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裴毅然 《学术界》2006,(6):126-131
一些人文知识分子具有某些通弊:“以偏概全”、“想当然”、“浪漫化”、“完美主义”,从而导致科技界对人文知识分子的不屑。人文知识分子的“常见病”牵连着深远历史因袭与现代思潮,深深羁绊当今知识界脚步。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左”的错误最早的牺牲品。还在把知识分子打成“臭九老”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便有一句颇为流行的时髦话,叫做“知识分子成堆”。那个单位,那个部门,只要被指称为“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便象麻疯院似的,成了怕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分子的定位在“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是最早的觉醒者,对人民大众起着启蒙的作用。因此,在文学艺术作品里常常以正面人物形象出现。1939年,毛泽东同志也提出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因为“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①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反右派”时,知识分子成了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文革”时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更成为“臭老九”。在文学艺术中出现的知识分子是被扭曲了的,这与实际生活一样,都只是揭露批判的对象。建国以来,当然也有些作品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那就是五十年代出现的《青…  相似文献   

4.
“法轮功”邪教组织在一些群众中传播、蔓延的同时 ,竭力向知识分子群体渗透 ,部分知识分子被卷入其中。据统计 ,参与练习“法轮功”的知识分子占有相当比例。不仅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其中 ,而且一些知识分子成为骨干。他们的参与对“法轮功”组织的迅速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给我们党和整个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经过近一年多的学习、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 ,参与练习“法轮功”的知识分子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知识分子的特点是文化层次高 ,各学科知识密集。这一群体是否稳定 ,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法轮功”向知识分子群体渗透 ,具有这…  相似文献   

5.
试论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走向延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云生 《学术界》2005,(4):186-191
20世纪30、40年代知识分子为奔赴延安经历了曲折的历程。这一潮流的形成既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又是知识分子基于理想和现实的政治选择。士大夫的“入世”精神,知识分子面对日本侵华危机的政治激进参与,“重庆”与“延安”的对比反差,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是影响知识分子政治走向的因素。走向延安的知识分子在参与革命和政治的同时,也预示着知识分子群体面临自身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邓小平的知识分子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辨性、实效性及创新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不仅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理论进行了合理继承,而且站在时代的高度实现了发展与超越。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上,邓小平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劳动特征,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上,邓小平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上,邓小平认为应坚持以“为谁服务”为评判标准,并提出要“培养一种好的学风”。邓小平对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对于激发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进程其密切的相关度骤然加大增强了。知识分子曾经历的荣辱沉浮和现实的处境地位,知识分子在转型期的角色效应、功能发挥及在未来社会中的职责使命等等,都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自身话语和纯粹的学术话题。它们业已成为一项项紧迫的现实议案,有待实践性的阐释与解决。知识分子概念、类型与传统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非“有一定知识的人”首先出现于近代西方。从思想史角度追溯,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出现与18世纪启蒙运动有关;从词源学上考察,19世纪出现的俄语“intelligentsia”是西方“知识分子”(inte…  相似文献   

8.
对“知识分子”一词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有“分子”类词语都含有对立的词义色彩 ,“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古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与当今的知识群体是不同的群类。“知识分子”一词在今天的中国无论其概念所指还是词义色彩都已不能准确指称“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这个社会群类。建议在官方场合、正式场合最好避免使用“知识分子”一词 ,改用“知识 (界 )人士 /知识群体”。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历来知识分子复杂性的分析,批评历来误解和贬抑他们的倾向,指出人们对瞿秋白知识分子特点看法的误区。分析瞿秋白“书气气”“文人味儿”“知识分子特点”究竟怎样,指出其“多才”之外更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敏感应时代脉搏,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亦不乏雄健宏大气魄,实属亦柔亦刚,且在“质”上超越了旧文人而成了现代式知识者中的伟人。分析瞿秋白自剖中一些说法的过苛自责,指出其某些低回的情绪乃是不正常的内斗所致。论瞿秋白知识分子与当领袖的关系,指出其知识分子特点并非当领袖时发生错误的原因,倒是其当领袖的优良素质、卓越才干和风格特点都与其知识分子优点联系着。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俄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问题。19世纪30-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俄国化的“知识分子”概念也随之被大大地强化了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思维层面、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原生意义,并且被赋予了独特的俄国文化背景下的哲学、道德和社会层面的扩展意义。东正教文化土壤为俄国“知识分子”概念增加了浓厚的“弥赛亚意识”和“普世主义”含意,使俄国知识分子自觉承担起社会现实的审视者和“社会良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特别重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宪法,明文规定“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对知识分子在从事“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党和政府已经把知识分子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正> 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领导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片面地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和教育,一直发展到“文革”期间,知识分子陷于被专政的“臭老九”的悲惨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逐步落实,人们才重新认识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识分子"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炯华 《学术界》2004,(2):152-155
从网上看到李德顺先生《“知识分子”新概念》一文,也看到其他好几篇论知识分子的文章。心有所感,也想一吐为快。李氏破除了《辞海》所谓“有一定文化的脑力劳动者”之解说,并认为它是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学界定,无疑是有道理的;但他接着又破除“来自西方、特别是欧洲的”所谓文化社会学界定,并提出了他的“知识分子新概念”:“知识分子是掌握并运用人类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这就不能不斟酌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说:“‘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是指十九世纪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这样一些人受现代教育及西方思潮的影响,对…  相似文献   

15.
施平同志在本刊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论知识分子的历史运动和作用》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和运动规律”;“知识分子担负着继承、发展科学文化的特殊任务,是社会发展的精华力量”;“知识分子越来越发展,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把知识分子的流动笼统地说成动摇性是不妥当的”;“把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当作皮毛关系的认识是不对的”;“体力劳动者养活脑力劳动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的发展,证明那篇文章的观点是正确的,站得住脚的。当前人们正在广泛议论知识分子问题,记者想再听听施平同志的意见,所以去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16.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吕宏波 《北方论丛》2006,(5):119-122
在回应后现代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分子职守和使命的消解论述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受到话语机制的困扰,因此知识分子已经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职守。但事实上,从启蒙与知识分子的现代产生看,消解权威和守护理想是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职守。这是后现代条件下无法消解的理念,知识分子的话语批判理论不过为知识分子消解自身的权威提供视角而已。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饱受侵略者躁路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折和变化。中国旧式的封建士子们终于开始了向近代新式知识分子转化的历程。笔者以下将浅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一、文化心态的变化经历了甲午惨败冲击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文化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下两方面最为突出:其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会通”。这主要是指甲午战后知识分子对待“西学”态度的改变。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这半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待“西学”的态度,基本上没有超出“中体西用”,“中本西末”的范围,但甲午战败却不能不使知识分子们对“中体西…  相似文献   

19.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制订我们的跨世纪文化战略?知识分子应当何去何从?在这个“后”字泛滥的时代(“后现代”、“后社会主义”、“后哲学”、“后文化”、“后批评”、“后新时期”……),我们是否应给知识分子也加上一个“后”,或者正如有人所危言耸听却又不无道理地指出的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将化为乌有?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始终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他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光辉论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革命霖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1953年,周恩来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反复强调“我们的技术人才还很不够”,“要从各方面培养人才”。[1]经过建国后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越来越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出来。1956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再次强调:“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2]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