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成成 《老友》2011,(1):16-17
过了腊八节,"年"便冲着我们一路跑来,欢不欢迎都无法拒绝。商场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车站里你来我往,川流不息。站在临近年关的人潮中,我不禁回想起那年春节陪父还乡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那年我18岁     
公车上书1980年,我考入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三中在黑龙江省的地位,比北大在中国的地位还要崇高。北大有其他大学竞争,哈三中则是"宝刀屠龙,唯我独尊"。上了哈三中,便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仿佛全省3000万父老乡亲的期望和重托,"咔嚓"一下就撂到咱肩  相似文献   

3.
孙洁 《今日南国》2007,(5):63-63
简陋粗糙之余,在场的人们眉目间、手足间传递着、流淌着的,却是无与伦比也无法复制的温暖和率真。又到春节,又到春晚。这个已经长达25集的跨年度长篇电视剧,这个五色缤纷五音乱耳的大杂烩,这个在每年的除夕准时来到,曾经一年又一年地让人们兴奋地期待、热情地讨论、长久地回味的全民娱乐活动,又一次开演了。只是,现在的人们再也不会对它热情有加地期待和评论了。我昨晚花了近5个小时的时间看了198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看到了已经成为古人的方  相似文献   

4.
那年 除夕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逢新世纪、好年头,人们的生活真的如花一般。平常的日子,也都跟过年似的。只是,我每逢春节,总能想起40多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除夕之夜。每忆及此,就别有一番滋味。  相似文献   

5.
2001年,爸爸有一段时间持续发低烧,头晕,脖子右侧还长了一大块硬硬的东西。我和妈妈陪他去医院检查,第一次见到何医生。2001年的何医生据说是医科大刚刚毕业没多久的高材生。妈妈皱起了眉头,悄声对爸爸说:“呀,我们真不走运,怎么碰上了个年轻没经验的医生。”何医生显然听见了这句话,尴尬地望了望我们。爸爸开始住院观察。可是从第三天开始,妈妈就开始念叨:“怎么还没有结果啊,这么住下  相似文献   

6.
17岁那年,我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父亲是个古板而严谨的人,是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算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所好点的高中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也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于是我毅然选择离家,去外面的世界漂泊。  相似文献   

7.
那年秋天,我穿着一双鞋底快要磨穿的鞋子去上主日学校。有一次,校长将各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召集起来讲话,说这些日子人们的光景不太好,许多贫困的孩子甚至吃不饱肚子。我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事。校长号召大家在下个星期日从家里带些食品来接济那些穷孩子。我为那些孩子感到十分难过。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小信封,好让家长捐些钱放在里面让我们带回学校去。主日学校那位漂亮的女老师对我们解释说,小信封的左上角需要写上我们的名字,我们可以自己写,也可以由家长代写。回家后,我就把学校通知的事情告诉了妈妈。紧接着的那个星期日,妈妈给了我一…  相似文献   

8.
1970年11月初,黑龙江兵团20团的蛤蟆通水库工地上红旗招展,开进工地的几十个连队沿着水库岸边安营扎寨,分段作业,炸山挖渠,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二营新建连的天津女知青邵如凤在食堂当炊事员,也随连队  相似文献   

9.
那年我18岁,在离家乡一百华里外的一所中学上高中。春节前夕,学校放了寒假,天不亮我便步行往家里赶,半路上用自带的干粮充饥。几个月没见双亲了,心里挺惦念的。  相似文献   

10.
我出生于1937年8月28日,1997年我整整60岁,而父亲已经83岁了。那年农历腊月中旬,我和妻子乘飞机到台湾和父亲一家团聚。腊月二十这一天,在台北市建国路的一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11.
八岁那年,我刚上二年级,从小好动的我自然不习惯总是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于是,经常会召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去外面玩耍。那年刚开学的一个下午,我又坐不住了,召集小宁这帮伙伴们翻过学校的矮墙,向快乐出发了。  相似文献   

12.
新剧种悄然诞生 1992年11月,从美国回来不久、在国内仅仅演过电视剧《围城》和《爱你没商量》的演员英达,与一直不被所谓主流认可、却拥有大批年轻读者的作家王朔聚集在一起。不甘只作为演员的英达,决心要把在国外刚刚趸来的喜刷新剧种——情景喜剧移植到中国的荧屏上。而语言俏皮、幽默调侃的王朔,恰恰是制造情景喜剧的最理想人选。 电视出现后,以往的喜剧电影却不能面对个体的电视观众达到喜剧效果,原因在于一个人很难独自对着电视机大  相似文献   

13.
薛增琪 《山西老年》2013,(11):23-23
这张摄于1969年8月22日的黑白照片,是当年太原北城区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全体演员和辅导老师的合影留念,它不但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同时也展示了岁月的沧桑。  相似文献   

14.
十岁之夏     
亢亢与山女都是十岁。亢亢出生在城市里,山女出生在山里。暑假期间,山女跟着本家哥哥来到城里,来见见大人嘴边的天堂。山女见到了大水泥路上奔跑的车辆,城市夜景的靡丽。  相似文献   

15.
那年春节     
夏聪 《新少年》2014,(1):59-59
鞭炮声中迎来了又一个新春,浓浓的喜庆中,姐姐、姐夫来了,幸福的味道更是充满了我家的每一个角落。妈妈高兴地准备着年饭,她塞给我100元钱,让我去超市买些调料。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门口,一老人拽住小孙孙告诉他:鞋带开了,系上再玩。可男孩不但没有弯腰去系鞋带,竟然连看都不看老人一眼,把脚往外一伸,说了句:给我系上。老人先是一愣,迟疑地看了看男孩,男孩没有停下手中的游戏卡片,还有  相似文献   

17.
据了解,2005年越南将进一步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需进口杂交水稻种子十多万吨。  相似文献   

18.
罗永浩 《可乐》2010,(9):62-63
14年前,我在东北老家Y市的一个外语培训机构学过一段时间英语。这是一个韩国人开的私立学校,名字很土,叫“三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很糟糕,国内教师通常是本地大学教师或中学教师出来兼职的,外教大都是些口音诡异的菲律宾人和马来西亚人。经常能看到的场面是,一些学生在“外教口语班”听课后,纷纷赶到前台表示愤怒。  相似文献   

19.
那年的草莓     
父亲是我们村第一个种草莓的。那年,他从城里的书店买来栽种草莓的书,天天埋头看。看了一段时间,父亲果断地把书一放,从外地买来草莓秧苗,在自留地里种了五分地的草莓。  相似文献   

20.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