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陈克锋 《老友》2010,(3):19-19
一位知名演员,给观众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当时,这位演员是一名战士,随部队进行援藏建设。旱季的西藏,严重缺水,上级严格规定,每人每天只能用水3公斤。水资源的紧张,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为了西藏的建设,作为军人的他们有铁的纪律,  相似文献   

2.
《北方人》2008,(5)
一个美国军人,侵越期间,在丛林中与一名北越军人碰个正着。北越军人虽然手持步枪,但却只是盯着敌方。出于军人的本能,美军首先向对方开枪。这是他与敌人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也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杀人。他在倒毙军人的皮包中,找到一张合照,主角是这位被击毙的北越人,身旁有一位大约7岁的女孩,相信就是他的女儿。  相似文献   

3.
褚振江  罗金沐 《中华魂》2013,(18):24-27
有人说他是远见卓识的战略学者,有人说他是游刃有余的外宣专家,有人说他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大师,有人说他是炙手可热的明星教授……而孟祥青却称自己首先是一名军人,一个"忧对天下的军人"。2013年教师节,孟祥青站在聚光灯下,一举入选"学科学术带头人"、"杰出中青年专家"、"从事国防教育满30年"三项殊荣。"搞战略理论教学是兴趣也是使命""有听头,耐琢磨,解渴!"说起孟祥青,北京军区某师师长  相似文献   

4.
张国盛  曾维均  邹荣菊 《社区》2012,(18):46-47
在部队当兵12年,他靠着军人的顽强作风和超常的军事技能,多次获"优秀士兵"称号,并荣立三等功一次。在军旅生涯中,他还曾赴黎巴嫩参加"维和"10个月,胜利地完成了维和任务,被授予"一级维和勋章"及证书。回到地方后,他放弃挣大钱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军南海舰队驻桂某部,有一个“巨人”兵,他身高2.13米,体重115公斤,是中国海军部队中身材最高、体重最重的军人。“巨人”兵加人海军,给所在部队增添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麻烦,引发了许多轶闻趣事。  相似文献   

6.
危春勇 《老友》2014,(12):6-8
正宽面庞,大块头,高身材。军服贴挺,仪态刚劲魁伟。1.83米的个子往那一站,很有军人的威严。罗援,一位研究国际战略问题、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军事专家和显赫将军。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素以强硬著称,他被视为中国军方的"鹰派"代表人物。其实,凡与罗援有过接触和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他不光是强硬的,也是温和的。军营磨砺普通战士成长为知名将军罗援1950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罗青长是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初,靳生禾从山西大学离休后,开始了他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历程,他克服所有的困难,投身于山西古战场的考证与研究,历尽千辛万苦,结出数十项骄人的成果,被学界誉为"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第一人"。又于2014年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中组部的表彰。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一次军地两方学术讨论会上,靳生禾与两位将军邂逅,得知他来自山西时,两位将军不约而同地对他说:"山西有最多最典型的古战场,一直都没有去得到挖掘和考证,甚为可惜。"他们建议靳生禾试一试  相似文献   

8.
学会服从     
正前不久,有记者问唐骏:"当与新华都发生矛盾时,你会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选择服从?"唐骏明确地表示:"我选择服从企业。"服从,是一位职业经理人及一名优秀员工应该保持的第一操守与品质。在执行命令方面,军人是榜样。当兵入伍记住的第一句训诫: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三大纪律"中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军人一听到叫他的名字,马上就会回答:"到。"在接受任务后,回答:"是!坚决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9.
将军的忠诚     
忠诚的爱情:就像手中的枪,只能有一个准星。在一刹那,他被她吸引了。用中国话说是一见钟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困惑:他怎么会爱上她?她是一个军人的遗孀,长相更是普普通通,还带着两个孩子。而他是一位威名远扬的将军,英俊潇洒。他的副官感慨地说:“世界上最美丽的少女才配得上将军啊!怎么一个色衰的妇人就能把他迷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笛卡尔公理"上的一个怀疑逻辑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怀疑逻辑是关于人们合理怀疑的逻辑。如果说知道逻辑、信念逻辑都是"正"的逻辑的话,那么怀疑逻辑则是"负"的逻辑。将怀疑算子D加于命题之上就构成怀疑命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可以作为怀疑逻辑的特征公理:某人怀疑p,蕴涵着他对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笛卡尔公理"。从该公理可以推论得到定理:某人不怀疑p,蕴涵着他对不怀疑p是不可怀疑的。该定理与笛卡尔公理一起作为当下思维存在的自明性公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以"笛卡尔公理"作为一个特征公理的怀疑逻辑系统(PD)。笛卡尔公理与知道逻辑中的智慧公理(苏格拉底公理)在逻辑上是同构的,它们均对应于模态逻辑中的E公理。怀疑逻辑作为一种认知逻辑,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运用到政策反驳、科学批判、法律推理等领域。  相似文献   

11.
李跃 《北京纪事》2009,(4):69-70
我不知道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所塑造的"马猴儿"是不是以他自己为原型,反正形象挺真实的。在当时部队大院里,颇有一批类似"马猴儿"这样的军人子女。他们的父辈军阶并不高。因此,在等级较严的部队大院里,"马猴儿"们的地位也同样不高。在比他们父辈军阶高的人家的孩子眼中,他们就是"小孩儿",像《阳光》中米兰叫"马猴儿"那样。  相似文献   

12.
杰斐逊是美国杰出的激进人物。一个半世纪以来,他一直被尊崇为人道主义政治家;一位怀疑富豪和大企业的农业民主主义者;一位农民朴素生活的献身者;一位反对城市罪恶和工业主义者。 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并且是非常复杂而不易于概括的人物。他短暂的一生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经历了非常变化的几个时期。当然,他作为一位政治领导人,常常改变他的思想,但也确有某种定型,他的思想和行动还是与某种定型相吻合的。 正象近代西方文明中所有人道主义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美丽的辽东半岛上,有一座被誉为“北方明珠”的城市,那就是大连;在大连,有一个优质的文明服务窗口,那就是周水子国际机场;在周水子国际机场,有一位年轻有为精明强干的领导者,他就是机场的总经理胡志安。 天生我才必有用 1974年,年仅18岁的胡志安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刚刚组建1年的民航大连站。当时的民航大连站隶属大连空军,是部队建制,因此可以说,胡志安实现了他儿时的理想——做一名军人。年轻的航站需要年轻的士兵,因为年轻人往往热情而积极,认真而执著,勤奋而好学。胡志安就是这样的年轻士兵。凭着这股劲头,他曾…  相似文献   

14.
剑钧 《中华魂》2014,(6):52-55
正一位军人,又集书法家与诗人于一身,让我从中读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韵味。我们的交谈从书法开端,由诗词引申,以军旅生涯收尾。我从他洋洋洒洒的谈吐中,既看到了文人的风骨,又看到了军人的气质;我从他气势如虹的书法和诗词中,既看到了文人的豪放,又看到了军人的魂魄……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支神秘部队,这是一支精锐劲旅,每个队员的臂章上,都有一只勇猛的“雪豹”。在中国雪豹的背后,有这样一个人,是他让雪豹“尖牙利爪”——徐波,武警北京总队特种作战大队副大队长,普通的名字,憨厚的相貌,身材壮实敦厚,皮肤古铜。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军人,虎胆威名慑海外,利刃出鞘扬威名。在世界“王牌特种军”的苍穹中点亮了“中国武警”这颗最闪亮的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说这部戏"击中了现代人心中最柔软的某个部分"为了创作《士兵突击》,身为军人的兰晓龙下基层部队代职,"乔装打扮"体验了模拟战争中的动态美感。他说,部队里其实有很多许三多那样的士兵,他们来自农村,有些木讷,但十分真诚。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被视为一位南方作家,他的创作常被解读为对美国南方,特别是密西西比这一独特区域内的人物、冲突和历史的反映;但同时他的创作中也具有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福克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位作家苏童、沈从文、莫言、余华的创作在"命运与自由"个人与群体"可利用的过去"以及"忍耐"四个层面上蕴含了"国际性"和"普遍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许宏亮  顾成 《金陵瞭望》2005,(22):38-38
他曾是军人,上个世纪60年代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又是省级劳模,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从不以此炫耀、居功自傲,在本该安享天伦的晚年再次身体力行,书写出感人至深的新篇章,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永不落伍的先行者风采。他,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老党员、82岁的丹桂村离休老干部赵厚金。  相似文献   

19.
正帽子,能戴上,就能摘下。不过有一种"帽子",一旦扣在头上,就很难摘掉了。日前,我们一帮老人在网上聊天,说到一位刚刚联系上的农场里的兄弟,绰号"破帽子"。大家就在一块儿回忆,这绰号怎么得来的。原来那年头,年轻人即便不是当兵的,也爱军人的行头。刚下乡那会儿,有人送了一顶旧军帽给这位兄弟。帽子已经洗得有些褪色,还有一点破损,他却如获至宝,终日美滋滋地戴着,不肯摘下来,于是大伙就送了这么一个  相似文献   

20.
唐柏荣可以说是潇湘文坛上的一位传奇性人物,他从知青到军人,从记者到秘书,从一般干部到处级领导,再回头又成为一家新闻媒体的掌勺人,这其中,不可谓不曲折离奇.更让人称道的是,他泼墨为文,曾让许多社会败类无处藏身,赢得不畏淫威的"铁血记者"赞誉;他潜心著书,其<寻找罄香--新闻采写艺术>被多所高校列为教学参考用书;他开办农庄,又大有"采菊东篱下"的闲情.不知是由于职业的熏陶,抑或是与生俱来的性情使然,他的骨子里彰显的是一种对事业的执著与对社会的担当.如他积十年之功力所完成的长篇小说<遍地英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