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墨菲》多维度地展现了笛卡儿主客对立的心物二元论。"分裂的主体存在"与"自我—群体社会的对立与融合"归纳了作品内部二元对立面的组合,揭示了贝克特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考,展示了作品的审美意蕴。墨菲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自我探寻以死亡告终。这使他成为二元对立的统一,也使统一消解。《墨菲》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实验的发端。  相似文献   

2.
在保罗·奥斯特的《幻影书》里,世界是一个充满幻影的不确定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自我难以确定,真实的存在无法捕捉,而世界也充满着偶然性。《幻影书》的内容和小说风格所反映的不确定性,是对一个缺乏真实、无法解释、难以把握的漂浮着的后现代现实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金岱的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是他多年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小说展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高校知识分子在生活、事业中的灵魂裂变及其对于灵魂整合的渴求。小说以展示人物的心灵为主,充满强烈的哲理意识,可称之为哲理心态小说。哲理心态小说体性特征的外在表现就是其文本形式的颠覆性,内在表现是文本蕴涵的体验性与悲剧性。哲理心态小说实践了作者的生存本体论文学观。生存本体论文学观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联,重视艺术的抽象性,关注人的个体性生存,并将其视为文学的本体。哲理心态小说和生存本体论文学观,是当代小说创作与文学理论中值得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不错,哲学本体论和文学本体论,在西方早已不新鲜.但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中,占主宰地位的是宇宙本体论,而没有人类学上的本体论.在中国,历来不重“个体”的人,中国的文学就是在没有人本体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以往,可以说基本上是没有人谈论这一题目的.陈剑晖的《文学的本体世界》的可贵之处就是从本体论这个角度,考察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状况.陈剑晖在《文学的本体世界》中不仅探讨了单篇作品,如《金牧场》、《迷人的海》,还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深入研究,扩展和深入到作家的创作系列,如说王安忆的以性爱为主题的小说,凸现了人的生命冲动和性的苦闷与饥渴,展现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尴尬,并对作家的创作特色作出总体的本体论考察.同时,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以生命与性、生命与死亡等方面的关系,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阐述了人的存在的本体意义,使他的论述升到相当的理论高度,从而也就使他提倡文学本体性的主张从根本上获得重要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5.
万克领 《东岳论丛》2011,32(4):85-88
小说叙事就是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一个或者一系列的故事。小说要叙述故事,那必然要有一个进行叙述的主体。在小说叙事领域,与小说有关的主体有作者、隐含作者、人物、叙述者等。作者是写作作品的主体,他只存在于小说文本之外,而不能进入文本;一旦完成了作品,他的任务就履行完毕。隐含作者虽然存在于文本内,但他只是作者安排在那里来体现作者的思想规范的,没有声音,归根结底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第二自我。小说文本中某些人物的讲故事看似是叙述,实际上这只是发生在文本内的故事世界的行为,也即人物和他讲的故事最终也只是被叙述的客体。叙述者是一个叙述行为的直接进行者,既然叙述者具有叙述行为,对于小说文本而言,自然应该是小说叙事中承担叙述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是世界文学长廊里难得的艺术家。他酷爱艺术 ,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但他的创作态度极其严肃 ,他一生用他的生命体验来写作。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他晚年最珍爱的一篇作品 ,据说他在校对《饥饿艺术家》时禁不住热泪横流。文本带有极强的自我指涉性 ,且暗含了作者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探索。《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痴迷”饥饿艺术的表演者从其风靡全城的荣光到被人厌弃的落漠 ,始终不被真正理解而孤寂痛苦直至无声死去的过程。小说着力刻划了饥饿艺术家对自己的事业———饥饿艺术的执著追求、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及渴望被真正理…  相似文献   

8.
王立群 《云梦学刊》2013,(4):122-124
刘晓芳的《岛崎藤村小说研究》堪称是国内系统研究岛崎藤村文学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论著以岛崎藤村的《破戒》、《春》、《家》与《新生》四部小说为主要研究文本,从告白与藤村文学的关系入手,通过对这四部代表性长篇小说的准确解读,全面细致地讨论了岛崎藤村小说的自我告白本质性特征,深刻揭示出岛崎藤村的文学正是他所告白的人生,他的人生打造了他所告白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武艳娟 《理论界》2008,(2):153-154
余华早期以《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从人的非理性,现代文明这一理性的脆弱性,人的存在的宿命性、飘忽性、非主体性等方面全方位地思考和拆解了世界是理性的这一神话,在中国文学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系统性地把人的非理性、世界的非理性一面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余华及其他先锋作家对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在向人们揭示世界非理性的同时,余华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去看待和应对这种非理性,这暴露出其先锋呼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0.
李劼人的长篇"三部曲"显示出其在建构多部联络小说的雄心,他的小说创作在语词、内容和叙事上,既受中国传统叙事的影响,也有法国文学对其的影响。中西文学的影响显示出李劼人努力获得"影响的焦虑"的写作实践,"三部曲"在场景描绘、命运描摹、心理分析和历史叙事上成就了另一种写实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