,以弄权乱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历来评述赵高弄权乱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少有人涉及到心理分析。本文就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赵高弄权乱政作一心理上的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瞻基是明代一位颇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实行德政治国,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但是,朱瞻基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宣德朝也存在一些弊政,尤其在处理宦官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他提高宦官地位,赋予宦官批红权,设置镇守中官等,致使宦官势力空前猖獗,无意中为宦官干政提供了保障。他对造成明代的"宦祸"负有很大责任。  相似文献   

10.
明代宦官多崇信佛教.他们向寺院布施,礼敬僧人,修建寺院,怂恿皇帝违例度僧建寺,吃斋念佛,逃而为僧,组织养老义会,死后葬于寺院.明代宦官崇信佛教,既有与当时一般民众信仰佛教共同的原因,也有其个人或者说宦官集团的独特的原因,表现为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悲惨而苦难的生活和境遇以及明代的宦官政治等.明代宦官的崇佛建寺之举,使佛教势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和膨胀,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统治;耗费了难以计数的民脂民膏,对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总体上应予否定.当然,它也有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