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放晓 《理论界》2013,(11):39-4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其中在个人层面,首先强调的就是爱国价值观.事实上,爱国是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主题,在当代中国是有着长期稳定性和广泛凝聚力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爱国价值观为我国公民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具有凝聚、协调、激发等价值与功能.伴随世界大变革大调整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践行爱国价值观面临严峻考验及挑战,对爱国价值观的培育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与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实现中国梦起引领作用。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顶层设计要求、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和内化成为公民个体行为准则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和人人出彩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它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回答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应该做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在真空中凭空构造,而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消化人类取得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紧紧依靠当代中国人民,立足时代和实践,借鉴中外历史上确立核心价值观的经验,有针对性、注重实效地开展工作。这必将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下已经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达致完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仍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这种构建应该综合中、西、马的学说——以社会主义社会根本要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世界文明中的先进部分为重要参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固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之根,又海纳百川,大力汲取现代世界其他民族既有之文明,有机融合,贯通创新,自成一体,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表现。这样一种照顾到社会主义属性、世界优秀价值、民族文化传统三个维度,考虑到国家—公民两大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可表述为:共同富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仁爱孝敬、忠恕诚信、明礼进取。  相似文献   

6.
先进典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价值观要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应当树立和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和基本价值追求。先进典型作为公民中脱颖而出的楷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精神的有力倡导者与模范践行者,先进典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7.
李楠  王磊 《学术论坛》2015,(2):13-16
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作为公民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位列其中。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文章认为新时期的友善价值观应包含由浅及深的四个方面意涵,即公民友善、社会友善、国际友善和代际友善(生态友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辨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民 《兰州学刊》2008,3(1):30-32,4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该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它必须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托,集中体现在该社会制度和具体生产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驱使,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它既是人类理性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胡孝四 《南方论刊》2006,1(10):61-6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整体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都没有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必须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为依据,重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和社会(集体)互为价值主客体,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社会(集体)要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及道德潜能,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明与价值     
《东岳论丛》2016,(3):152-157
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都具有引领作用。文明的历史是一个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程度不断深化、标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构成的社会形态成为人类文明的时代标志。文明具有民族特色、制度属性、时代内涵、文化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一种新型文明。文明价值观要求追求理想、崇尚科学、恪守道德、塑造美好,文明国家的建设与文明价值观的培育是同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